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毛泽东不让英雄纪念碑碑文中提及“中国共产党”?
许多人都曾踏足北京,必然造访过天安门广场,而去过天安门广场的人无疑都目睹过那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这座高耸37.94米的纪念碑正式竣工。
在其正面,刻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而其背面则镌刻有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150字碑文。
经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直屹立在天安门广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如今,人民英雄纪念碑已成为一座地标性建筑,1961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然而,修建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毛主席还特意下令: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得提及中国共产党。
毛主席为何做出这一批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
一、漫长的准备工作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牺牲的反抗史。
为了赢得民族独立,为了人民解放,无数革命先烈奋斗不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为了纪念这些革命先烈,纪念他们在斗争中的牺牲,同时也为了警示后人勿忘历史,继续前行,建国前,中央决定建立一座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获得一致通过。
然而,这座纪念碑的意义非同寻常,如何建造,以及碑文内容如何呈现,成为了众多人讨论的焦点。
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步是规划设计方案。
为了获得最佳设计方案,也为了让广大人民参与到纪念碑的建设中来,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地发出了征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方案的通知。
收到通知后,人们的热情高涨,即使海外华侨也纷纷响应,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激烈的角逐,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的方案最终获得认可。
有了具体的设计方案,接下来就是寻找建造材料。
作为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纪念碑,寻找优质的建材对纪念碑的保护至关重要。
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的成员经过精挑细选,最终选择了青岛浮山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原材料。
然而,将花岗岩搬运到天安门广场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最初,主体碑心石的花岗岩重达三百吨,即便经过加工减轻至102吨,仍然高达十几米。此外,还有大量其他石料等待搬运。
于是,运输工人们不得不采用了费力的“滚石”方式,借助圆木钢管和推土机,逐步将石料运送至天安门广场,直到1953年十月才完成了这项工作。
据统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耗用了一万七千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考虑到当时技术水平有限,这一工程的完成难度不言而喻。
然而,原材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后,修建工作才刚刚展开,就遭遇了新的问题。
委员会在梁思成先生的方案基础上增添了八块围绕主体的浮雕。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近代以来人民群众的艰辛斗争历程,学者范文澜先生领导的小组最终确定了浮雕的内容: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顺利渡长江。
这些主题都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得到了广泛支持,为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
随后,修建工作正式展开。但并不是轻松的事情,尤其是刻字这一环节,耗费了大量人力和心血。
考虑到花岗岩的脆弱性,工匠们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采用了鎏金工艺,将金子嵌入石料中,并用玛瑙进行打磨,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了突显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代表的伟大意义,需要对碑文进行大幅修改,以便更好地体现其历史厚重感和对英雄们的敬意。
经过仔细思考,以下是改写后的碑文:
千载以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复兴而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们,他们的光辉永世传承!
从遥远的过去到最近的岁月,无数为了抵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
从古至今,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
尽管简洁,但这块碑文的内容却深具震撼力。
不论何时阅读,都不禁心潮澎湃。
毛主席的决定不仅实现了其最初的意图,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广泛包容。
与西方国家的党派之争不同,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展现了强烈的排外情绪。
相比之下,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政治协商会议至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主席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他没有自我膨胀,也没有过多强调个人功绩,而是将赞美留给了人民英雄们,展现了无私的胸怀。
这种宽广的心胸着实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