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直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屑为官从政,对于封建官僚的行径总是嗤之以鼻。他虽然曾在教育部担任佥事,相当于今天的科局长,但因为支持学生而卷入了一场官司。
1925年,“女师大学潮”爆发,鲁迅作为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职,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矛盾最初集中在学生与校长杨荫榆之间,后者通过排斥异己、限制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等行为引起不满。学潮的导火线是杨荫榆无理开除了几名学生。
鲁迅坚决支持学生的抗议,成为“女子师范大学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兼总务主任。然而,教育总长章士钊却支持校长,导致“驱杨”运动升级为“驱章”运动,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抗议。
鲁迅与章士钊的矛盾激化,章士钊尝试用高官相诱和权力来压制鲁迅,但鲁迅坚决拒绝。章士钊最终以政治手段免去了鲁迅的官职,激起鲁迅的不满。鲁迅通过法律手段将章士钊告上法庭,最终在1926年3月16日胜诉。
这场“民告官”的官司,虽然鲁迅对官职不感兴趣,但为了争口气,他选择了法律的武器,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