如何理解民营是自己人?
自己人,那就不是敌人,是一个阵营的人。
就像《亮剑》中,李云龙为了和尚要干掉土匪山寨,可这窝子土匪已经被孔捷收编了,这就是成了自己人,不幸的是匪首大叫我们是“自己人”,还是让李云龙横扫了。
所以,自己人是一个政治上的认可,但是,不等于你就是“新一团”,客观地说,民营经济太庞大了,起底大多数也就是一群土老百姓,一亿个体工商户,4700万家民企,不是自己人,又是谁的人?
这么庞大的群体,人所具有的缺点,一样也少不了。应该批评就批评,但不能拿一个许家印为由去敌视。
因为,民营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太大了。
1976年,整个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占比不到3%;那时,谁又能想到,这群土八路现在会超过了正规军,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56789?税收的贡献已接近60%。
这个结果,应该证明了民营经济的符合“三个有利于”,为什么这个“自己人”却不能享有同等的市场地位?
如何看待市场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存在着非市场化行为的干预,以所有制为锚定,在同一个竞争性领域中,国企与民企享有不同的政策待遇与市场规则。
城投的扩张在量级上是恒大的30倍,为什么不会爆雷?
这就是体制性的选择。遵义城投可以将贷款展期二十年,头十年只还利息,后十年还本,通过高负债支持,以时间换空间,经过二十年的通胀叠加,债务稀释了,这是体制的选择,以体制为中心的行政干预,就是的所谓的”非市场化行“。
非市场化行为有什么不好呢?难道不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展国企吗?
太应该了,国企既是中国经济的掌门人,又是体制安全的保障,体制性的干预可以说是必然的。
但是,非市场化行为有一个根本的矛盾,就是国企的效率出不来,没有平等的竞争,就不会高效。这就形成了中国经济中的资源错配,国企拥有300万亿的资产,占了80%的资金资源,效率并不高,仅支持了26.2%税收,7%的就业;对民生的支持与投入不相称。而民企却支持了59.6%税收,85%的就业;这样一比较,就清楚了,老百姓骂民企是在给自己添堵,民企真要趴在地板上,满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
两会后,政策提出要扩大中收群体,怎么扩大?
其实,中国的中收群体就是民企扩大出来的,目前民企工资的中位线按看准网11月最新统计为5297元,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强弱基本决定了民生。作为主要消费群体的中等收入者,大多数是在民企,民企不好,整个民生也不会太好,当然刺激不起不消费。
所以,政策的方向还是要一视同仁。
中国经济的复苏要看民营,中国民生的冷暖也要看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