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经济问题尤其成为决定国朝命运的关键。
若是经济危机爆发,则会加剧原本就存在的社会矛盾,从而引发出更大的问题。
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
明朝自建立之时,一直处于国力强盛的状态。
可是随着统治者逐渐耽于享乐,政权机构趋于腐败而不自知。
经济问题形成一个点燃政治、财政、军事多方面问题的导火索,将岌岌可危的明王朝拖向覆灭的深渊。
内忧外患——盛世之下蛰伏的危机
明朝后期,积贫积弱已然让整个王朝无法继续维持正常运转。
再加上统治者不思治理,一味沉浸在享乐的梦境中不肯醒来。
殊不知,他的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奄奄一息。
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即位时还有较强的政治手腕。
然而,他在成功打压了阉党势力之后,逐渐开始飘飘然。
年轻气盛的他不免得意忘形,走向刚愎自用的极端。
因为自小生活在阉党把控的朝局里,崇祯的脾性被影响得格外敏感多疑,且性格暴烈,不听人言。
在这样时常游走爆发边缘的领导下,下属的工作十分难做。
终日里战战兢兢,无所适从,在当差的时候不免提心吊胆,饶是这样也很难逃脱崇祯的责难和惩戒。
长此以往,朝中敢说真话的大臣越来越少。
大臣们为了保命纷纷三缄其口,一言不发。
没有人规劝监督的政权宛如一个睁眼瞎,走向倾覆在所难免。
按理说,明太祖朱元璋设置的政治管理制度是可以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
军政大权集中皇帝手中,内外廷的辅政机构也将前朝丞相的权力分化成几部分。
如此一来,权力不会过分集中于一个人手中,也不会太过分散。
但是任何制度都或多或少存在某种弊端。
只要皇帝勤勉,对于弊端加以调停整顿,也是能够维持政治机关的良好运转。
然则皇帝的不作为放任了弊端的产生,并加剧了它的膨胀。
东林党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在崇祯执政初期便不停地争权斗狠。
两相内斗造成朝廷减员,两派前后几次掌控朝廷大局。
只要有内斗就需要结党,只要结党就必然要腐败。
贪污朝廷的钱粮便成为当时官员们主要的任务。
毕竟有了钱财,他们才可以“拜山头”。
为了在斗争中减少被波及的影响,官员们有时候还要对两方势力派别进行贿赂。
贿赂的银钱来源自然是贪污上面拨下来的,再搜刮老百姓的。
这种行为无疑会加剧社会矛盾。
长此以往,民怨沸腾。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靠天吃饭几乎是几千年来的铁则。
恶劣的天气影响了民生和战争,
然而,明朝后期天灾频发,导致农业生产迟滞。
这让本就无力生产的百姓们更加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
更别谈按时向朝廷缴纳钱粮。
如此一来,朝廷的钱粮来源减少;
且还有很多贵族一直以来受到朝廷的恩养且不用缴税。
自然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经济危机已然显现。
更要命的是,底层人民的社会势必走向动荡。
生产不出粮食的部分民众,迫不得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甚至引发出一轮规模巨大的土地兼并运动。
毕竟百姓吃不上饭,只得将自家的田产房产典卖给有钱人。
这使大部分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上。
而此举不但给社会埋下了不稳定因素,更是极其容易激起民变,危害统治。
在战争方面,明朝初期建立的军户制度规定军户世代从军。
此举弊端在于,长久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兵丁选择逃离军队。
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了中央财政将要花费大量的银钱在招募兵丁的开销上。
消耗钱粮不说,后招募的兵丁显然不具有特别强悍的战斗力。
再加上万历年间三大征,使本就不富裕的兵部财政雪上加霜。
还没有缓和的时候,后勤供应不上,导致之后的对外战争接连失利。
军队的部将设置也逐渐缩水,将官的权力逐步扩大,军阀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种种弊政,加速了明王朝的政治危机。
总之,政治腐败导致民生、农耕、财政、军事等多方面问题频出,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明朝不可逆转的经济危机
种种迹象表明,明朝经济危机形势愈演愈烈。
崇祯皇帝在后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可惜的是,明王朝已然大厦将倾,再怎么弥补也挽救不了这样的局面。
崇祯皇帝或许心里也清楚,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是粮食减产、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
而粮食减产正是统治者贪财近利,想要在西洋商人身上牟取暴利。
为了尽可能换取最大利益,他们采取政治手段,强迫两湖两广地区的人民放弃农耕,转而种植桑树和棉花。
这使粮食大量减产,百姓们手中的棉花和桑树不能解决他们的温饱。
按理说,此时皇帝应该着重治理农耕生产,尽快恢复原本应有的种植面积,解决粮食供应。
只要老百姓手里有粮食,社会安全稳定必然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崇祯丝毫没有体恤百姓的意思,反而加重了赋税。
百姓们需要缴纳的粮食和银钱要比往常更多。
如此重税,百姓哪里承担得了?
重压之下必有反抗,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整个社会完全处于一种动乱的局面。
崇祯得知此事后,一方面催促百姓们抓紧缴税,一边安排将各种税款用于平叛。
这既没有解决国家长久以来的粮食问题,也没有让百姓在沉重的赋税中喘口气。
社会矛盾反而得到激化。
这时,政府和百姓手里都没有钱。
市面上大部分金银都流入了贵族和富商的口袋。
他们掌握了帝国大部分财富。
于是,崇祯皇帝便想靠皇帝的威权迫使那些贵族们向朝廷捐钱。
谁知并没有人愿意买他的账。
崇祯皇帝索性不断削减贵族的俸禄。
然则这样的措施治标不治本。
反而让本来中立的贵族们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毕竟长时间的财富和土地兼并,让特权阶级掌握了更多话语权。
他们逐渐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这时候对于贵族的手段一定要缓和,即便是要施以重惩,也应该量力而行。
何况现在腐朽贫穷的朝廷根本无法应对贵族的反制。
综上,明朝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又引发出新的矛盾。
紧接着,最明显的问题便是市场通货紧缩,钱贱粮贵。
明朝初期,本为方便,催生了纸币的使用。
但随着国际贸易持续挺进,白银成为国际交易的通用货币。
而白银的涌入,让明朝的白银储备多了起来。
白银多了,物价自然就水涨船高。
自然,百姓的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日益增长。
然而即便如此,崇祯皇帝也没有出台过任何压低粮价的政策。
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如何更多地榨取钱财以维持统治。
不管是从贵族还是百姓那里,他仿佛认为只要有钱发放下军饷,便会有军队的加持来帮助他维持统治。
崇祯皇帝的措施通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苛政。
政治上腐败、经济上放任,贪图眼前利益,舍本逐末。
再加上封建制度中本就一直存在的党争、特权阶级、土地兼并等诸多问题。
多重危机加身,大明王朝丧失了政治治理能力、经济管控能力、军事战斗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民心。
所以,崇祯采取的种种措施,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反而形成一个死结,将明王朝的统治推向深渊。
结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民生问题永远是一个国家头等大事。
只有维持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在最大限度保证民生的基础下,再来发展国际贸易或其他举措。
以明王朝为鉴,经济危机是一个政权倾覆的导火索,更是明朝灭亡的主因。
造成这个危机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并从中吸取教训。
无论如何,政权的廉洁程度、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经济秩序能否妥善、正常运转,都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
有道是民心如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当权者只顾享乐抛弃了他的人民,人民自然也会抛弃他。
倾覆的明王朝,也算是自食恶果。
参考文献
《明大政纂要》
《明史纪事本末》
《浅谈明朝灭亡的政治与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