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江山皆王土,汉朝皇帝重视出巡四方,目的究竟是什么?
创始人
2024-11-17 22:10:45
0

原标题:万里江山皆王土,汉朝皇帝重视出巡四方,目的究竟是什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的这四句话,通俗讲,即凡是天下的土地,都属于帝王;凡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帝王的臣民。

这是帝王都向往的江山画卷,在夏商周三代,却只是美好的幻景:天子直辖的领土范围太小,天下诸侯又太多,诸侯们认为天子有德行,天子自己有实力,他们才会对天子恭顺,一旦天子虚弱,诸侯们就将天子扔一边,干自己的事情,视天子为摆设。

真正第一个做到“普天之下,王土王臣”的王朝,是秦帝国。遗憾的是,作为一统天下的封建王朝,秦帝国迷信法术,急于求成,频繁役使民众,立国十五载而亡。

将国家一统思想深入民心的则是立国四百余年的汉朝。治国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身为皇帝也不容易,为了巩固江山,强化统治,汉朝的皇帝经常出巡四方。

汉朝帝王出巡,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下。

平定四方的需要

汉初,刘邦为了安定人心,分封七个异姓诸侯,这些诸侯,在楚汉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时,都以裂土封国为条件,出兵协助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

而这些诸侯分封出去,刘邦时刻都不放心,就像睡在火山上,令他提心吊胆。当听到楚王韩信谋反的消息,刘邦深信不疑。如何对付韩信,是刘邦颇为头疼的事儿。众所周知,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刘邦也没把握能战胜他。怎么办?满肚子鬼主意的陈平,给刘邦出主意:假意出游,在接见诸侯时,一举将韩信擒拿。

《汉书.高帝纪》:“人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十二月,会诸侯于陈,楚王信迎谒,因执之。”

刘邦的这次出巡,属于无奈之举,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强,如果不假装出巡,借机将期抓捕,真要是临阵对敌,刘邦所率汉军,恐怕是够呛。

抗击外敌的需要

西汉创建以后,边境地区最大的祸患就是匈奴人。这种靠劫掠为生的游牧民族,毫无信义可言,即使汉朝与他们主动和亲,他们依然会不断地撕毁协定,主动进攻汉朝边境。

汉文帝年轻时,被封在代国,也就是今天山西地区,这里是抵御匈奴人的前线地区之一。长期的守边经历,锻造了汉文帝的气魄,为边境地区的安定,他多次出巡抗匈前线地区,鼓舞士气。

《汉书.文帝纪》:“后元二年夏,行幸雍。”“三年春二月,行幸代。”“五年春正月,行幸陇西。三月行幸雍。秋七月,行幸代。”

此时的汉文帝,身体并不好,他拖着病体出巡正北、西北汉匈边境地区,带去对守边将士关怀与鼓励,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即使当时国力还不强,不能主动出击匈奴,但将士们死守边境,拒敌人于国门之外,基本上还是做到了。

教化万民的需要

西汉初年的青年政治家贾谊曾说过,帝王治国的重点是在于“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乐,以美风俗,兼领而合一之,以合治安。”

当时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充分意识到教化对管理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国家统治安定的基础。

西汉中期的大儒董仲舒进而提出:

“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帝王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董仲舒传》。

东汉时代,基本历任皇帝都很重视出巡,每位皇帝都会巡视全国,每到地方,皇帝都要接见“三老”,而“三老”是主管民间道德教化的人,他们一般是乡村德高望重的老者。皇帝隆重接见他们,表示尊敬与慰问,并给予赏赐,是向天下表明,朝廷重视道德教化,

例如《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永平十年闰月甲午,帝南巡狩,幸南阳。还幸南顿,劳飨三老。”《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建初七年九月甲戌,帝进幸邺,劳飨魏郡守令已下,至于三老、走卒,赐钱各有差。”《后汉书.孝和帝纪》:“永元十五年九月壬午,帝南巡狩,赐所过三老、官属及民百年者钱、布,各有差。”

宣示国家威权的需要

汉初六十多年,西汉在北方边境始终面临匈奴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个“来如风,去无踪”的游牧民族,飘忽不定,令西汉王朝十分头痛。经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后,王朝积蓄了强大的国力,汉武帝雄才大略,任用不以门第出身、年龄资望为限,大胆任用卫青、霍去病等为将,主动向匈奴发动进攻,龙城之战、河套(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给予匈奴人重创。

敌人被狠狠收拾,汉武帝感觉应该出巡一下北方边境,于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行河朔地区,《汉书.武帝纪》载:“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千余里,威震匈奴”。

汉武帝还派使者出使匈奴,霸气地宣示:“今单于既能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即不能,亟南面而臣于汉。”

你们匈奴单于如果想和我大汉朝进行决战,我们皇帝已经率军亲征,如果你们不敢决战,那就赶紧臣服我们汉帝国。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此时的汉王朝,完全具备战胜匈奴的实力,汉武帝亲临边境,令匈奴人害怕,“匈奴慑焉”。

汉武帝的此次出巡,让匈奴人感到震慑,也令国内百姓扬眉吐气,从被匈奴反复吊打,到主动痛击匈奴,再到耀兵边境,令匈奴丧胆,汉朝百姓对朝廷,对皇帝的敬畏之情越发深厚。至于耗费国力,烦扰百姓,又是另当别论的事情了。

监察地方的需要

汉朝疆域广大,朝堂上的官员,近在咫尺,成天都在眼皮子底下,皇帝比较容易对他们进行监督,但广大地方官吏如何作为,山高皇帝远的,很难监督,监察制度是现成的,但皇帝并不能完全放心,皇帝的出巡便又添了一层目的—监察地方。

《汉书.食货志》载:“明年,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行猎新秦中,以勒边兵而归。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

汉武帝出巡新秦中,发现在这片前线地带,竟然严重缺少烽燧、堡垒等军事设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一怒之下,皇帝下令处死一批失职官员。此事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皇帝坚定地向天下表明,玩忽职守者必受罚。

皇帝出巡,对失职官员予以惩罚,对政绩良好的官员,也会给予提拔。

《后汉书.寒朗列传》载:汉章帝“章和元年,上行东巡狩,过济阳,三老吏人上书陈朗前政治状。帝召见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是辟司徒府”。

寒朗本是地方官员,在任时政绩良好,汉章帝出巡,倾听了地方百姓的反馈意见,将其提拔到中央任职。这个举动向各地方官员昭示:尽忠职守者,不缺晋升的机会均等,地方官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祭祀的需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格外重视祭祀,皇帝的祭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通过祭祀,皇帝将自己扮成“天之骄子”的形象,通过祭祀皇帝能与天上神灵“通话”,在普天之下,万民之中牢固树立“君权神授”的意念。

祭祀活动中,要数泰山封禅最为隆重,只有能力超群的皇帝才有资格举行“封禅”仪式,它象征着“受命、福瑞、功德、威名”,“王者即位,必祀天地,祈神祗,望山川,怀柔百神,亡不宗事”,可见祭祀活动,在汉朝具有很高的政治内涵。

尤其是封禅这种最高祭祀活动,唯有皇帝才有资格去举办,以此也更加证明了皇帝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彰显帝王的德行。

皇帝出巡的意义在哪里?

汉朝帝王出巡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江山。在四处出巡的过程中,皇帝从各个方面进行“权力的自我展示”,强化江山统一,通过教化与宣示威权,向各级官民宣扬皇权思想,强化皇帝制度,通过祭祀封禅,深化天下对皇帝的崇拜与信仰,促进皇权思想在帝国各地的深化与传播,将万里江山,天下臣民凝结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强化天下臣民的共同体意识。

汉朝的皇帝出巡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隋唐,还是明清,帝王们都将出巡视为重要的功课,竭力维护着“大一统”的国家局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