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除了那个让人难以逾越的300年魔咒之外,王朝末期都伴随着一个类似的现象,那就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元末明初之际,中原地区不仅饱受战乱之苦,还频遭洪灾、蝗灾、旱灾的侵袭,为了推动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永乐大移民应运而生。
然而,类似的灾害在明末清初同样有发生,甚至还涌现了一场神秘的天灾,即“王恭厂大爆炸”,死者皆裸。这场灾害被列为三大自然未解之谜之一。而在灾害频仍的背后,最为严重的一场旱灾饥荒发生在清末年间,被称为“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发生在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年)之间,是一场罕见的旱灾饥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导致1000余万人饿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将其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究其原因,根植于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洋务派为发展“洋务运动”紧急增加税收,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政府调兵犒赏三军,导致农业失去劳动力,加上税收和战乱,粮食减产不断。此外,鸦片战争后并未杜绝鸦片流通,地方官员竟然允许种植鸦片,限制粮食出口。1875年,大旱灾拉开序幕后,各省纷纷观望,使灾情进一步扩大,甚至连京师也受到波及,华北地区灾情雪上加霜。
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施粥,然而即便在北京设立了粥场,仍无法满足灾民的需求。为控制灾民流动,各省纷纷实行严密防范。然而,相对富裕的江南仍涌入数百万灾民,导致暴动的爆发。李鸿章,一向主张援外的官员,也破天荒接受了外国援助,并开始大力赈灾,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士兵的镇压。
然而,清政府资金用于洋务运动和慈禧的日常开支,使得大力赈灾成为困难重重。当时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写道:“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反映了宰相李鸿章将国库的资金用于洋务运动,而农业生产却在困境中。
在灾情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人们被迫采取极端手段,最初是将死去的人充当食物,甚至不敢下葬以防亲人被吃。到了第三年,连行走但虚弱的活人也成了食物。短短三年时间,华北变成了人间地狱,永和县志记载:“青年妇女无人顾养,佳丽者不过千钱,稍次者不值一文,人命不如鸡犬”。
总的来说,丁戊奇荒是清朝末期的一场罕见旱灾饥荒,其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这场灾害给华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人们对封建社会的脆弱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