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后代被屠戮殆尽,无一幸免全民诛杀,他们到底得罪了谁?
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曹操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重新统一北方,为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深度好文计划#
而更为明显的是,曹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丞相身份弱化君权并最终夺取君权的先河。随后司马懿祖孙三代也沿用了这套办法,经过一番苦心经营最终取代了曹氏。
可是司马懿的后代却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在朝代更迭中几乎全部被诛杀。
1、政治崛起:从权臣到皇帝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于士族之家,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因其生于乱世之中,所以还怀有忧天下之心,其身边之人皆认为他能做出一番大事。公元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相当于现在的会计,管理州郡人口和税收等统计。
时任司空的曹操听说了司马懿的名声后,决定将人征辟到自己的府中做事,司马懿眼看东汉政权被控制在曹氏手中,不愿意屈节在曹操手下。
于是便谎称自己患有风痹之症,不能出仕,只得辜负曹操的好意。曹操不相信,派人晚上去其家中查探。司马懿提前得知这个消息,面对来人一动不动,好像真的有病一样。
不过这个手段好像并没有骗过曹操,因为根据《晋书 宣帝纪》记载,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曹操当上丞相之后,又派人去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如果司马懿这次还装病不肯前来,就让人把他抓起来。
司马懿听后非常畏惧,不敢再推脱,只得前去就职。在跟随曹操的时候,司马懿也多次献言献策,对曹操帮助良多。
但是渐渐地,曹操察觉出司马懿所图不小,恐怕不会愿意久居人下,后来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愈加忌讳,告诫自己的儿子曹丕小心司马懿生有二心。
但是曹丕本人和司马懿关系甚好,总是维护他,再加上司马懿做事费心谨慎,没有什么过错,曹操也安心下来。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汉,建立魏国。自此以后,在内,司马懿帮助曹丕处理政事,把控后勤,在外,他帮助曹丕打败诸葛亮、孙权等对手,维护了魏国的平稳发展。曹丕去世后,他受托成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帝曹叡。
曹叡执政期间,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手握兵权,他阻挡诸葛亮北伐,平定辽东,立下赫赫战功。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重臣,辅佐少主。
司马懿的家人也都受到惠泽,多人封官,但是司马懿并不因此骄横,反而愈加谦逊低调,韬光养晦。对于另一权臣曹爽的挑衅一直忍让,到了后期甚至不不再过问政事。
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终于找到机会,准备铲除曹爽等人,他率兵驻扎在洛水浮桥,向皇帝上书陈述曹爽之罪,曹爽不敢与司马懿开战,也不能如手下谋士建议,做出同曹操一样的挟持天子之事。
他派人前去探听司马懿的态度,司马懿以洛水为誓,承诺只要曹爽交出手中权力,可保他们富贵。曹爽轻信誓言,最终落得被灭三族的下场。
至此,司马懿一家独揽大权,更巧合的是,曹芳还任命司马懿为丞相,至此,司马懿的政治道路与曹氏相重合,架空了魏室。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昭继承了他生前的事业,进一步架空魏室,最终在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继位为帝,成立西晋。
至此,司马氏历经数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完成了从权臣到皇帝的蜕变之路。
2、昙花一现的盛世
司马炎登基后,对东吴进行讨伐,在公元280年,东吴灭亡,三国鼎立的时代也结束了,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全国统一后,西晋在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过的很艰苦,而皇室和权贵们肆无忌惮的霸占土地,更是加重了百姓们的苦难。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司马炎制定了“户调式”的制度。
他按照百姓的年龄制定他们可得的土地和上缴的赋税,这一举措使得每个农民都有合法的办法去获得自己应有的土地,甚至于不少权贵家的佃户也选择脱离主人家,去领取一份属于自己的田地。此规定施行后,百姓开垦了不少荒地,农业经济好转不少。
除此之外,他还兴修水利,减免徭役,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和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时之间,整个西晋蔓延着一股繁荣向上的氛围。因为这些政策和变化都是在太康年间发生的,所以又被称为太康盛世。
司马炎的政治才能不止于此,他针对外交也颇有办法。在民族关系方面,司马炎采取了招抚与征服相结合的民族政策,以招抚为主。
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塞外匈奴、鲜卑、西北杂戎等族入居内地,这些迁入的少数民族与广大汉族人民一道生产,共同生活,促进了民族融合过程,根据《晋纪 总论》记载,太康盛世时出现了“天下无穷人”的言语。
可惜,这段美好的时光仅仅持续了十年,在经济充实之后,司马炎难免产生洋洋得意之心,他沉迷于淫靡享乐之中,还在天下广纳美女,当时后宫人数接近万人。
为了决定晚上临幸哪个妃子,他制作了一辆羊车,羊停在哪里就让哪里的妃子侍寝。后宫嫔妃为了获得宠幸,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吸引羊车停留。
此外,他在国家治理上也出现了问题。长期的战乱、分裂与动乱之后,中央集权极为虚弱,地方势力成崛起之势,以至于形成枝强干弱的局面,因此,司马炎大力扶持藩王势力使其日益昌盛,与士族门阀形成鼎力之势,双方互不相容,矛盾重重。
本来这个办法是有效的,然而没等这双方分出胜负,司马炎就去世了,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并不聪慧,根本承担不起治国重任,于是各地藩王开始蠢蠢欲动,从赵王伦篡位为转折点,各地藩王开始互相猜忌,矛盾日深。
3、如出一辙的命运
后来在灭了赵王之后,剩余诸王也纷纷想要窃取皇位,相互混战不休,这场混战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王之乱”,这场混乱导致整个西晋国力衰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太康盛世所创造出来的一片繁荣在此刻消失殆尽。
就在这个节点,众多游牧民族趁虚而入,在我国北方陆续建立起数十个非汉族政权,胡人与汉人的身份地位瞬间调转,汉人不断被胡人压迫,甚至出现了以活人为军粮的现象,称之为“两脚羊”。
好不容易等到八王之乱结束,可是社会局面也没有什么好的变化,此时的北方早已沦陷,西晋的国力又被消耗殆尽,根本无法阻挡,气数已尽,等待西晋的只有灭亡。
西晋灭亡后,残存的司马皇族纷纷逃亡南方,在南方士族的帮助下重新建立起政权,也就是东晋。这个新国家也称得上是一塌糊涂,因为是依靠士族上位,所以士族过于势大,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至于北伐收复失地更是想都别想,皇帝与士族都偏安南方,都不积极,每次有人提出北伐的时候都在后面拖后腿,导致东晋期间虽有几次北伐经历,但最终都是损兵折将。
与此同时,东晋还在实行门阀统治,世家大族占据了所有的官职,普通人基本没有做官的机会,这样的统治阶层让普通人根本看不到希望,于是在公元399年,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个叫刘裕的人脱颖而出。
此后,权臣桓玄篡位,刘裕挺身而出,镇压桓玄叛乱,驱逐桓氏势力,迎回安帝。你以为刘裕真的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吗?并不,刘裕也有一颗想要当皇帝的心,而且,他也走上了如司马懿一般的由权臣到皇帝的路线。
他在外四处征战,收复北方大片失地,巨大的军功让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坐到了相国的位置,但是这还不够,他还想要更高的权力,可是相国之上已经封无可封,除了皇帝。
果然,公元420年,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将晋恭帝司马德文降为零陵王,至此东晋灭亡。可是就在刘裕登基一年后,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事,那就是派人杀死-废帝司马德文。
要知道,在刘裕建宋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是得以保全性命的,他这一举动此后相沿成习,禅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
杀了司马氏的皇帝,司马家族的后人自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刘裕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司马家族后人,全国百姓竟无人施救,盖因司马氏政权带给百姓的只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