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总督权力的确大,有的总督可以总揽多省军务,其军事管辖权比节度使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清朝的直隶总督权力最大,因为他主管的区域就是王朝的咽喉之地,除了北京和天津两个市以后,直隶总督管辖范围还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而到了晚清时期,直隶总督的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还兼管外交,一般都要兼任北洋大臣。所以晚清有名的几个大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担任过直隶总督,可以说是真正的掌权人。
但是就总督的权力而言,即便是直隶总督也不具备犯上作乱的可能(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揽权并非他是直隶总督这个原因,而是当时局势只有他能收拾)。而节度使则完全不同,顶级节度使完全可以结束一个王朝,也可以开启一个王朝。
总督和节度使为何有这么大的区别,根源在于一点——财权!
清朝对地方的管理是实行督抚制度,简言之就是总督和巡抚二元结构,前者主管军事,后者主管民政。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而节度使则不然,“节度”二字听名字没有总督霸气,实际上则不然。
节度使制度不是唐朝原创,而是沿袭北周及隋朝的制度。即在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这一点跟总督很像。
但是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省事,把地方上民政的权力也赋予了节度使,使这个官职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
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很难合上,现世报马上就来:著名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当时最大的节度使,权倾一世,他在取得干爹李隆基充分信任后突然发动叛乱——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到唐朝后期,节度使实力更是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唐室皇权衰微,最终沦为节度使和宦官的玩物,可悲之至!
这种弱干强枝的状况一直到赵匡胤手上才得到根本改变。
相反,有清一代,虽然在国家的治理理念上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但在巩固皇室权力上却很有一套:他们在中央通过撤内阁,设立军机处,实现皇权集中,在地方搞督抚并行,把军权和民政分开,此外还通过文字狱、密折制等“创新”空前地加强皇权。
事实上,满清从入关到灭亡,其皇帝的权力就没有旁落过。所以,即便是镇压太平天国成功后权倾一时的曾国藩,对于拥兵自立的建议也是想也不敢想的。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