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光芒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2024年7月,《七宝英烈寻访录》正式出版发行,它的编撰过程历时两年的筹备,大半年的实地寻访,跨越了千山万水,记录下了英雄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空。
7月31日起,“今日闵行”推出“英烈寻访”系列,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激情。
“天空哨兵”乐永胜
烈士简介:
乐永胜(1950—1976),浙江省镇海县人,1968年4月于上海入伍,1969年3月入党,服役于86673部队,历任雷达站站长、团政治处书记、组织干事、连指导员等职务,受连嘉奖二次,团通令嘉奖一次。1976年11月在新疆牺牲,归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茫茫大漠戈壁,静得只有天地之间的呼吸。不知道那些野驴野马是怎么生存的?开着车尚且觉得前途漫漫,古人真的就是死亡之旅了。罗布泊,死亡之海,人在极限条件下的生存几率有多大呢?这片土地只有胡杨树在顽强地生存,胡杨树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多么神奇啊!乐永胜站在一棵胡杨树下,默默地思考着胡杨林的生命象征的意义:坚韧不拔,远离繁华,独自绚丽,耐得住寂寞,这就是“胡杨林精神”。
秉持着这种精神,作为一名雷达兵,乐永胜已经在新疆地空导弹86673部队雷达站守卫多年。风沙的磨砺使26岁的他像西北汉子一样黝黑粗犷,眼神像鹰眼一样犀利,谁也看不出他来自繁华的大上海,是个城市兵。
这一次,他从天山上下来,要去巴州的马兰基地。
回想1968年4月,18岁的乐永胜和其他300多名中学生,怀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和激情,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西行列车三天三夜,漫长的旅途中,年轻人唱着浪漫多情的西北民歌,以为等待他们的是歌中描绘的美景:青青的草原、白色的帐篷、成群的牛羊和穿着金边衣裳的姑娘。
初来乍到的兴奋劲儿过去,上海子弟兵们第一次见识到大西北的辽阔、贫瘠和艰苦的生活。一阵风吹过,一碗饭,半碗沙,半盆水要用几天,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大西北当然有最美的季节,但更多的时候是酷暑、严寒和漫天的风沙,如果有几块风水宝地就会形容为“塞外江南”,可见江南才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桃花源”。青青的草原是真的,漫天黄沙也是真的,这才是生活的全部真相。
经过新兵营的试炼,这批上海新兵奔赴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等地,乐永胜分配到了3612部队,这是一支探照灯部队。什么?探照灯?这是干什么的?有这样一支部队吗?年轻的乐永胜和我们一样,脑子里满是问号。
实战中的探照灯部队是配合夜间防空作战的。二战期间,为应对敌机对城市的大规模空袭轰炸,当时防空兵部队普遍使用高射炮当主战武器,而在夜间防空作战中需要探照灯来进行引导。探照灯让敌机现形,高射炮才能有的放矢,探照灯堪称防空兵部队的眼睛。
1950年我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在上海诞生,他们曾经在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战斗中屡次建功,他们也曾经在五一节日的夜晚照亮首都的夜空。
探照灯部队在甘肃定西市临洮教导队集训时,乐永胜在六连当班长。清晨出操,他总是头一排,迎着朝阳,朝气蓬勃。他话不多,比较沉默寡言,吃苦头一份,是个“狠人”,干起活来比老农还要老农。齐腰深的粪池,他带头跳下去,这一幕战友们至今难忘。
干一行,爱一行。由于表现突出,入伍一年后,乐永胜在1969年4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这批上海兵中的佼佼者。
1969年,年轻战士们被派往山上挖洞,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外界的音讯,听不到广播,见不到其他人,只能吃苦,不能吃糖。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乐永胜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经得住磨炼。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结束后,他喜欢坐在高高的土坡上,望着远方出神,内向的他喜欢与天地对话。
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电磁雷达普及,探照兵的作用越来越小,经历多次缩编和裁撤,探照兵部队最终在1974年正式撤销,3612部队的官兵改制后并入第二炮兵部队。
二炮组建于1966年7月1日,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弹道导弹部队之一,包括由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部队,以及工程、情报、侦察、测地、计算、气象、通信、防化、伪装等作战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部队组成的强大核反击力量。
二炮,也就是现在的火箭军前身。1984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上,导弹部队东风-5洲际导弹第一次亮相,以后每有大阅兵,压轴出场的基本是二炮的东风系列洲际导弹,代表了我国战略导弹的最高水平。
从探照兵到雷达兵,乐永胜来到86673部队,隶属新疆乌鲁木齐空军地导14团65营雷达站,长年驻守天山。
为有效避开地形的遮蔽,雷达大多架设在高高的山顶。天山山脉是新疆的心脏,托木尔峰是最高峰,海拔超7000米。天山的雪水孕育了辽阔的土地,还有冰清玉洁的雪莲。“雪莲精神”是空军雷达兵的特色精神,其内涵是扎根高原、傲霜斗雪、顽强不屈、默默奉献,和“胡杨林”精神如出一辙。
雷达是真正的天网,雷达兵是天空的哨兵,乐永胜因此练就了一双“鹰眼”,出现在雷达屏幕上的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鹰眼。他始终牢记“空中第一道防线”的使命责任,默默奉献、恪尽职守。
除了雷达站副站长、站长,乐永胜还担任过组织干事、连指导员等职,多次立功受奖。他和战友们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平时就是战时,开机就是战斗”是每一个雷达兵跨进军营学会的第一句“行话”。
天山一到冬季就会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半年,交通阻绝,寸步难行。趁着还未封山,乐永胜决定独自一人去马兰基地办事。
乐永胜来了大西北8年,还没有好好饱览过新疆壮丽的边疆风貌,他爱着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自从18岁参军,长年戍边,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未婚未育,父母来信还说要给他介绍对象呢。他知道自己变化很大,许久没有回上海探亲了,应该回去看看。
当乐永胜看到一大片美丽的紫色花朵,他知道,马兰基地终于到了,因为马兰基地就得名于紫色的马兰花。
马兰基地紧贴着罗布泊的西端,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的绝密任务。
当时的马兰基地是保密的,保密要求驻地官兵们对工作单位必须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就是通信也明确规定:“无事不写信,有事少写信,写信不泄密”。马兰基地单位信箱是:乌鲁木齐75号信箱152号。实际上,马兰远离乌鲁木齐500多公里。当时写信再等回信一个往返需要一个月时间,特别是在执行任务时,有时长达半年时间不能与家人通信。
从马兰基地回来,乐永胜继续坚守在天山上。1976年11月,沙漠边缘的胡杨林金黄一片,天山上瑞雪初降,雪松傲然挺拔,这是新疆最美的季节。某地发生了小规模敌对分子的叛乱,接到命令乐永胜率部参加平叛。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乐永胜英勇牺牲。
乐永胜倒下了,他的眼睛依然望向蓝天,那是他用生命守护的蓝天。
寻访记录者:陶小明
图文:摘选自《七宝英烈寻访录》(有删减)
编辑:张淑琳(见习)
初审:陈艺杰(实习)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