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三个原因导致白起之死?只会打仗,他的局限性导致他的悲剧
长平之战后,秦召襄王否定白起继续进攻赵国的原因,可能与后勤有关。长平之战的规模太大了,举秦国之力才得以保障,取胜之后没有从赵国得到补充,如果继续进攻则后勤难以为继。这方面的因素是不是存在呢?
而长平之战让秦国元气大伤,如果在起战端,就算赢了也是输了天下,所以秦王不敢在赌一把,赢了也是输了,如果输了秦国灭亡,白起好战,又好杀投降者,以后谁敢投降,所以秦王不能容忍时代魔鬼,一个无德无仁无信能这样继续同领三军?所以白起必须死。
长平之战后几年,王翦领兵60万与魏国之战可知,长平之战不会超过这次的规模大战役,就算相当也就40-50万人,杀俘虏也就20万,因为战死一半,依据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损兵过半,因此旗鼓相当的一次战役,赵括还是输了,面子丢了2000多年而已
白起之死我个人觉得是多方面原因。首先白起是魏冉提拔。作为秦昭襄王,心里有道坎毕竟前期被魏冉和芈八子压制。其二各种战争屡屡建功,被权臣嫉妒,范锥想平衡势力。他不想秦国除了秦王白起就是二把手,所以想尽方法离间君臣关系。其三白起自身原因,善于外斗得人往往不善于内斗,白起终究是臣,秦昭襄王要的是臣对君得听从,这点白起做不到。
白起为的是秦这个国不是秦得君。数次触动逆鳞。就算是换做现代你仗着你有技术,不听老板的话。久了百分百被弃用。听了做失败了是一回事。不听不做那又是另一回事。
白起杀性太重,打仗以歼灭对手有生力量为目的,长平之前就是这样。长平大战,白起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赵国一蹶不振,后期可以徐徐图之。秦昭王时期,内外部都不具备灭国的条件,尤其是三晋当时还有余力。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三晋朝堂在秦的持续贿赂下,都已经一塌糊涂了。
问题坏在秦昭王的反复无常,明明已经班师回,又强行出征。后期的形式,白起再挂帅也打不赢,白起一辈子没打过败仗,他对战场形式的把握很强,他拒绝出征,说明没胜算,而不是他在和秦王过不去。我觉得没有白起和范睢不和,范睢对战场形式判断不如白起,对灭六国战略的判断,应该比白起强,远郊近攻的策略,对秦始皇灭六国帮助很大。
所谓的苏代游说反间计奏效,我感觉很不切实际,战国时期文献经常对某些小事大肆渲染,文学加工太夸张明显,小学课本里的将相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长平大战之后,白起和范睢都是失败者。白起死后,范睢也淡出了。
没有异姓不能封侯的说法,范睢就封为应侯,而且白起其实是赢姓宗室的没落贵族,白起并非真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老百姓,你去查一下先秦时期白姓就是老秦人望族,只是商鞅变法把白姓贵族给搞死了,所以白起才只能从大头兵开始干起慢慢一级级爬,这些基层锻炼让白起得以迅速成长至关重要。
白起只懂打仗,他的局限性导致他的悲剧。长平之战,劳师远征,大秦己是勉力支撑,因为没有人手,庄稼都没人种,也没有人收,他居然吵吵着继续打,太不现实了。任何一个国家趁机偷袭,那就没有大秦了。大秦之所以成功,是拿时间换空间,玩的是耐力。这个基本点他却不懂
白起应该明白自己为何要死,如果白起手下士兵不听白起的差遣,白起铁定会当即斩杀以震军威,那秦王差遣白起白起不从,那君威何在?所以无论任何时候领导安排给你工作无论合理不合理都不要轻易拒绝,哪怕是你干不好,干不了,结果不重要,干不好是能力问题,不去干是态度问题,能力可以培养,但态度事关一个人的本质和性格很难改变!
白起如果不是这种性格,恐怕也不会成为一代战神。这就是性格决定职业,越是天才越有人格缺陷!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阿谀奉承!凡是影响历史进程,为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大抵都有一颗不被世俗撼动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