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乱世,楚汉争霸,这个历史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是出身市井的刘邦后来居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创建了汉朝,而不是起步点较高的项羽,反而被逼得乌江自刎,兵败身亡呢?
刘邦出生于小地方沛县,自小就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后来做了沛县泗水亭亭长这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可能是好交朋友和不喜欢斤斤计较的性格,和沛县本地的官吏们都混得很熟。
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刘邦已经过了三十而立,步入四十不惑的年纪,自己身边聚集的都是“酒肉朋友”一类的狐朋狗党,像樊哙、卢绾、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等等这一类人,都是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的。萧何、曹参之流都是属于县衙里的小文吏,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屠夫,卢绾和刘邦是隔壁邻居,就是个普通的小平民……由这些人组建的队伍,战斗力如何与称为“虎狼之师”的大秦正规军队相抗衡呢?
反观另一边,项羽起步点就比市井无赖出身的刘邦高得多了。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中国历史上最勇猛的武将之一,祖父项燕乃楚国大将军。项羽在起义时又有足智多谋、熟读兵法、忠心耿耿的项梁辅佐,队伍多达万人,战斗力完全不是刘邦的“万国造”杂牌队伍可以相比的。
先说说他们之间的文臣将领之间的区别吧。
不管是刘邦手下的“汉初三杰”,还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们,都是经历过无数战火和斗争才渐渐成长起来的。武有韩信、彭越、英布,文有张良、陈平、萧何,他们原本都是社会最低层的人,从来没有过行军作战、生死厮杀的经历,在经过实战中,他们都在吸收着经验和方法。
随着刘邦起义队伍的慢慢扩大,不断有新生血液补充其中,如后来的张良、陈平、郦食其等人的加入,整体提高了刘邦队伍的整体素质,新人老人的磨合期一过,整支队伍都焕然一新。可以说,是乱世造就了这一批绝世将才,若他们生在太平盛世,势必也泯灭于众人之中。
而项羽这边除了叔父项梁外,还有五大猛将龙且、钟离昧、项庄、季布、英布(项羽死后归降刘邦),屡破秦军,大建战功。比起刘邦刚起义时的小打小闹,不管是个人战力还是整体实力,项羽都远远强过刘邦。
从下面几个方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项羽此人由于出身的原因,喜欢刚愎自用,为人又残忍自傲,自视甚高。刘邦出身市井的他平易近人,体会过民间平民的生活困苦,更能理解社会底层的想法,弱肉强食,不逞匹夫之勇。“鸿门宴”上斩杀刘邦这么好的机会,项羽都眼睁睁的放虎归山,不是自傲自负那又是什么?
其次,项羽是武将出身,力扛千斤,纵横沙场,注定了他不是个好帅才。只懂冲锋陷阵,连脑袋都是肌肉的武夫,如何拥有高情商?刘邦做人手段圆滑,又知人善用,情商高超的他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搞好关系。
项羽正因为在战场上的勇猛,以及身先士卒造就了他无比的自信,这一点显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刘邦所不能比拟的。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规劝的人,平时也知道对部下嘘寒问暖,然而一到论功行赏之际,项羽就开始不情不愿的,这样的一个抠门将领,如何让脑袋别在腰带上的手下人替他卖命?刘邦自小贫穷,知道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对为他卖命征战的兄弟们从不吝啬,这一点就深受将领和谋士们的拥戴,而且刘邦有着自己的一套市井驭人之道,这一点是项羽学不到的。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交锋了无数次,项羽都没有打过败仗。一次垓下之战,项羽就面临四面楚歌,永不翻身的绝境,这就是失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正是败在“势”上,而“失势”又是由项羽自身的性格所决定的。
项羽天生热血好战,不断的征伐让他在天下百姓的心目中失去了民心。民意大势所趋,扳倒了秦朝暴政就是希望能过上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项羽的所作所为完全与天下百姓的心愿背道而驰,失去了民心,不顺天下之大势,谈何得天下呢?反而刘邦尽管与项羽交锋中一直身处劣势,但他的军队从不扰民,秦朝的苛政严律一概废除,杀人者偿命,伤人及盗窃者判抵罪;刘邦的这一番举措为他迎来了民心所向,民意支持,项羽又输了一筹。
最后,项羽的暴虐嗜杀则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新安城南连夜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置天下大义于不顾杀秦王子婴,纵兵血洗咸阳城,火烧秦王宫,搜刮美女财宝回江东,暗中又下令命吴芮和共敖杀死楚义帝熊心,这一系列的暴行让天下百姓看清,项羽并非是个明主。谁也不愿意刚刚推翻暴秦,又迎来一个戾楚的时代。
综上所述,项羽在楚汉争霸之间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由于项羽的性格使然,他就算打败了刘邦,坐上了龙椅,也不是一个好的皇帝,迟早也会步入秦朝的后尘被后人所推翻。
反观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在历史上存在了200多年;而项羽只能作为一个失败者,被记录在历史文献中,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他,注定了成为历史前进的牺牲品。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三连一波吧,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