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淮海战役激战之时,中央军委开始筹划发起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最关键之战是新保安战役。傅作义的王牌主力35军在此役中被全歼。但令人奇怪的是,一向在军事方面颇有造诣的傅作义为何会大失水准。同时,坐拥50多万大军的傅作义,仅仅损失了2万多人,为何就丧失抵抗意志了呢?
一、打张家口调动傅作义
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傅作义兵团52万余人,已经成为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力量。蒋介石屡次明讲暗示,要傅作义相机南撤,到徐州或是到江南,巩固江淮防线。
但傅作义出身晋绥军,一直视绥远为自己真正的根据地,十分抵触拔离本乡到遥远的南方。他把兵力摆在西起张家口、东至塘沽一线,搞成一个一字长蛇阵。其总体意图是,既要控制出海口,以备随时南下,又要保持北平与绥远的联系,以备日后撤回老家。
我军当然乐见傅作义居留于华北。为了稳住傅作义,毛主席还特意电示淮海战场,对杜聿明集团要打得慢一些,以使傅作义继续坚定在华北作战的决心。
但是傅作义主力数量太大,我华北野战军只有两个兵团的兵力不到20万人(一兵团在徐向前指挥下正在山西作战),难以吃下这么庞大的敌人。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加快休整,尽快入关。
东野入关前,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也积极行动调动敌人,中央令各兵团把首战矛头对准了张家口。具体部署是:
三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包围张家口,吸引北平傅作义派兵来援;二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则设伏于平、张之间的易县、紫荆关一线,待北平派兵来援,立即切断平、张之间的联系,迫敌主力分散。为东野入关歼灭北平、天津之敌分担一定压力。
那么凭什么认为,傅作义一定会来救张家口呢?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分析认为,傅作义心系绥远,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出海南逃,那么我军就应抓着他的痛处打。张家口位于平绥线上,是北平至绥远的必经之地。所以只要打张家口断其归路,傅必来援。
果然,11月29日,傅作义按捺不住焦急,派其王牌部队第35军西援张家口。傅作义与华北部队作战多年,深知对手惯于围敌打援的套路,故而反复交待35军军长郭景云,击退共军即可,快去快回。
直至此时,国共双方的战役部署都很清晰,目的相对单纯。但谁也没想到,后来的战局竟然一变再变,最后的战果,也完全出乎毛泽东和傅作义的预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毛泽东电报怒批两位兵团司令
35军是傅作义起家的部队,傅作义当年亲手缔造出这支劲旅,在抗战中屡败日军。后来傅作义脱离阎锡山,自己搞起一套人马,就是以35军为班底一再扩建。
35军时任军长郭景云,陕西长安人,人称郭大麻子。他是穷苦出身,在傅作义军中从士兵一路干起,因勇猛善战、忠于傅作义,逐步做到团长、师长,1948年1月原任军长鲁英麟战败自杀后,郭景云升任军长。
该军兵力2万人左右,拥有大量汽车、大炮,机动能力强,老兵骨干多,战斗力很强,一直驻扎在北平城,作为战略机动力量使用。
中共方面起初的筹划中,认为傅作义应该会派一些次要兵力,毕竟华北三兵团兵力并不是很强,张家口守军5万人自保没有太大问题,只要用一个军的兵力来配合作战,应该可以解决问题。
可是傅作义的反应居然如此强烈,直接把看家本钱拿了出来,这是始料未及的。这一变数可能会带来三种结果:
1.郭景云35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三兵团,并迅速撤回北平,使我切断平、张联系的战役企图落空。
2.我二、三兵团将郭景云截留于张家口,在那里打一场中等强度的主力对决。
3.35军被消灭于张家口。
面对突变的形势,毛泽东反倒有些欣喜。本来只是打个小仗,没想到傅作义送了个大礼。毛泽东立即调整了作战目的,命令二、三兵团及东野先遣的程子华兵团,集中力量咬住35军,不使其逃回北平,最好将其歼灭于张家口一线。
此时距离35军最近的是三兵团杨成武部。但是杨成武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也理解错了中央的作战意图。他认为,张家口守敌和郭景云的援军似有西逃绥远企图,于是将其大部队部署于张家口西面,而在东面只留了一个旅。
这种错误的结果是,35军向东撤走时,杨成武这个旅根本没有挡住。毛泽东闻讯非常生气,发电报怒批杨成武:本来令你兵团置于张家口、宣化之间,可堵住郭景云东逃,你却让其轻易逃走。这是极端的错误。
与此同时,东野程子华兵团入关后,接到的命令也是迅速隐蔽西进,到张家口合击35军。但程子华部经过密云时,考虑到这个地方是交通咽喉,为了给后续东野入关大军扫清障碍,顺手打下了密云,消灭敌守军6000余人。
毛泽东对这一搂草打兔子的计划外行动又是十分生气,当即发电批评程子华,指责其打密云极有可能惊动傅作义,或将加速35军东撤北平。同时打密云耽误了时间,严重影响了合歼35军的计划。
中央随即对二兵团下了死命令,必须兼程赶往平张线,不惜任何代价阻住35军。杨得志率部狂奔六天六夜,终于在新保安迎头拦住了35军。
三、傅作义、郭景云一再犯错
平心而论,杨成武、程子华两位都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们的战役行动符合战场基本规律。之所以引起毛泽东震怒,还是因为形势变化太快,两位将军的思路,一没有跟上毛主席急速转变的战略意图,二没有对上国军的现实变化。
以至于毛泽东设想中的,杨成武在张家口东面拖住35军,程子华、杨得志两兵团拍马赶到合力歼之的场面没能实现,本来在张家口织的口袋,被郭景云顶到了新保安。
如果傅作义和郭景云能抓住共军犯错的机会,35军完全有机会顶破包围,顺利撤回北平,毕竟他手里有400辆道奇汽车,共军拼速度绝对拼不过他。
但遗憾的是,形势的变化对国共双方都产生了影响,傅作义和郭景云不比杨成武、程子华高明,也接连产生了误判。纵观全局,傅、郭一共犯了三次致命错误:
第一,傅作义误判意图。傅虽探知东野大军入关,也知道了程子华拿下密云,但他认为东野部队的目标是北平城,而绝没想到程子华要越过北平去打运动中的35军。因此,傅作义在解放军诸兵团撒丫子狂奔时,兀自好整以暇地坐飞机到张家口视察,交待郭景云撤回北平。他既没有告知郭景云东野已经入关的事,也没有严厉命令他全力全速东撤。只是含糊其辞地要求撤军。
这无疑使得郭景云思想上大为松懈,把撤回北平当成一次普通的兵力机动。若是他得知程子华不费吹灰之力打破密云,特别东野炮兵几个小时就把密云防线打成渣,想必他肯定会十万火急的东撤。这个误判,至少使35军浪费了1天时间。
第二,郭景云要钱不要命。郭景云原来在张家口办了一个军械修配厂,京津一带的军械修配都在这里进行,收入非常丰厚,是郭景云的钱袋子。郭景云接到撤退命令时,本来傅作义说的就不是很坚决,他便打了个马虎眼,让部队一边做准备,一边派人拆掉修配厂的装备,准备一并拉到北平城。
张家口军政商各界见郭景云这么大动作,都以为傅作义要放弃张家口,纷纷找郭景云要求乘车一同撤回北平。有的商人还乘机贿赂郭景云,请他的400辆军车每车都拉一桶汽油捎回北平卖,届时将三分之二的油送给35军。郭景云食指大动,答应了许多非份之请。等到完成各种准备开拔,时间又耽误了一天。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35军从纯机动部队,变成了一支非作战人员大量混杂、携带物资过多的臃肿大杂烩队伍,机动速度变得缓慢。35军逃出生天的机会,又减少了一分。
第三,郭景云骄狂自大,自陷绝地。在这场比错大会里,郭景云虽然一错再错,但终究坐着四个轮子的汽车,走到新保安时,他仍然比杨得志兵团快。
此时杨得志兵团仅有一个旅到达,与35军先头部队交上了火,由于兵力众寡不敌,这个旅没有挡住35军,丢了新保安。35军副军长王雷震、参谋长田士吉都建议不要恋战,连夜越过新保安向怀来疾进,怀来距此只有30多公里,而且接近北平部队防区,只要一进怀来,任共军有天大本事,也再难阻住35军回北平。
但郭景云一向骄狂自大,认为这里已是自家地盘,还能出鬼不成。他下令全军在新保安宿营一夜,等天明再走。
正是这个愚蠢的命令,最终断送了35军。
四、郭景云自杀,傅作义心灰意冷
杨得志兵团正是在这天夜里赶到新保安。经过六天六夜狂奔,二兵团官兵已经疲惫到无以复加,但仍然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之作风,克服极大困难将新保安包围起来。
二兵团主力大约9万余人,而郭景云带出来的35军仅1.6万余(一个师留守北平),兵力上我军占了绝对优势。
傅作义闻听35军被围,惊得如同寒冬腊月当头浇了一盆冰水。千算万算,他算了密云,算了北平,又算了张家口,绝没算到毛泽东的目标是他的35军。
国共作战史上,但凡国军某支部队被共军包围,十有八九都难逃一死。但傅作义好歹有过几次困守孤城最终逆转取胜的经历,因此他惊则惊矣,却没有乱了方寸。他将北平城中所有能作战的飞机,都派到新保安支援35军。同时电令怀来的104军不惜一切代价进攻新保安,以击破共军包围圈。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杨得志是华北虎将,以少量兵力与傅作义纠缠多年,对晋绥军的套路知根知底。特别是这个35军,守城能力大于野战能力。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郭景云一发觉硬冲冲不出,便用上了当年守涿州的套路,退回城修工事挖壕沟等飞机,忙得不亦乐乎,自以为能复制当年的奇迹。杨得志乐见此景,专心组织起攻城战斗。
104军顾头不顾腚地出来援救,结果被窝着一口气要戴罪立功的程子华兵团抄了后路,东野威猛无比的炮兵部队只用了一天多时间,便把104军彻底轰垮,该军军长打成光杆司令逃回了北平。
杨得志指挥部队全力攻城,自12月8日战至10日,解放军破城而入。北平的飞机转了几个圈,投弹怕炸了自家人,投物资又屡屡扔给解放军,只能灰溜溜地飞回去了。
郭景云本欲把军部一把火点了,整个军部副军长以下一起自焚成仁,不料参谋长等人早就有心投诚,一窝蜂逃出来。郭景云以手枪自杀身亡。
新保安一役,我军全歼35军郭景云以下1.6万人,加上104军溃散被歼者共2万多人。
35军是傅作义集团的灵魂,人数虽少,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傅作义闻讯如丧肝胆,对其女儿傅冬菊(我党地下党员)说:“我就是35军,35军就是我。如今35军完了,看来我天数已尽啊!”
也就是从35军的覆灭开始,虽然傅作义仍然拥有近50万人的大军,手里还握着蒋介石许诺的4个集团军的编制(全是东北国军被全歼后留下的番号),未来再凑起60万人似乎不成问题,但傅氏经此一战彻底领教了解放军完全不同以往的战斗力,已经没有信心再顽抗到底,而渡海南下又非其所愿。起义投诚的种子,从那时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