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他是马鸿逵的爱将,49年在银川起义,后来结局如何?这个问题令人充满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小小的起义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马光宗作为马鸿逵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本应效忠国民党到底,但他却在1949年选择了起义。这一决定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又将他带往何种命运?
一、马光宗的前世今生
马光宗出身于甘肃宁定(今广河)一个马家世家,自小就开始习武,以期能够子承父业。他的祖父曾在马家军创始人马占鳌麾下任管带,父亲则在马占鳌的孙子马廷勖部下做过帮办和营长。可见马家军对马光宗家族的影响有多深。
1921年,19岁的马光宗投身青海马麒的巡防营,从此步入军旅。他先后在马麒部任哨官、帮办和管带职务,随后又调往陕西,归顺马鸿宾。中原大战失利后,马光宗加入了马鸿逵的麾下,从此和马鸿逵这位"西北四马"之一的大军阀结下不解之缘。
在马鸿逵手下,马光宗一路升迁,曾任其第15路军骑兵第2团团长。1936年的韦州之战中,他率领骑兵时挺然突出,在战火纷飞中解救了马鸿逵被围困的韦州城。此役立了一功,为马鸿逵赢得喘息机会。
1940年,马光宗奉命前往五原地区,成功掩护了当地军政机关安全撤离,与日军激战期间更是运用精妙战术,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日军,使其不得不退避。这两次大战役,无疑彰显了马光宗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对于马鸿逵来说,马光宗堪称心腹爱将。1949年马鸿逵将自己的亲兵第11军军长一职,直接交予马光宗掌管。可见马鸿逵对马光宗是何等的信任与重用。而这份殊荣也将引领马光宗走上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马光宗的抉择时刻
1949年,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根据地已经摇摇欲坠。在西北野战军的不断进攻下,马鸿逵麾下的"马家军"节节败退,整个西北地区形势一片黯淡。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身为马鸿逵的心腹爱将、宁夏兵团司令官的马敦静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在下达"死战到底"的命令后,他率先带着家人和大量金银财物逃离了银川。这等于是将包括马光宗在内的一干军官将士抛弃不顾。
眼看着国民党在西北已经力不从心,马光宗内心顿时生出了重重疑虑。马敦静都已经逃之夭夭,他们这些小兵是否还有继续流血牺牲的必要?更何况,彭德怀等人早已多次号召他们起义,换个门庭方有余生。
经过反复思量,马光宗终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立即与第128军军长卢忠良、贺兰军军长马全良取得联系,三人不顾种种危险,偷偷会面商讨对策。
在一处地下室里,他们三人暗自开始了这场决定命运的秘密会谈。会谈伊始,马光宗就坦白说明了自己的困惑和顾虑。他直言现在国民党在西北已经渺无胜算,继续固步自封无异于饮鸩止渴。相比之下,不如及早抛弃国民党,改而拥抱共产党的怀抱,这才是上策。
卢忠良和马全良听后,也纷纷表示赞同。几人就这样达成了一致共识——响应彭德怀等人的号召,公开起义投诚共产党。然而,他们也清楚这条路并非坦途,必将充满艰难险阻。但与其等死,不如赌上这最后的一搏。
就这样,三人在这个狭小阴暗的地下室里,做出了这个将改写他们命运的重大抉择。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三、与贺兰军马全良的秘密会面
马光宗对马敦静等人遗弃银川并逃之夭夭感到无比愤怒和失望。他意识到国民党在西北地区已经力不从心,继续效忠下去只是徒劳无功。与其等死,不如主动投诚共产党另谋生路。
于是,马光宗立刻与第128军军长卢忠良、贺兰军军长马全良取得联系,商议应对之策。三人决定偷偷会面,共同制定大计。
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成为他们的秘密会面地点。为防止遭到敌人的窥视,三人只身前来,并没有带任何亲随随从。一见面,马光宗就直截了当地陈述了自己的顾虑和打算。
他说:"我军如今在西北已经渺无胜算,若是继续固步自封,无异于饮鸩止渴。相比之下,不如及早抛弃国民党,改而拥抱共产党的怀抱,这才是上策。"
卢忠良和马全良听后也都纷纷表示赞同。三人就这样达成了一致共识——响应彭德怀等人的号召,公开起义投诚共产党。
接下来,三人开始细细商议起义的具体方案。由于地处银川城内,马光宗对当地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他首先分析了城内军队的驻扎情况,指出了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和反对势力。
马全良则提出了他们将面临武装镇压的可能性,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以确保部队能够安全地向解放军阵营转移。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拟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起义方案。方案中对起义的时间、地点、路线以及可能的突发状况都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
尽管起义的道路将充满艰难险阻,但三人都有了翻身做主的决心。这无疑将是一场生死博弈,但与其等死,不如赌上这最后一搏。于是,三人就这样偷偷离开了这个阴暗狭小的地下室,为即将到来的起义而全力准备着。
四、起义的艰难进程
起义虽然已经计划就绪,但付诸实施的过程却远非坦途。马光宗等人在银川城内遭遇了来自内外的重重阻力,起义之路可谓是荆棘丛生。
首先是部分官兵的暗中反对。尽管马光宗手下的第11军是马鸿逵的亲兵,但其中毕竟也有不少人对起义怀有疑虑。他们认为,效忠国民党已久,如今临阵倒戈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更有甚者,鄙视马光宗等人投靠"共匪"简直是家门不幸。
面对内部反对声音,马光宗不得不暗中斡旬,先将这些人调离要害岗位。同时他也设法拉拢了一些赞同起义的中坚力量,以确保临阵突击时能够出其不意。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则来自国民党的狡猾特务。一些卧底特务潜伏在马光宗部队当中,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不断向上级汇报马光宗等人的"异常"行踪,严重阻碍了起义计划的实施。
马光宗等人不得不将出击时间一再推迟,生怕阴谋暴露遭到武装镇压。与此同时,他们也从内部缜密调查,终于查出了几名卧底特务的身份,将其秘密处决。
即便如此,特务渗透的阴霾仍然笼罩着马光宗的部队。士气大受影响,不少人开始心生退意。为了挽救局势,马光宗不得不动用残酷的手段,公开处决了数名对起义持反对态度的军官。
终于,在1949年9月17日,马光宗率领部队向解放军阵营转移,拉开了起义的序幕。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撤出银川途中,部队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残余势力的疯狂扫射,损失惨重。曾几何时,马光宗等人拥有的整整一个主力军团就这样溃不成军了。
就这样,一场原本计划得当的起义,最终却因遭遇重重艰难险阻而陷于几近溃散的地步。几经反侧,马光宗终于带着所剩无几的部队凄惨地抵达了解放军阵地。
五、马光宗的后来结局
在艰难的起义过程中,马光宗所率领的部队几乎溃不成军。当他带着所剩无几的战士抵达解放军阵地时,形容确实凄惨不堪。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解放军将士们热情地迎接了这批起义将士的加入。他们对马光宗等人临阵倒戈、拋弃国民党这一勇气之举表示高度赞赏。
随后,马光宗和大部分起义官兵被编入西北军区,继续从事军职。作为年资较老、资历较深的老马家军出身,马光宗很快就获得了解放军高层的充分信任。
在西北军区工作期间,马光宗一直勤勉尽责,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他多次负责指挥作战,屡建武功,为西北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表现优异,马光宗很快就获得了连番晋升,最终被委以重任,出任西北军区的一个师职领导职务。直到1954年西北军区与西北野战军合编为新编的兰州军区后,马光宗仍然获得了留任。
尽管曾经历过一段动荡曲折的起义岁月,但马光宗最终还是凭借自己过硬的军事能力和宝贵的从军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后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退役后的马光宗,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渡过。由于终身未婚,他只身一人生活在兰州市的一处小家中。偶尔也会应邀出席一些纪念活动,与老同事老战友们重温peak求。
尽管马光宗后来投诚共产党,但他曾经也是国民党马家军出身,因此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叛徒,但也有人赞扬他最终还是抛弃了穷凶极恶的国民党。
不过,无论如何评价,马光宗最后都过上了安稳祥和的晚年生活。直到1976年,这位曾经的马家军将领离世,享年75岁高龄。人生的最后一程,马光宗总算是踏踏实实地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