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来源/馆长微鉴作者/馆长微鉴
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袁世凯的命运可以说坐了个过山车。就在半年前,袁世凯还志得意满地到天坛祭天,进行着称帝的最后准备,连自己的年号——洪宪都想好了。此时的袁世凯有着庞大的军队,有着列强的支持,万众瞩目,地位似乎无可动摇。
然而短短半年时间,袁世凯就沦落到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地步。蔡锷、梁启超于1915年12月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迅速席卷西南,被袁世凯寄予厚望的北洋军在护国军面前节节败退。最后连北洋军阀内部的许多人都背叛了他,列强也纷纷弃他而去。袁世凯只能在遗憾和痛苦中取消了帝号,放弃了自己多年来的野心。
也正是因为这一打击过于沉重,袁世凯在取消帝号后就一病不起,没多久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6月6日,袁世凯油尽灯枯,过往的辉煌犹如幻梦般在他的脑海中闪过,当初的野心在此时也显得如此滑稽。在去世前,袁世凯将长子袁克定叫到身边,对他作了最后的嘱托。
袁世凯叮嘱袁克定,自己快要不行了,袁家不可能再像往日那样权势滔天。袁克定如果想保住富贵,就要尽可能结交这三个人,他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统治中国。如果能和他们交好,袁家未来的富贵也就有保证了。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人其实与袁世凯都有些矛盾,此时与他的关系并不好。那么这三个人究竟是谁呢?他们与袁世凯有什么矛盾呢?他们真的的统治中国了吗?
第一个人,黎元洪。
黎元洪从政的原因有些特殊,他是被“绑上梁山”的。黎元洪本身以军人自居,不想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也不愿意参加革命。但武昌起义后,起义官兵考虑到黎元洪平常对部下不错,颇有威望,便推举他出来担任“大都督”,统领起义军。黎元洪连连拒绝,高呼“莫害我”,但还是被起义官兵强行推举,不得已就任。
因此黎元洪一开始非常害怕,经常担心清军打回来后清算他。但随着各省相继起义,革命形势好转,黎元洪的信心也足了起来,开始为革命四处奔走。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后来袁世凯成为大总统,黎元洪继续担任副总统。
黎元洪和袁世凯的关系一开始还算不错,两人曾联合反对孙中山。但随着袁世凯大权独揽,流露出越来越明显的称帝野心,双方也就有了矛盾。
黎元洪认为,自己在辛亥革命中也有很大贡献,还曾帮袁世凯巩固地位,完全可以和袁世凯平起平坐。但袁世凯却只是将黎元洪看作下属,不断对他发号施令,这让黎元洪很不满意。而袁世凯也觉得黎元洪太过高傲,总是不服自己,便逐渐架空黎元洪。
1914年,袁世凯开始为称帝作准备,试图让黎元洪出来为自己宣传。但黎元洪却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不再出来进行政治活动,尽可能与袁世凯称帝撇开关系。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也被黎元洪拒绝。
那么既然袁世凯与黎元洪有矛盾,为什么还让袁克定去和他结交呢?因为黎元洪确实是此时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大总统的人物。
护国战争爆发后,黎元洪承担起了调解各方的任务,最后成功促成袁世凯取消帝号,护国军与北洋军停战。这一成就大大提高了黎元洪的威望,再加上黎元洪此前本来就是副总统,因此在袁世凯死后,他完全有成为总统的资格。
事实也是如此,就在袁世凯死后第二天,黎元洪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身为国家元首,黎元洪自然可以算是统治了中国。但黎元洪不像北洋军阀,他缺乏自己的根基,因此他这个总统的统治力度远不如袁世凯,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问题。
原来为了争取北洋军阀的支持,黎元洪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但两人随后就因为参战问题而爆发争执。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段祺瑞主张中国应该趁此机会,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争取更多的权益。但黎元洪认为此举太过冒险,很可能徒劳无功,拒绝参战,认为中国应该保持中立,双方由此爆发了激烈冲突,这就是“府院之争”。
最后段祺瑞见黎元洪怎么都不答应,索性辞职退到天津去了。军阀张勋一看黎元洪失去了北洋军的庇护,趁机组织“辫子兵”进京,复辟清朝。黎元洪手里那点人根本不是张勋的对手,只能逃到日本公使馆躲起来。最后虽然张勋被段祺瑞驱逐了,但黎元洪也脸面大失,总统也当不下去了,只好辞职。
此时的黎元洪对政治心灰意冷,转而兴办实业,不过他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1922年曹锟、吴佩孚发动政变,赶走了总统徐世昌,便将黎元洪邀请出来充当门面,声称要“恢复约法”,整顿民国成立十年来混乱的局势。
然而雄心勃勃的黎元洪上任后才发现事与愿违,自己不过是直系军阀的傀儡而已。此后黎元洪东奔西走了一年,始终没取得什么成果,还因为卷入了直系军阀的内斗而身心俱疲。1923年曹锟贿选,黎元洪黯然下台,此后再未参与政治。
第二个人,段祺瑞。
与黎元洪不同,段祺瑞原本是深受袁世凯信任的北洋系大将,号称“北洋之虎”,可以算是袁世凯的自己人。但同样是因为称帝问题,段祺瑞和袁世凯产生了激烈冲突。
袁世凯称帝前,段祺瑞曾五次登门劝阻袁世凯,希望他打消野心。结果三次被袁世凯拒绝,还有两次根本没见到袁世凯。袁世凯看到段祺瑞这个老部下也不支持自己,非常生气,段祺瑞也不得不辞职。袁世凯称帝后,段祺瑞闭门不出,拒绝参与任何政治活动。
护国战争爆发后,段祺瑞也参与了居中调停,也因此成为了北洋系的新领袖,获得了国务总理的职务。而在与总统黎元洪爆发冲突后,段祺瑞索性以退为进,主动辞职。就看离开了北洋军的保护,黎元洪一个人能不能玩得转。
事实证明黎元洪确实玩不转,在张勋复辟后只能黯然辞职。段祺瑞趁机出来收拾局面,不过他自己还是担任总理,总统则是冯国璋。1918年段祺瑞又觉得在幕后操控局势效果更好,便和冯国璋共同下台,自己则通过“安福国会”操控局势。
段祺瑞虽然没当过“一把手”,但确实长期掌控实权,也可以称得上统治过中国了。但树大招风,1920年直奉两系就结成了反段联盟,向段祺瑞进攻,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一开始取得胜利,但最后还是在直系和奉系的夹攻下败下阵来。在失去了军队这个本钱后,段祺瑞也不得不辞职退隐,直系掌控了北京政权。
但风水轮流转,1924年直系又被推翻了,冯玉祥邀请段祺瑞出来执政。不过段祺瑞此时其实也只是傀儡了,在执政两年后,他就因为“三一八惨案”而不得不下台,此后再未参政,过起了退隐生活。
第三个人,徐世昌。
徐世昌的名气远不如前两人,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不过其实他才是这三个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徐世昌比袁世凯还大四岁,1886年就中了进士,从此步入政坛。辛亥革命时,清朝内部为是否请袁世凯出山争论不休,徐世昌则促成了这一决定。后来徐世昌曾担任北洋政府的国务卿,有“徐相国”之称。
不过在称帝问题上,徐世昌还是和袁世凯爆发了争执。徐世昌认为帝制不得人心,袁世凯称帝终将失败,但看到袁世凯坚决称帝的态度,徐世昌也只得缄口不言。他选择辞官归隐,并拒绝接受袁世凯给他的封号,两人实际上已经决裂。
1917年张勋复辟时曾试图请徐世昌出来主持局面,徐世昌也一度动心。但他后来打听到日本并不支持这一举动,而段祺瑞的“讨逆军”也已经组建,便打消了这一念头。后来张勋复辟果然失败,徐世昌则帮溥仪摆脱了罪责。
1918年总统选举中,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争执不下,最后两面讨好的徐世昌就成为了总统人选。徐世昌作为总统自然算是统治过中国了,但他的统治力度已经相当薄弱,许多重大事件中都已经没有他这个总统的身影,实权掌握在段祺瑞手中。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失败下台,但徐世昌实际上依然是傀儡。1922年直系与奉系之间又爆发战争,徐世昌支持直系。然而直系的曹锟胜利后却并未感谢他,反而对他“逼宫”,徐世昌也不得不下台,此后专注于文学。
总而言之,这三个人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统治过中国,但都没能长久。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没能如他所愿那般,因为和这三个人结交就长享富贵。袁世凯的思想毕竟还是太传统了,眼光也没有那么长远,看不到中国的新生力量,自然会产生误判。
而袁克定在北洋政府时期过得还算不错,毕竟大家都是北洋系的,还是会照顾一下旧主。但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四大家族”可不会买袁家的账,袁克定的生活也就逐渐变得艰难了。30年代以后,袁克定不得不靠典当家里的古董维持生计,袁家日益败落。
不过即便如此,袁克定还是保持了民族气节。华北沦陷后,日本人以高官厚禄笼络袁克定,希望以此获得北洋旧部的支持,但袁克定坚决拒绝。1948年以后袁克定住在表弟张伯驹家中,还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北京市政府将他安排在文史馆工作。1958年袁克定在张伯驹家中去世,终年80岁,也算是善终了。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馆长微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来点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