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后,项羽将刘邦残军困于荥阳城,陷入绝境。在背水一战的关键时刻,刘邦决定采取决胜之策,派遣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袭击项羽大军的背后,开展全面攻略楚地的计划。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刘邦预期的那样顺利进行。
韩信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要求,他希望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以便更好地控制新攻下的齐国境地。这一要求让刘邦感到为难,因为齐国地理位置优越,富饶的渔业和盐业使其成为六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背后又有赵、燕等诸侯的支持,他的要求明显是为了在刘邦分封诸侯时占据有利位置。刘邦对此心知肚明,但也感到左右为难。
在刘邦看来,韩信的要求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对中央的不受制约。虽然表面上是奉周天子为共主,但实际上各诸侯自己为主,相互之间互不干涉,甚至有的直接对中央采取敌对态度。韩信要求“假齐王”的名号,其实是为了在未来的分封中确立既定事实,将自己的位置提前锁定。刘邦对这一小计谋心知肚明,但在屋檐下,他只能迫于形势,答应了韩信的要求,封他为“假齐王”,期望能够得到他更大的支持和忠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始皇时期的王翦。当时,王翦上书要求赐予“美园宅田”多次,但这并非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为了消除秦始皇多疑的心理。王翦深知帝王的多疑,尤其是在将全国军队交给他出征楚地时,他通过多次要求土地田宅来打消秦始皇的疑虑。这种做法是为了确保在平静养老之后,能为子孙留下一些家产。相较之下,韩信要求“假齐王”的方式更为直接,更像是在威逼刘邦,通过形势逼迫他赏赐。
另一方面,王翦在出征楚地时有人监督,即蒙恬,是秦始皇为了制衡王家而安排的监管者。这使得王翦在军中行动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韩信却没有这样的监管。在刘邦强夺韩信的兵权后,韩信加强了对自己派系部队的控制,并清理了刘邦派来监管的人员。这种情况下,韩信脱离了刘邦的控制,成为一方诸侯。他要求“假齐王”的地位,不过是在既定事实上加上一层法定的冠冕。因此,韩信的要求更像是在胁迫刘邦,而非像王翦那样巧妙地安排。
总的来说,韩信和王翦在要求东西的方式上存在本质上的不同。韩信在错误的时机、用错误的手段要求刘邦赏赐,使得他最终死于刘邦的手中。韩信虽然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却在政治智慧上显得力不从心。他的最后结局警示我们,兵将之间的成功,并不一定在政治斗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韩信的贪心和错误决策最终成为他自取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