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时期,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皇帝对外宣称自己为“真命天子”。但是现实摆在眼前,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频繁,就产生了众多“亡国君”。当然,除了末代君王也存在一部分傀儡皇帝,诸如汉献帝刘协。在历史上,刘协的窝囊指数毫不逊色,虽不能稳居榜首却也能牢牢保住第二的位置。在历史上,皇帝有名无实往往涉及权臣当道,后宫干政,宦官乱政,外戚专权等因素。而汉献帝所遇到的烦恼就是权臣当道,当“曹丞相”摆在朝堂之上的时候,汉献帝只能被称作一枚诱导天下诸侯的棋子而已。
无独有偶,历史上的康熙也曾在相似的年纪遇到了与汉献帝大致相当的困扰,而为其带来困扰的就是鳌拜。但是汉献帝与康熙的命运明显有所差异,甚至堪称天壤之别。康熙不仅从傀儡皇帝一举翻身,甚至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与汉献帝相比显然幸运的多。几乎相同的经历,但最后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然而康熙年仅16岁便扳倒鳌拜,而16岁的汉献帝面对曹操却只能唯唯诺诺,这是为何?
康熙的经历其实比汉献帝幸运的多,康熙是清王朝入关之后第二位皇帝,虽然年幼登基,但是先帝为他留下的是四位顾命大臣,鳌拜虽然权重却也仅是其中之一。康熙登基时年仅八岁,虽然出身帝王家,但是如此年幼便能坐稳皇位显然不现实。此时的康熙便是处于“架空”状态,然而对于现状,康熙确实有自己的天资,不仅不满足于现状,更是韬光养晦图谋夺回大权。
鳌拜之于康熙,显然存在轻敌的问题,掌控大权的飘飘然只是让鳌拜认为康熙只是一个贪图玩乐的孩童。八年间,康熙不仅坚定了信念更丰满了自己的羽翼。除掉鳌拜之后,康熙立即公开宣布鳌拜的三十条罪状,一举破灭了鳌拜余党反抗的理由。康熙虽然年幼,但是其老谋深算让人钦佩。
相比之下,汉献帝仿佛不那么幸运,甚至登基都来得不那么“名正言顺”。刘协登基可以说得上是运气使然,董卓在没有丝毫钳制的情况下扶持刘协上位。从登基最初,董卓就已经权倾朝野。而反观康熙,鳌拜最初只是四位顾命大臣之一,只是后期中途离世两位之后,鳌拜的权力才逐步扩大,这一点汉献帝天生弱势。而更悲催的还在后面,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却紧随其后,丝毫没有给予喘息的机会,原本坐井观天,待到李傕、郭汜时真可谓暗无天日。刚刚盼来了希望的曙光“曹操”,原本以为前来匡扶汉室,谁能想到“傀儡皇帝”的帽子彻底坐实了。
在曹操的眼中,汉献帝只是号令诸侯的一枚棋子,而汉献帝的眼中,曹操却是僭越帝位的乱臣贼子。汉献帝对此当然有过反抗,最佳的例证就是“衣带诏”的发生。在董贵人的帮助下,原本寄希望车骑将军董承,谁知事情败露,不仅连累了怀有身孕的董贵妃,更致使董承无法善终。这一点可以作为汉献帝的翻盘努力,但是显然不如康熙切合实际。先不说董承不具备推翻曹操的实力,单从个人角度出发,康熙完全将希望放在自己身上,而汉献帝完全将希望寄予他人就是差距。
从外在因素来看,曹操远比鳌拜精明能干的多。不仅在朝堂上曹操大权独揽,更在于曹操对汉献帝的关注度。康熙在鳌拜的眼里只是个娃娃,但是汉献帝在曹操眼里却是“皇帝”,为了更好监视刘协,曹操甚至将三个女儿打包送给汉献帝。自己的女儿作为傀儡皇帝的枕边人,曹操仍不能放心,如此的关注程度让汉献帝脱身乏术。
康熙与汉献帝都曾以傀儡皇帝面世,但康熙的“家底”显然更为丰厚,相比较下汉献帝显得捉襟见肘,除了一群忠于汉室的无权臣子,汉献帝可以说一无所有。康熙年轻有为,蓄谋之下扳倒权臣鳌拜,而可怜的汉献帝只能对曹操唯唯诺诺求得苟且偷生。二者不论是从自身因素分析,还是外在因素影响之下,康熙都优于汉献帝。当然,汉献帝虽然是历史上少有的可怜的傀儡皇帝,但同时也是少有的善终的亡国君。曹操在世并未称帝,确实完成了“忠于汉室”的诺言,但是曹丕与汉献帝“三谦三让”的谦让下仍是让曹氏代汉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