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昌——冀东“关云长”,这位将军身上有许多优点和缺点,在战争时期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在和平时期默默奉献,但有时会胆怯畏缩,在军事计划上也不尽如人意。在这点上,他被认为是“不会打仗的司令”。
李运昌,1908年9月出生于河北乐亭,是李大钊的老乡和学生。17岁时,被恩师推荐考入黄埔4期政治队;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六期干训队所长是主席;19岁时,出任顺直省乐亭县书记,后组织铁路工人运动;25岁时,领导了冀东迁安农民暴动,失败后秘密活动在乐亭、滦县和唐山等地;30岁时,领导20万人参加冀东大暴动,战斗10年。
抗战胜利后,他被主席委任山海关保卫战的总指挥,一切似乎都朝着开国上将的方向大步而去。但是,随着空降的林总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成立,这位将军却始终一直未入林总的视线。
然而,冀东大暴动也推动了周边20多个县响应,抗联武装有50多个总队7万余人,还有国军7、9路军3万多人。随后,铁厂联席会议明确建立冀东根据地,李运昌担任冀东根据地的军事领导,展开了一系列反抗、游击和袭击行动。
他积极调动冀东各县抗联武装,组织了蒋介石军队抢夺火车运输线的斗争,并在鲁西南军区某地战胜了国民党军3个旅的进攻。此外,他还开展宣传工作,号召群众参加反对日本和国民党的斗争,深入群众,坚持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活力。
然而,李运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他在军事计划上表现不如人意,经常夸大敌情或使出无谓进攻,动员群众参加战斗时有时显得胆怯畏缩。这些缺点,在某些时候甚至影响了抗日斗争的进展和胜利。
怀着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李运昌和他带领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并在中原战场、遵义会议后期、南满战争等多个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950年12月,他由东北军区代理司令员升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19日,因患肝病,李运昌逝世。他留下了许多反对日本侵略和保卫祖国的光辉业绩,被誉为“冀东关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