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为了作战及部队编成需要,敌我两军都设立了兵团级别军队建制。国民党军正规兵团序列最多时共有二十二个,我军1949年下半年兵团数也达到了十九个。兵团在两军当中都占有重要战术地位,我军兵团直属各野战军管辖,而国军兵团上一级直达各“剿总”,都是战区以下最高级别的作战建制。然而解放战争中的我军各兵团司令,建国后多授予上将军衔,有的甚至是大将;而对应的国民党军兵团司令,全部都是中将。为什么会有这种级别差异呢?
首先我军的兵团建制普遍比国军要大。从兵团数量就能看出,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总兵力突破了500万人,除地方部队外,一线野战兵团只编成了19个,兵团数量竟然比兵力对比已处于下风的国民党军还少。原因很简单:解放军一个兵团的官兵数量要远远高于国军的平均水平。以下举几个例子。1948年后国军组成的兵力最多的兵团为华中剿总的黄维第12兵团和东北剿总廖耀湘第9兵团,总人数分别在12万人左右。而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4个兵团(第12、第13、第14和第15兵团),每个兵团的规模都在20万人上下。除了四野外,其他各野战军的兵团人数大多超过10万人。
因此国军只有个别顶级兵团的规模,才能和我军普通兵团相抗衡,更不要说和第四野战军相比了。至于中等水准的国军兵团,通常只有2-3个军的建制,兵力不超过8万人,比如李弥第13兵团、李延年第6兵团等。而再弱一些的兵团,或者被歼灭后二次甚至多次重建的部队,普遍只有一两个军、三四万人的规模,且多为南方地区缺少战场历练的新兵,跟解放军的百战老兵相比,其真实战斗力很弱。比如49年下半年国军李良荣的22兵团,只有1个军不足2万人,还不及我军一个军级部队的人数。
因此我军单个兵团的平均规模和实力,大致相当于敌人两倍甚至更高的水平。虽然同为兵团司令,但我军指挥员的级别高于对面阵营兵团司令,就不足为奇了:实际军权不一样。除了上述因素外,我军兵团级将领对应军衔高于国军,跟国民党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军衔特点也有一定关系:国军的兵团司令、副司令、军长、整编师长基本都是中将,如果考虑铨叙军衔的因素,甚至要更低,有一部分只是陆军少将。
出于平衡军阀派系的因素,国民党军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大量授予李宗仁、龙云、白崇禧等地方大佬,而上将又有严格的限额,导致很多有实力的黄埔系将领无法快速晋升上将,只能停留在中将级别,比如杜聿明、邱清泉、宋希濂都是这样的情况。我军在开国授衔时,上将授予57人,比解放战争后期国军上将数量多,因此兵团司令员大多(除程子华离开军队未参加授衔外)被授予上将及以上军衔(肖劲光、许光达、陈赓为大将),没有一个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