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交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湖北安陆,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后担任南京兵部主事,受到尚书王恕的赏识。到了弘治初年时,王恕被调任为吏部尚书,掌握了用人大权后,便推荐孙交当了吏部的稽勋员外郎,后又改为文选郎中。
孙交前后在吏部干了十四年的时间,其间推荐、引进过不少好人。然后升任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事务。
不久后,大同发生战事,孝宗皇帝命令孙交前往经略黄花镇等边塞。他到达边塞之后,下令增修城墙、战壕,到处栽种树木,这些防御措施都有力地牵制了敌人骑兵的冲击。
到了正德初年时,孙交被提拔为光禄卿。正德三年时,升为户部右侍郎,提督粮仓草场事务,后来改任吏部右侍郎。
当时吏部尚书张练追随宦官刘瑾,孙交几次规劝他,不要跟刘瑾那种小人走得太近。没想到,张练反而恼了,就把孙交调往南京去了。
后来,随着宦官刘瑾的倒台,武宗皇征召孙交回北京当了户部尚书。
当时朝廷正在讨论要如何平定流寇,各种钱粮的征调繁琐而且紧急,灾荒也还在继续,而国家正赋收入不足。在这样的一种紧急情况下,身为户部尚书的孙交恰当地作了谋划和处理。
孙交对各地灾情进行一定的赋税减免,同时积极赈灾,让受灾的老百姓不至于太过于困窘,这些措施损害了一些当权的小人们的利益,他们纷纷敌视孙交。
武宗皇帝想把太平仓交由宠臣裴德掌管,云南镇守的宦官张伦请求开采银矿等等,这些不利于国家财政发展的事情,孙交都据理力争,死活不肯同意。
终于到了正德八年六月时,从宫廷中直接传下来一道圣旨,要孙交和礼部尚书傅王圭一道离休。很多谏官上书请留用他们,但武宗皇帝对此没有做任何的回应。
嘉靖皇帝还没登基的时候,就在兴王府听说过孙交这号。所以等他刚继位的时候,便立即征召他回朝,担任了原来的官职。
孙交刚刚上任的时候,就上书请求嘉靖皇帝多多读一读,由太祖皇帝朱元璋所留下来的《皇明祖训》,希望嘉靖皇帝以后说话、办事都以里面的内容作为行为准则。同时,请求嘉靖皇帝经筵前每天的讲习,无论寒暑都不要停止。
嘉靖皇帝对此十分赞许,不久后有人主张把显陵(嘉靖皇帝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明睿宗兴献王)和母亲慈孝献皇后(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迁到天寿山去。
孙交对此上书表示:“王陵事关重大,过去太祖想把仁祖的陵墓迁到钟山,但担心迁移过程中泄漏了灵气,便只好停止了,这件事情明确地记在《皇陵碑》中记着呢。”
由此,迁移显陵的事就此停下了。
当时,由于前任武宗皇帝在位时各种奢侈浮华享受,导致嘉靖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国库几乎空虚到头了。
身为户部尚书的孙交为解决这种情况,积极裁减吃闲饭的官吏,确定了经济制度,扫除了过去的弊病。
孙交的这些改革措施牵扯到不少宦官的利益,因此嘉靖皇帝也无法全部听从他。
有一次,孙交召集廷臣讨论取内府的库藏来发放军粮、官俸,嘉靖皇帝已经明确表示同意,但还是被宦官梁谏等人给搅了。
孙交如此上书表示:“宫廷和朝廷不一致同调,命令已下达又收回去,这不是推行新政时应有的事。”
但嘉靖皇帝没法吸收孙交的意见。
在明朝,皇宫里的宦官经常会被派出去监督粮仓、草场,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几个人而已,但到了正德年间,这一数量就快速增加到五十五个人。后来因为孙交就的提议,嘉靖皇帝便将裁撤其中的一大半,只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地多起来。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嘉靖皇帝心里想要将这些人给全部裁撤掉,但嘉靖皇帝考虑自己已经足足裁撤掉三十七人,实在不想再裁撤了,便只是传令以后不要再增派宦官而已。
孙交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有七十多岁,所以便一次次上书请求卸任。嘉靖皇帝总是挽留,派太医为他治病。
但即便这样,孙交依旧坚决请求退休,嘉靖皇帝方才批准了。下诏将其加为太子太保,让他乘驿站车马还乡,让他的儿子编修孙元为他护行,要求有关部门经常加以问候,发给他粮食、车马和仆人,又赏赐了很多花销钱供他路上使用。
孙交最终于八十岁那年病死。他生平说话和蔼,不因为有权势瞧不起人,清静自守,忠实严谨,自始至终,言行一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