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朝很多人可能都会觉着这是一个比较屈辱的王朝,尽管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可是也改变不了在历史上的记忆,那是大宋王朝的伤疤。靖康之耻,是那个时代的国之耻,每一个想要报国的热血男儿,总是以靖康之耻鞭策、激励自己。正如岳飞词文中所写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于当时的青年们,上阵杀敌就是对大宋最好的回报。
在“靖康之耻”发生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抓走,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率领大宋继续抵抗金兵,这样稳固了天下百姓的心,更稳固了本就在金兵铁骑下风雨飘摇的大宋江山。可是到了赵构应该立太子的时候,为何赵构迟迟不能够立太子呢?
一国之君,并无子嗣
因为赵构在众大臣想要立太子的时,他也是想要立太子的,但是因为他没有儿子,无法立太子啊!之前三岁的儿子,在“苗刘之变”中,惊吓过度,被吓死了。那么他正直年轻力壮,为何不去生一个呢?
说来倒也可惜,因为他在后来和金兵作战时,因为兵力不行,被金兵追着打,他也和儿子一般受到了惊吓。受到惊吓过后,赵构也知道自己没有儿子,没有后代接替自己,这怎么行呢?他就找相关的药物医治,想要生出儿子,实际上他已经丧失了生育的能力!没儿子又去怎么立太子呢?赵构和古时候的人们一样,都想着让自己家的孩子即位,这算是一种封建传统吧!但是任凭赵构怎么医治,莫说生个儿子,就连生育都是一个问题了。赵构把这件事情一拖再拖,大宋没有太子,这可怎么办?臣子们心里着急,尤其是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岳飞有一次对赵构提出了心中所想,相让他尽快立了太子,赵构想着岳飞这么快就想着站队为自己的以后考虑了,心中难免有些不满。这也就是后来岳飞被陷害的时候,宋高宗赵构想要杀他的一个原因。
其实像岳飞这样的忠义之将,又怎么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去得罪赵构。岳飞一代武将,对于抗金又是那么卖命,他的立场自然站在了整个大宋的角度,考虑的是太子乃是国之根本,并不是站在赵构的对立面。等到了赵构知道自己无法恢复的时候,这才不得不有了立其他皇室成员作为太子。
考虑身后,合乎民情
那么赵构在选择立太子的时候,又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的弟弟或者是弟弟的孩子呢?反而是选择了太祖那一脉,这又有什么秘密吗?
有人说,所有的太宗一脉都被金国抓到了北方做了俘虏,南方已经没有了皇室成员,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事实的。太宗一脉还有一部分成员在南方,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选择。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赵构,赵构选择哪一方继承皇位,哪一方就可以继承。若是论及血缘亲近关系,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太宗一脉的,但是他选择了和自己血缘关系比较远的太宗一脉。原因是什么?
首先,赵构选择太祖一脉,是因为民间传言,顾及皇室颜面。早在太祖驾崩,太宗即位的时候,就有流言说是太宗夺了太祖的江山。赵构作为皇帝,对这些流言蜚语还是在意的,天下间的百姓,很认可当年太祖皇帝,只是他年轻驾崩,死因有些蹊跷,民间对他很是同情。再者,也有不想让宋徽宗、宋钦宗一脉继续执掌朝政的意思了。因为当时自己在宋钦宗、宋徽宗俘虏的日子里,自己黄袍加身也算是趁人之位了,他们的后人也是不满的,为了以后自己退位后可以过得安稳,所以就不得不思量的慎重了。
思虑周全,终选遗脉
那么为何赵构在56岁的时候就退位,禅让给了太祖皇帝那一脉的后人呢?他这个时候并不算老,年轻力壮的时候,为何不继续坐着这个位子了呢?
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了,赵构是一个封建大男子主义者,那个时候的人,都有些保守,相让皇位在自己家里传下去,一脉相传,可是赵构因为儿子死了,又没有了生育能力,所以说他再怎么勤政,在他自己看来,自己虽是为的是赵氏,但已经不是在为自己家为政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赵构正直中年,在立太子或者新皇帝即位的几年内,都不如赵构的影响力大,若是新皇帝有清除自己的异心,自己还能保全,之后再立新太子,这样来说,自己不用担心没有权力的时被控制。
小结
宋高宗赵构足足活了80岁,这在古代绝对是高寿了,他是所有的皇帝中最长寿的人之一。他选择的太祖一脉作为继承人,也是选对了,高宗晚年得以安享。宋孝宗,庙号为“孝”,对赵构如至亲,品德高尚,得到了所有人的赞美。
在古代,关于继承人的选择,对于不能选择自己孩子作为继承人的那些时候,老皇帝能够放下心中对权力的迷恋,不想着家天下,这是难能可贵的。选择对自己好、让自己称心,又有能力的继承人,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选好了,利在当代;选不好,自己也要跟着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