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军事谋略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又是毛泽东思想的拓展,其中包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军事科学理论。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邓小平始终认为军事与政治密不可分,其军事谋略思想充斥着政治的影子,彰显着邓小平的军事才能。
邓小平的军事才能既能在和平时期发挥得淋漓尽致,又能在革命岁月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伯承对此深有体会……
一、战友发问、精准分析
谈及老一代革命家的军事水平,邓小平绝对在党内名列前茅,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都对邓小平的军事水平感到认同。
邓小平具备高超的军事水平,却从未上过军校,这一度令刘伯承感到疑惑,甚至特意为此询问张震其中的缘由。
1957年,刘伯承好奇地询问南京军事学院副张震说:“小平同志没有读过军事学校,为什么这么擅长打仗呢?”
张震仔细思索一番过后,说出了三个重要原因:“了解上面的意图;掌握对面的敌情;熟悉自己的部队情况!”
刘伯承微笑着点了点头,并补充了关键的一点,邓小平擅于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军事辩证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邓小平曾形容过自己的作战准备,称五行如若不定,一定会输得干干净净,这其实与张震指出的原因不谋而合。
邓小平提出的五行,就是时间、地形、任务、我情和敌情,邓小平不仅了解敌人,还会以此对比,做到斗争中不怯敌。
抗日战争初期,日军进攻锋芒强劲,国内外许多人都对中国能否撑住持怀疑态度,邓小平却认为中华民族敢于傲视一切强敌。
尽管邓小平认为中华儿女能够以自己的血肉,赢得民族的解放,但是邓小平同时也认为日军擅于研究敌人,指导能力很强。
自始至终,邓小平都没有将抗日战争视为单纯的军事斗争,而是中日两国全方位的斗争,既要比拼实力,还要比拼智慧。
为此,邓小平更为看重攻破敌人的心理防线,令敌人自乱阵脚,并提倡孙子兵法中的“胜敌而益强”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对部队干部进行政治教育,通过具体的政策拉拢敌人加入我军阵营,从而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壮大实力。二、爱民如子、军纪严明
在邓小平的军事思想中,以民为本,动员群众是是极为关键的一环,邓小平身体力行地做到了爱民如子,将民心聚在一起。
红军时期,邓小平率军进入了崇义县城,一些群众听信国民党散播的谣言,纷纷跑到山中躲避,邓小平发觉了其中的不对。
恰逢一家农户发出了婴儿的啼哭,邓小平连忙走进大门查看,看见了高烧不退的婴儿,遂指示卫生员替婴儿看病。
然而,卫生员表示药品要留给首长用,邓小平严厉批评道:“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就是为了人民群众,赶紧把药拿过来!”
等到婴儿退烧后,婴儿母亲跪在地上感谢邓小平,邓小平则安慰婴儿母亲红军宗旨就是要救劳苦大众,此举成功揽获了当地民心。
1947年,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邓小平在动员大会上重申了著名的三大纪律,来告诫解放军不可伤害人民利益。
部队进入黄冈总路咀镇时,邓小平发现一名解放军拿着粉条和布匹走出了店铺,旋即命令警卫员上前查看情况。
经过一番盘问,邓小平得知这名解放军唤作赵桂良,是一位战斗英雄,正准备拿着抢来的物资接济别人,这违反了纪律。
不久之后,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会议,决定枪毙赵桂良,赵桂良深知自己犯了错误,只求邓小平能对外说明自己是战死的。
毫不夸张地说,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是邓小平践行了一生的誓言,邓小平曾公开表示自己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之际,国内产生了许多反对的声音,为调查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邓小平决心亲自到现场查看。
在深圳的一座小渔村中,邓小平得知这里家家都是万元户,感到难以置信,便准备找一户渔民家庭,了解详细的情况……三、基层视察、热爱人民
与渔民交谈的过程中,邓小平听说其每月收入有500元,才相信自己的听闻,一旁地邓榕还表示这收入已经比国家领导人高了。
1988年,上海爆发大规模甲肝病,每月染病人数高达数十万,邓小平却坚持留在上海过春节,工作人员对此十分担心。
为了保证邓小平的健康,工作人员建议邓小平离开上海,可邓小平却称自己一定要与上海人民共同度过这个春节。
在观看演出时,工作人员千方百计地防止邓小平接触他人,结果邓小平主动走到了人群中间,与演出人员亲切握手。
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甲肝病毒,邓小平没有丝毫畏惧,真正让邓小平的担心的是,逢此危难之际,如何做才能不脱离群众。
即便是到了弥留之际,邓小平依旧心系祖国和人民,并留下了捐献眼角膜的遗嘱,帮助人民的同时,还能助力国家医学研究。
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换来的是全中国人民尊重,邓小平去世当天,全国各地人民自发加入悼念队伍,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人。
中国人民之所以崇敬邓小平,是因为邓小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真正地做到了情系人民,权为人民,利为人民。
在中国改革实践的过程中,邓小平秉持尊重和敬畏人民的原则,以首创精神让人民富裕起来,最终增进了人民的福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人执政的准则,也是邓小平终身践行的宗旨,热爱人民更是邓小平的感情寄托。
邓小平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离不开高瞻远瞩的眼光,离不开对党和国家的忠心,更离不开广泛依靠人民的基础。
邓小平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沉大爱,将自身看做是中国人民之子,一生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从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