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朝代,任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统治者们发明的法律法规都极其重要,同样作为支持法律法规实施的武装力量,更是不容小觑,如果没有那些强硬的规章制度约束人民百姓,那么国家的发展也必将陷入动荡与混乱之中
细数中国古代历史,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王朝中各色的统治者,有的名垂千史有的遗臭万年,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名声四起,后世人提到时也忍不住夸赞一声明君。然而不管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如何,治理的国家繁荣昌盛与否,他们所发明的刑法并不会因为旁人的评价,而去改变自己的思想。
因此在不同的朝代内,为了杜绝贪官污吏、霸权统治等此类现象,历朝历代统治者就发明过一些残酷的刑法,希望能凭借这类刑罚,以此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奸臣,达到社会安定、全面小康的目标。
而作为对贪官污吏惩治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明朝,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针对那些贪官污吏发明了一种不见血不见伤的酷刑,虽然这种刑罚的工具仅仅只是一张打湿的纸,却在往后明朝的276年统治时间里,大臣们闻风色变,宁愿一死了之,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酷刑。并且面对这一看似“温柔”的刑法,竟然没有人可以成功的抵抗住,纷纷叩首求饶。那么这一酷刑究竟是如何实施的?为什么一张普通的湿纸对犯人有着巨大的威慑力?
这一酷刑的名字叫“贴加官”,在开始施刑时,首先需要用绳子将犯人的四肢牢牢捆绑住,而后在固定好犯人姿势后,行刑的人员就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桑皮纸拿起一张,对着犯人的脸贴下,保证犯人的口鼻等呼吸地方全部被桑皮纸覆盖住。而这时的犯人并不会感受到什么难受的地方,因为干燥的桑皮纸不会给人带来太大的影响。
等到行刑的人员将含在口中的“烧刀子”,喷到桑皮纸上后,被酒水湿润的桑皮纸这才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因为受潮后的桑皮纸会发软,并且紧紧的贴在犯人的脸上,堵住犯人的呼吸,此时的犯人会略微感受到呼吸有些困难。
在第一张桑皮纸完全的贴合犯人脸皮后,第二张桑皮纸便立马被行刑人员拿起,重复第一张的步骤,将其牢牢的盖在犯人脸上。
在层层叠加的过程中,犯人会从一开始的呼吸不流畅,到后来的呼吸困难,宛如溺水一样,等到最后就被活生生闷死在座椅上。
一般来说,再顽强的犯人最多也只能撑到第五张桑皮纸,而后就便缺氧而亡。
等确认犯人已经死亡后,行刑的人员就不再覆盖桑皮纸,而是静坐在一旁等犯人脸上的桑皮纸完全干燥后,再从犯人脸上一层一层小心的揭下桑皮纸,而每张桑皮纸的形状,都清晰的映照出犯人的五官,形状就像是戏台上唱戏的“跳加官”的面具一样,因此“贴加官”这一名字由此而来。
“贴加官”的行刑方式与其余的酷刑不同,比起那些血肉模糊、惨叫连连的酷刑,贴加官的无声无息、无血无伤反倒更为残忍,并且施刑的过程更为缓慢,每贴上一层桑皮纸,行刑人员便会慢条斯理的对犯人进行审问,每一层的叠加都代表着更痛苦,但是却又不会立即死去,由此可见,贴加官的残忍程度,完全不亚于凌迟,可列为酷刑之一。
贴加官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折磨犯人,朱元璋认为,对于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或者是中饱私囊的皇室宗亲,普通的斩首太过于便宜他们了,而且如果用上那些使其血肉模糊的酷刑,又有辱皇家贵族的颜面。因此贴加官顺应而生,在犯人饱受刑罚折磨的同时,又不会太过于狼狈。
这样既保全了颜面,又达到了掩人耳目的效果,毕竟身上没有伤痕,就没有直接的证据指责朱元璋的残忍,以此来达到稳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除此之外,贴加官不像立枷、剥皮、刷洗等酷刑,一旦开始之后就难以停下,等到刑罚结束后往往只剩下血肉模糊的身体或是一张人皮或是一堆森森白骨,在贴加官的行刑过程中,如果朱元璋反悔,或者是犯人招供,行刑人员不仅可以及时收手,还可以对已经窒息的犯人进行抢救。
在贴加官出现后,犯人的无力抵抗使得那些审问案件的工作人员也大大的减少了工作量,对于行刑人员也有一定的帮助,毕竟凌迟、血鹰等酷刑,不仅在考验犯人的承受能力,也在考验行刑人员的心理能力与手法,需要达到既让犯人痛不欲生求死不能,又要保证犯人在刑罚结束时保持清醒与存活的状态。
根据记载,除了那些皇室宗亲和贵族以外,贴加官惩治的最多的,还是那些贪官污吏。因为死亡过程的缓慢,加上死亡过程中承受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一看似不那么残酷的刑法,却一度让许多人谈之色变,那么朱元璋又为什么要发明这种惨无人道的刑法?
这与朱元璋的童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布衣,在历史上同样出身布衣凭借自身登上皇位的还有刘邦,但是朱元璋比刘邦更惨。
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时期,不仅国家动荡战乱四起,连年无人治理的国家贪官污吏横行,在发生旱灾又紧接着爆发了大面积的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先后惨死在他面前,这让朱元璋的内心一度埋下仇恨的种子,不过那时的朱元璋尚且不认识郭子兴,也没有去濠州投奔红巾军,而是在转辗下流落街头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也正是这样惨痛的经历,让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每每想到这里,都忍不住落泪。
身无分文且毫无地位的朱元璋,在自幼就看遍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朱元璋认为,他之所以这样,就是有贪官污吏的存在,因为元末时期的朝廷虽然统治腐朽,但是还没到对百姓不闻不问的地步,不过可惜的是因为上下都是贪官,以至于朝廷对百姓输送的那些粮草、银两,在经过层层的剥削之后,真正落到百姓手中的所剩无几。
所以,在朱元璋执政之后,朱元璋面对朝中那些贪污的官员,或是利用自身权利谋取利益的大臣,朱元璋是极为憎恨的。根据史料的记载,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定制的法规中清楚表明凡是贪污十两白银以上的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被处以死刑。在朱元璋先后六次整顿朝廷腐败中,他所处死的官员数量达到了恐怖的十五万人。
为了制定森严的法律,和残酷的刑法,朱元璋曾经彻夜研究以往朝代的法规,朱元璋不仅在治理国家上要求严格,他还经常对大臣们说大明之所以可以治理天下,是因为明朝有法律。
为此,朱元璋还曾让丞相李善长,在对百姓有帮助的基础上拟订《律令》,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完全符合百姓心中所想的《大明律》。但是仅仅如此,朱元璋并不满足,他认为单单是《大明律》还不足以约束那些有私心的人,于是在他左思右想下,朱元璋又亲手编写了《大诰》为《大明律》中没有完善的地方做补充。
为了推广《大诰》的发行,朱元璋不仅要求官员百姓人手一份,在科举考试中也曾引用了《大诰》中的内容作为考点,甚至在犯罪被抓时,如果家中有收藏的《大诰》,还会酌情减刑,可见朱元璋为了推广这一律法所花费的良苦用心。
不过可惜的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大诰》也渐渐的遗忘在明朝的历史中,并没有随着朱元璋的意志传承下去。
在《大诰》中,足足有两百多条法律,都是关于刑罚方面的,而这两百多条里面的一百五十多条,都是针对贪官污吏所写的刑法。并且在借鉴完历朝历代的法律后,朱元璋还在其基础上又发明了很多新的刑法。
比如说后世的人最为耳熟能详的凌迟、族诛、极刑、剁指等三十多种酷刑,很多已经很停用掉的酷刑,在朱元璋上位后又重新启用。而新发明的酷刑,就像“贴加官”,仅仅凭借几张桑皮纸,就跻身于酷刑之中。
朱元璋不仅对大臣很严,他对皇室宗亲依旧严厉,对于那些倚仗自身身份耀武扬威的皇室人员,朱元璋更是法不留情,依照大明律法严格执行以儆效尤。
朱元璋的一生一共有过26个儿子,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鲁王朱檀,因为荒淫无道妄想长生,在听信一名术士的话,以99个童子为药引制作丹药后,走上歧途滥杀儿童。在一连残杀十几个男童,终于压不住民怨后,此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得知消息后的朱元璋震惊大怒,但是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朱元璋一时间难以抉择,并且朱檀的母后还是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而郭宁妃的两位哥哥,又是跟随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这让朱元璋不知道该如何处置他的第十子朱檀。
面对帝皇的震怒,朱檀终于清醒过来,他在慌张之下将自己的全部罪过都推到了自己的妻子身上,希望能以此保全性命。最终,朱檀的妻子汤氏被朱元璋无情问斩,而朱檀暂且逃过一劫,但是如何处置朱檀,也成了一个问题。
不过这并不能难倒朱元璋,他想到了以髡刑来代替那些残酷的刑法惩治朱檀。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被处以髡刑并不是像现代人一样,只是不轻不重的剃光头发,而是成为一个屈辱刑。
由此可见朱元璋的铁面无私,在朱元璋执政31年间,他一共六次发动大规模的肃清,解决了不少贪官污吏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刑法,在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才得以得到太平,才得以让那些欲望膨胀的官员收敛自身,为百姓为大明做出贡献。
贴加官固然惨无人道,但是贴加官却十分的有效,而且贴加官针对的人群并不是百姓,都是那些残害百姓的人。贴加官不仅放大了犯罪官员的恐惧达到招供的目的,更是激发了他们求生的欲望,甚至为了保全自身性命招供同伙获得解脱。
就比如明初时期牵连颇为广泛的“四大案”,贴加官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贴加官的出现固然减少了审讯人员的工作量,却也导致了司法的倒退,严刑逼供、互相供案等在贴加官的出现后变得再平常不过。在明朝末年时,没有朱元璋雷霆手段的压制,却还是保留着朱元璋残酷刑法的明朝,那时的明朝大牢已经彻底变成一些人狂欢的场所,变成了惨无人道的地狱,受到诬陷下狱的官员,往往都因为那些残酷的刑法惨死狱中,奸臣们就差明目张胆的在朝廷上残害他人。
可以说在刑罚与刑具方面,明朝在初期时,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历朝历代无人能出其右,更不用说末年时的明朝究竟是怎样一副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