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中都|朱元璋视察工地后立刻下令遗弃,他到底遇到了什么事
创始人
2025-07-12 10:31:59
0

明朝初年,一个前后耗时六年、遍集天下名匠巨木、让府库为之一空、规模远远超过故宫的都城,在即将建成之际却被遗弃,高大巍峨的城墙、富丽堂皇的宫殿,一夜之间被拆毁、被弃用,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下令遗弃的是朱元璋,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呢?花费耗资太多,无以为继?还是当地人说的因为刘伯温劝谏?更或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劳工“压镇”传说?明朝正史中也是含糊其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谜团。

中都选址,朱元璋藏了一个小心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从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到1368年登基当皇帝,短短16年的时间,朱元璋如同神助,不能说朱元璋实现了梦想,因为他以前做梦都没敢想。

但是现实就是如此,朱元璋坐在南京的金銮殿里,除了成就感爆棚,他还一直在琢磨一件大事,

那就是要把帝国的都城建在哪里,用以彰显皇权天威,巩固万世江山。

南京虽然是他的龙兴之地,但是位置偏居东南,建都南京无法对遥远辽阔的中原形成有效掌控,况且建都南京的大多是短命王朝,朱元璋认为不吉利。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作,中原非有都城无以控制江南”

,从朱元璋这句话可以看出,朱元璋心目中的理想都城一定是在中原,只有建在中原才能

虎居华夏中心,兼得江南富庶

一开始朱元璋考虑关中、开封、洛阳。尤其是开封,朱元璋还曾把开封命名“北京”,用以和南京相对应,建都之意非常明显。

朱元璋看好开封,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宋曾经建都于此,朱元璋当初起兵的口号就是“驱逐胡虏,还我中华”,如果在此建都,

就可以打上“接续汉人正统、洗刷两宋耻辱”的标签,极大地激发北方百姓、特别是士族阶层的归附之心。

但是由于长年的战乱,关中和中原地带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人烟断绝、积骸成丘”,在此建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思前想后,朱元璋最后看好了一个地方,就是他的老家安徽凤阳!

凤阳是个小地方,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过大城市,为什么朱元璋要在凤阳建都?

按照朱元璋的话说,凤阳(当时称作临濠)

“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

,也就是凤阳这个地方有江河可以漕运,有天险可以据守。

不过老朱这些话只能当成场面上的话,不可信,实际上他内心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小心思。

凤阳历史上多次遭遇天灾,不是旱灾就是水患。朱元璋十五六岁的时候,他的家乡大旱,第二年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和母亲不到半个月先后因饥饿去世,这个地方不像朱元璋说的那么好。

至于“有险可恃”,那更是无稽之谈。凤阳附近大部分是平原沟壑,仅有的几个山丘都非常低矮,没有什么险要的地方,如果有大军来袭,根本无险可守。

朱元璋在凤阳建造都城,归根结底是为了

“衣锦还乡”

,这个想法强烈地占据着他的内心。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也是朱元璋举事得天下的起点,他从前是个穷小子,现在黄袍加身贵为天子,他希望能用手中的皇权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希望他的王朝能够在老家的土地上实现千秋万代。

于是,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令,把凤阳设为中都,命令李善长“按京师之制”建造宫阙城池。

大兴土木,新都城处处极尽奢华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行事一向节俭,平时吃饭就是豆腐青菜,睡觉的地方稍比中等人家强些,但是在新都城的建设上,无疑是大手笔。

朱元璋对于中都的总体规划是动了很大心思的,他专门派人绘制了元大都北平皇宫的平面图,找来能人贤士询问历朝历代都城的规制、布局,又亲自到开封、洛阳等前朝古都实地考察,在他的心目中,一个雄阔壮丽巍峨壮观的皇宫已经跃然纸上。

建造总指挥李善长当然明白朱元璋的心思,朱元璋经常把他比作萧何,李善长熟读典籍,知道萧何为汉高祖刘邦建造未央宫的典故,所以李善长在新都城建造上也极力讨好朱元璋,处处“极尽奢华”。

在建造中,所有原材料都是最高端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派遣使者到附属国“求大木”。宫城的建筑墙体先用雕琢精美的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刻有监造者和制作者姓名的大城砖;砌筑时用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

如果明中都留存至今的话,那么北京故宫都会相形见绌。

总之,整个中都可以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端大气,巍峨壮观,无论是外观结构还是木雕刻石都是精美绝伦,不仅体现了皇室皇权的威严,也将我国传统的建造工艺展现的淋漓尽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都城整整建了6年,1376年,朱元璋听说中都“功将完成”,非常高兴,他迫不及待地下旨:巡视凤阳!要亲自去看看自己日思夜盼的新都。

视察凤阳,明太祖如鲠在喉

天子出行,非同小可,文武跟随,护卫开道,仪仗绵延十几里长,朱元璋高坐其上,何等的威风。

到了滁州的时候,朱元璋兴致很高,兴致勃勃游览了醉翁亭,还和文武大臣畅饮了一番。

临近凤阳的时候,在百官和百姓夹道跪迎中,朱元璋远远就看到了那高高的城门和巍峨的宫殿,平地而起,气势磅礴。

回到故乡,朱元璋看着眼前的景象,回想起二十几年前的那个穷小子,端着钵盂乞食四方,恍如昨日,不禁万般感慨。

进了都城后,朱元璋每个宫殿、每个细节都挨个查看,详细过问,可见用心良苦。

随后,朱元璋祭拜了天地,先是歌功颂德,言承接天命,表了一番决心,然后对凤阳夸奖了一番,也对劳费天下做了自我批评,总之志得意满,马上就要迁都凤阳。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后面的几天,本来兴高采烈的朱元璋忽然显得心情极为不爽,闷闷不乐,离开凤阳时也非常败兴,文武大臣皆是惴惴不安。朱元璋回到南京后,就突然下诏,“诏罢中都役作”。

这就奇怪了,国都是国之根本,岂能儿戏,说建就建,说停就停。况且选址规制都是朱元璋亲自过问,李善长办事也得力,整个建设历经六年,耗资巨大,怎么就忽然罢建了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朱元璋下令罢建中都,弄成个半拉子工程,这背后肯定有密不告人的原因。

罢建中都,不得不说的几个原因

一是“劳费说”。

对于这一点,明朝正史《明太祖实录》中给出的解释是:

“至是以劳费罢之”

。意思是说朱元璋体恤百姓,担心花费太大,所以罢建。

中都已近完工,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真金白银,富丽堂皇的宫殿一下子成了烂尾工程,这不是一间房,这是一座城啊,家大业大也不能这么浪费啊,“劳费罢之”四个字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二是“压镇说”。

《明史·薛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在视察中都宫殿时,隐隐约约听到了大殿屋顶上面有刀兵厮杀的声音,老朱大惊,就问李善长怎么回事,李善长不敢隐瞒,禀报说曾经有工匠不满劳役,在宫殿上使用了“压镇法”。

压镇是传说中的一种巫蛊术,类似于《还珠格格》中的用针刺布偶诅咒一样,表达对某人的不满和愤恨。

朱元璋一听大怒,立刻就要杀掉所有工匠。薛祥当时是工部尚书,协助李善长监造中都,一向敢于仗义执言,看到朱元璋要大开杀戒,赶紧力劝,才使一些不相干的工匠免遭屠戮。

朱元璋一向谨慎小心,秉性多疑,这件事给他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回到南京后也不免内心惶惶,寝食不安,不敢再迁都凤阳,所以最终下令罢建中都。

虽然这是明史记载,估计是以讹传讹,可信度不高。

三是刘基劝谏说

。朱元璋回到南京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刘基已经于十几天前去世了。

刘基就是刘伯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也为朱元璋夺得天下立下了不二之功。刘基一开始是极力反对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的,理由是

“中都蔓延,非天子居也”

,认为凤阳这个地方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不适合建造都城。难道是刘基说的“中都蔓延”四个字让朱元璋内心犯起了嘀咕,进而罢建中都?

这个说法在当地百姓中传言很广,但是也不大可信,明中都已经大兴土木,都快要完工了,朱元璋视察了一圈,怎么就忽然想起刘伯温的这句话来,而且变得虚心了?说不过去啊。

四、防范淮西功臣集团的事。

刘基的忽然去世让朱元璋非常吃惊,更让他吃惊的是,刘基竟然是吃了胡惟庸让御医开的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乃至不治。这让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感到蹊跷。

胡惟庸是当朝宰相,也是李善长的亲信,他俩都是淮西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朱元璋就是依靠这些淮西老乡们夺得的天下。

但是刘基不是淮西功臣集团的人,和胡惟庸、李善长一向不和,刘基后来看到淮西功臣集团人多势大,就主动借病退养,远离是非窝。

现在刘基忽然离世,如果是胡惟庸暗中害死了刘基,那事情可就不简单了。

朱元璋又想到,如果定都凤阳,这些淮西藉的小伙伴们回到家乡,宗族关系错综复杂,难免攀附勾连、大肆揽权,更加不好约束,说不定会横行乡里,尾大难掉,更说不定会架空皇帝,颠覆皇权!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懊悔地一拍脑门,他似乎看到了潜藏的危机,而这些危机都是自己不听刘基直言,执意定都凤阳埋下的隐患。

第二天,朱元璋就果断下诏,罢建中都,彻底取消了迁都凤阳的念头。

由此看来,“压镇说”是个引子,刘基的死和之前的劝谏是重要因素,而担心淮西权臣们迁都后乘势做大、危急大明江山才是朱元璋罢建中都的真正原因。

从此,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城突然停摆,昔日人声鼎沸的工地人去楼空,还没有用完的建材散乱堆放,成了史上最大烂尾工程,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朱元璋罢建中都不能不说是他执政初期的一大败笔,所以明朝对这一段历史也讳莫如深,很少提及,而随着时光流逝,尤其是朱棣定都北京后,凤阳被彻底遗忘,中都成了一座空城、一个废都,任凭风吹雨淋,无奈自我凋零,就连当地人也很少知道这里曾经有过高大的都城了。

明中都罢建让凤阳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不然现在的凤阳肯定也是前三线的大城市。当地老百姓不仅没有沾上光,还带来了更多的负担和穷苦。为了建造中都,上百万移民劳工迁入凤阳,这个小地方人口剧增,不堪重负,尤其是罢建后,很多人无业失业,没有了生活来源,大量移民只能乞讨为生,所以才有了一段歌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四方。

歌谣里几多心酸,几多悲凉,本想用皇权给家乡造福的朱元璋,听到这首歌谣后,不知又会做何感想。

时光流逝,600年后,一位考古学家在残存的遗迹中,发现了这个气度不凡的古城,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2021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评比中,明中都跻身其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没... 观看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以后,有太多的感触,和心灵上的震撼,伟人一生都在为了祖国强大和人民...
原创 晚... 在清军入关以后,作为其基本武装力量的八旗很快就腐化堕落,战斗力急剧下降。到吴三桂起兵造反时,昔日能压...
原创 原...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建立大汉王朝。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高祖被酒,夜径泽...
原创 此... 在东汉末年这个尔虞我诈、群雄争霸的乱世里,陈宫胸怀济世报国的雄心大志和平息叛贼、匡扶汉室的伟大抱负,...
原创 新... 笔者:杰鲁鲁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说是如果新冠疫情发生在古代的时候,以新冠疫情的扩散速度,以古代...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为何大多以失败... 农民起义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从大泽乡起义,到太平天国收尾,但往往以失败告终。 一、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
原创 梁... 一、先要“批判”两个人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梁山好汉跟瓦岗群雄谁更厉害?就是一个“伤害性很强”...
原创 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汉武帝在他那一代完成了他应该做的事儿,人们自然敬仰他。汉朝建立初期,民生凋...
原创 苏... 苏联向日本服软了?普京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 :“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没有一寸领土是多...
原创 英... 四大文明古国无疑是历史长河最为灿烂的瑰宝。他们分别是: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 一位英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