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再到天下归一于晋,这段历史一直都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讨论内容;
期间涌现了不知凡几的著名人物和精彩事件,经过后人改编成为小说或者电视剧,更是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想必热衷于《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在个人感情上偏向刘备的蜀汉政权。
一方面是遵从“正统”的思想,毕竟刘备是汉室宗亲,似乎出场就肩负着兴复汉室的历史责任。
另一方面是刘备白手起家的经历,和宽厚仁爱的魅力得到众人的称赞和共鸣。即便是蜀国在三国中势力最弱小,还是能够网罗一批青年才俊。
今天的内容也就与刘备手下的谋士有关:若落凤坡身陨的是诸葛亮,庞统能否战胜司马懿?
识时务者当为士元
庞统,字士元,是东汉末年享有盛名的谋士,素有“凤雏”的名号。
大家熟知的“卧龙”诸葛亮就与庞士元同为刘备帐下的谋士,并且二人在出谋划策的能力上不分伯仲。
在庞统投奔刘备麾下前,也是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经历。
庞统年轻时因其貌不扬,很少为人所关注;二十岁时前去拜见“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何许人也?乃颍川名士,素以清雅和善识良材著称,当时的人们无不以得到水镜先生的推举而为荣。庞统遂与司马徽在一棵桑树下进行交谈。
两人相谈甚欢,水镜先生对庞统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甚至称赞道方圆之地的贤才之中,庞统的才能首屈一指。正是有了水镜先生的一番话,庞士元声名鹊起。
因此可以说水镜先生是庞统的第一位贵人。之后庞统借助自己的声望,用以评价他人,并且培养对方的名声,因此在江湖上结识了许多朋友。
后来庞统辗转各地寻觅良主。时值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并且打败了驻守在南郡的曹仁,将军事重镇江陵收入囊中。
这时候的周郎意气风发,完全配得上苏子所云“雄姿英发”,可谓是事业的巅峰期。周瑜领衔南郡太守之际,就任命庞统为功曹,并且对其十分信任,时常委以重担。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周公瑾准备夺取西川,筑就一番伟业之际,却功败垂成,饮恨而终。庞统闻之,司马青衫,亲自陪同周瑜的灵柩从巴丘运回东吴。
在吊唁之后,庞统在东吴一众名士的护送下离开了,继续踏上寻主筑业的道路。
庞统最后侍奉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刘皇叔。当时刘备任荆州牧,凭借宽厚仁爱的特点闻名遐迩。但由于刘备并不知晓“凤雏”的名号,因此一开始庞统只是从芝麻官耒阳县令开始做起。
在任职期间桀骜不驯的庞统自觉大材小用,因此对政务视而不见,而后被免职。好在东吴的鲁肃亲自写信给刘备举荐庞士元非百里之才。
加之诸葛亮也在刘备身边谈起庞统的才能,于是求贤若渴的刘备召见了庞统。
在经过攀谈后,刘备对庞统的能力拍案叫绝,因此得到了器重,刘备对其的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庞士元为何能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步步高升呢?这不仅仅因为他高超的辅佐能力,还与他为人处世之道密不可分。
虽然说庞统相貌不佳,并且还有点恃才傲物,但他把自己的优势都用在了“刀刃”上,比如说与水镜先生、刘备的交谈,体现了其不俗的口才,也为他博得了名声和地位。
除此之外,他还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评价别人,帮助其树立声望,即便评价的客观性有待商榷,但也为他建立起了不错的人际关系,因此才能在乱世中显达。
魂断落凤坡
前面说到,庞统跟随刘备是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正所谓卧龙凤雏得到其中之一就能安天下,那么同时坐拥两位贤才的刘备,兴复汉室岂不是指日可待?
然而老天却开了一个玩笑,当时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帮忙抵御张鲁。
不仅以礼相待,送去了军饷和粮草,甚至还把战略要地交予刘备掌管,并发誓要为刘璋排忧解难、守护基业,如此之举使得刘备受宠若惊。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刘璋手下的张松、法正深知刘璋平庸无能,只求苟且于巴蜀之地,未曾想过问鼎中原。
因此他们都劝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共图霸业,但刘备张口闭口都是仁义二字,死活不肯背叛刘璋。
这时候庞统站了出来痛陈利害,直言益州之地易守难攻、土地肥沃,是个建立基业的好地方。
同时荆州受到的连年战火已经满目疮痍,并且北边和东边分别有曹操和孙权在一旁虎视眈眈。
因此不如放弃荆州,夺取益州。但是刘备还是不愿抛弃仁义的“人设”,说什么都肯和刘璋决裂。
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张松暗地里联系刘备造反的事情被刘璋得知,于是二人的关系降至冰点,并且一度以兵戎相见。
此时庞统站出来为刘备解燃眉之急,就战略问题谋划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刘备照着其中一计行事,一路上势如破竹,夺取了许多城池,最后刘备手下众将包围了雒城。
此时庞统亲自督军欲夺取雒城,不料身中流矢而亡,享年三十六岁。后来刘备顺利夺取了益州。
对于庞统的阵亡,刘备也是潸然泪下,称赞其为杀身成仁,并将他安葬在落凤坡,于是凤雏庞统的传奇一生便落下了帷幕。
明知不可为而伐之
庞统虽然英年早逝,但后人都有这样的设想:如果庞统还活着,代替诸葛亮的位置是否能够打败司马懿呢?答案很明确,不能。
诸葛亮于公元228年以“兴复汉室”作为口号发动北伐,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结局还是失败的。
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北伐行为是注定失败的,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蜀国国力孱弱,兵少将寡。公元221年,刘备打着为关羽张飞复仇的旗号,倾尽全国力量发动了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结果却成为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背景板。
刘备自己也在失败后被迫与东吴乞和,在白帝城托孤之后郁郁而终。
这时候蜀国国力折损甚多,且后主年幼,先帝身边的“五虎将”除赵云外都已作古。
其次是魏国经历了曹操、曹丕的治理:颁行的军屯制度和九品官人法正如火如荼地运行着,为国家不断输送人才和粮食。
加之司马懿、曹真等老将尚存,可见魏国的综合能力是远胜蜀国的。
即便是这样,诸葛亮也不得不北伐;明知北伐是难以取胜的,诸葛亮也只能铤而走险。
其原因包括:首先是个人情感上,诸葛亮蒙受刘备的知遇之恩,并且在白帝城被委以重任。
就从报答先帝的角度上说,诸葛亮是有北伐的动机的;其次是从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来看,蜀国的主要构成是荆州和益州。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客”就是荆州集团;
但是自刘备与其左膀右臂逝世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势力会逐渐控制不住益州本地利益集团,久而久之会出现政权倾覆的危险。
因此诸葛亮当机立断北伐,将内部集团的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并且当时年幼的曹叡继位,这已经是蜀汉能够完成夙愿的最好时机了。
历史已成定局,魏国启用司马懿和诸葛亮打起了持久战,结果是诸葛亮鞠躬尽瘁身死五丈原,轰轰烈烈的北伐以失败告终。
那么即便是庞统身在诸葛亮的地位,面对刘备交付的“烂摊子”,能力与诸葛亮、司马懿不相上下的他也难以取得胜利。
要么北伐加速蜀国的灭亡,要么偏安巴蜀,在无休止的利益集团内斗中自取灭亡。
结语
庞统英年早逝,因此给后人留下无数的遐想空间,但无论他的个人实力如此强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仅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拯救危如累卵的蜀国,因此也不用谈战胜司马懿了。
看似司马懿凭借优秀的才能和隐忍的精神笑到了最后,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魏国数十年的发展为他提供了后盾。
所以今天在读史的时候,可以对个人能力进行后续的遐想,但这必须建立在当时社会条件的基础下,不然会对历史造成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