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灭亡的1644年,发生了一则令人感动而又令人唏嘘的故事。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将他一生中积攒下来的整整400两白银捐献给了户部。他心系国家前途,希望这笔钱能够用于抵御外敌,为国家尽一份微薄之力。这位老者的慷慨行为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感动,特地封他为锦衣千户。
然而,当时的大明王朝正面临着外患内乱的严重局势。李自成等人的叛乱在国内肆虐,而满清铁骑仍在四处侵扰。即便这位老者捐出了400两白银,对于摆在大明面前的困境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崇祯皇帝仍然不忘为国家谋划未来,但战争需要资金,而国库却早已空空如也。
在国家危难之际,崇祯皇帝将压力转嫁给臣子们。在阉党倒台后,崇祯皇帝亲自扶持了一批官员,其中以当时内阁首辅魏藻德为首。魏藻德也展现出了清官的风范,捐献了整整500两白银。然而,这位内阁首辅的捐款在崇祯看来显然有些微不足道,他制定了一个更为严苛的标准,要求那些权势显赫的皇亲贵族和重臣们捐出至少3万两白银。在这场危机面前,这些权贵们却展现出了一幅令人不忍直视的丑陋姿态。
崇祯皇帝试图通过岳父周奎带头,希望能够引导其他官员的积极参与。周奎是皇后的亲父,本是苏州的大户人家。然而,周奎在成为国丈之后,以权谋财,令人唏嘘。崇祯对周奎的纵容导致了后来的局面。崇祯原本期望周奎能够做个表率,但当周奎得知自己需要捐出10万两时,直接哭诉道:“我哪有这么多的钱!”尽管他从某处找来了已经发霉的大米,还天天吃野菜,装作一副贫困的样子,但在崇祯多次求情之下,周奎才勉强捐出1万两白银。这位国丈的行为让人费解,为何在国家灭亡之际,他仍然在苟且偷生,留下这么多钱有何意义?
国丈周奎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其他皇亲国戚们也纷纷采取措施逃避捐款的责任。有的人穿上破衣服,到街上大哭,有的人则公开宣布出售房产。崇祯最终筹得的款项不到20万两。这种局面让李自成感到不堪一目,后来他占领北京城后,从这些人的家中搜出了7000多万两白银。
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们不愿为国捐款,而是选择在国破之后,自己被抄家才好受。这个行为似乎违背了人们对于有识之士的理解,更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显露出无比的自私和狭隘。在这段历史中,权臣们的短视和贪婪无疑成为大明王朝灭亡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