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五支拥有着极具出色的将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先后问世。他们浴血沙场,骁勇善战,面对日寇疯狂的进攻,临危不惧,英勇反击,令日军闻风丧胆,在抗战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就是蒋介石引以为豪的五大王牌主力军。然而这五支风光无限的军队,为何会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陨灭?这背后是否潜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
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军队,主要分为两类:嫡系部队、杂牌部队。嫡系部队可以说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为此蒋介石在培养这些军队方面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嫡系部队的武器配备精良,分别配有德械装备、苏械装备、美械装备。而杂牌部队的武器装备则是由国内的军工厂制造。所以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战斗力强,装备好。
蒋介石悉心培养的嫡系部队中,有五支部队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超群表现而深得蒋介石的重视,所以从武器装备到作战经验上,这五支部队都站在了可以睥睨同侪的高度。
这五只军队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国民党军队的中流砥柱,算得上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底气来源。他们就是整编第74师,新编第一军,第六军、18军和第五军。则五支部队都配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最优秀的将领,他们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可最后却难逃消亡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整编74师。整编74师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党军中王牌、战场金刚钻。74师成军于抗日战争时期,与当时蛮横凶悍的侵华日寇浴血奋战,建树颇多。也因此深得蒋介石器重。但在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之后,在经过与机动灵活、骁勇善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几番较量,狂妄轻敌的的74师,最终落得个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无地可逃复为孟良崮山下的枯骨的下场。
这场沦为74师埋骨地的孟良崮战役于1948年5月13日晚上开始,直到16日下午结束,解放军以伤亡1.2万余人的代价,歼灭了第74师这只蒋介石的王牌军队,共击毙和俘虏敌军3.2万人,首开“王牌”被歼记录。
二十七万东北野战军在孟良崮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绞杀,整编74师被十万余野战军围困,剩下的野战军则负责阻击援兵,切断了74师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致使其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首,自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凭借先进的美械装备,74师的战斗力十分凶悍,其师长张灵甫也是对战场上不容小觑的强将。在解放战争的初期,74师还使得东北解放军吃了不少亏。
其实在孟良崮战役开始之前,74师是有突出重围的转机的,但是由于察觉到了华北野战军有所动作,急于贪功的张灵甫竟大胆以74师为饵,企图吸引住华野主力,以此为徐州45万友军争取包围华野外围的时间。但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后,战局的发展并没有在张灵甫的设想之中。加之张灵甫平日性情乖张狂傲,得罪了不少同僚,所以当74师在孟良崮陷入绝境之后,除了黄百韬及其他少数部队倾力打援外,其余部队则颇有隔岸观火之势,只派兵,不出力。无奈,张灵甫只得率军与野战军背水一战...最终在野战军的猛烈攻势之下,整编74师全军埋骨孟良崮。
五大王牌之一的第74师,赫赫有名的张灵甫,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挽救民族打了那么多的好仗,却突然之间在孟良崮陨灭,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
是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玩忽职守,故意暴露74师右翼,造成74师最后被围?这当然是事实,但即使李天霞没有暴露74师的右翼,就能够确保张灵甫不被包围吗?张灵甫的左翼整编25师就很是卖力,25师师长亲自到前线督战,但结局也还是被阻击隔断。
是张灵甫轻敌冒进?自然也对,张灵甫自持兵强马壮,为抢头功,率部突出冒进与友军相距足有30公里,最后落得个孤立无援的下场,亲手葬送了整个74师。
抗日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在将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后,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从此万劫不复。1947年夏,国民党军队以74军残部和榴弹炮营为基础,重新组建了74军,但74军大势已逝,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解放军全歼。至此,这支曾经的王牌军队算是彻底走向了尽头。
第二支王牌军是号称“蒋家天下”第一军的的新编第一军。新编第一军由蒋介石黄埔门生执掌,成军于抗日战争时期,经过美式的训练,配备当时最为先进的美式军械,使其在对日作战的印缅战场屡屡胜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新一军就装备而言,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顶尖水平。但同样在解放战争中,被蒋介石运送到了东北战场。
1945年7月,新一军全军从缅北战场归国抵达广西南宁,接受日军第23师投降,之后进行了休整。此时国民党军接收了大批军事装备。这些美日等国的武器弹药以及军用物资尽其所能地用在了这支军队上。与此同时新一军又扩充了大量新兵,加强了军事训练。有着数年同日作战经验并取得公认战果的新一军如虎添翼,凭借着大批新式武器,成为了内战打响后的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很受蒋介石看重。
在辽沈战役打响后,这支部队跟随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划通过直接切断东北野战军位于锦州的补给线,以此逼迫野战军撤退。不过这个计划终究落了个空。
1948年10月28日,解放军集结了足有28个师的兵力,集中火力将这支队伍围歼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傍晚时分,廖耀湘率领下的五个军以及12师和十万特种兵部队被尽数歼灭。涵盖其中的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也未能幸免,与此同时,廖耀湘被俘。
几天后新一军暂编53师在东北野战军三个纵队,六个独立师进攻沈阳市区时,开城投诚,自此标志着新一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彻底陨灭。在得知接连两个重量级军队被歼灭的消息后,蒋介石暴跳如雷,举枪射向了屋顶,还打死了多年的爱犬。
第五军作为唯一的机械化新军,自然深受蒋介石的重视。这支军队曾在缅甸战场血战日寇,野人山大难不死,一息尚存,最后在昆仑关一战重创了号称“钢军”的日本军团第五师团,歼灭敌军4000余人,扬名天下。
1943年从缅甸败退回国的第五军扩编为第五集团军。杜聿明任总司令,邱清泉担任军长一职。两大能人执掌下的机械化部队,发展前景可观。加入内战战场后,却失去了往昔的狂威嚣张。国民第五军虽有能将把持,但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也不乏能人之辈,陈毅有才、刘伯承有识、邓小平有谋,三帅联手,邱清泉上天无路入地狱,杜聿明入地无门进“班房”。第五军在陈官庄中做困兽之斗,难逃罗网,最后覆灭于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的重围之中。
自诩为“主力之主力”的新编第六军,是廖耀湘一手调教出来的,配备全新美式装备的火力军团。廖耀湘拥有着黄埔军校学历,又有西洋学校文凭,通晓旧学,新学也多有涉猎,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自然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
新六军在抗日战争中高调出道,与日军的对抗中成绩喜人,气焰十分嚣张狂傲,目空一切,自诩国军老大。1946年1月,新六军赴东北加入到了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中来,拥护蒋介石以武力接收东北全境的反动方针,期间更是蔑视装备较为落后的中共红军,自称天下无敌。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东北虎”彬彪的出场将这“天下无敌”的军队在辽沈战场上逼得进退维谷,于是也落得个草草收场的下场。随着东北野战军攻势作战的全面展开,东北的国民党军越来越陷入了包围之中,士气走向低落。总参谋长陈诚初到沈阳,就准备要先打出一两场漂亮仗来鼓鼓士气,扭转东北战局。随即一支囊括了新六军、新五军、49军等部队的强大机动兵团诞生了。号称第九兵团,由廖耀湘担任总司令,准备在南满地区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1948年1月,廖耀湘率领第九兵团分三路向公主屯附近的解放军发起突击,未曾料想其新五军刚抵达公主屯就被解放军包围。接到电报的廖耀湘并未即刻出兵救援,而是畏首畏尾,按兵不动,就这样,新五军在解放军的围歼中全军覆没。
陈诚于1924年以上尉军衔担任了黄埔军校教官,20年中,这个民不见经传的后生踏着累累尸骨从十八军军长擢升为权倾一时的上将军政部长兼国民党参谋总长,深受蒋介石重用,备受瞩目。而号称国民党数百万军中“王牌鼻祖”的第十八军,可以算得上是五大主力军中成军最早、实力最雄厚、威信更高的一支资深老牌军,在军阀混战时期就已有威名,还在抗日战争中建功无数。不过这样一个受得上级重视,一时风光无限的军队,也在淮海战役中没落。
十八军的鼎盛时期,兵力达到了八个师。抗战时期就已经是美械先进装备的超强军队了。
抗战期间,1937年8月13日爆发淞沪会战,随后十八军的四个精锐主力于20日全部投入淞沪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拉锯战。第十八军的骁勇善战让日军尝到了苦头,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苦战境地。日军不断增援,十八军一次次将其包围,阵地犬牙交错,场面陷入了胶着。随着作战时间的拉长,战备匮乏的第十八军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场上反复厮打在一起,双方伤亡惨重。十八军从始至终坚守阵地,没有一个战士临阵脱逃,也没有一支部队擅自放弃阵地后退。
淞沪会战后,陈诚又重新休整军队,扩充了大量兵力。日本投降后,十八军调驻武汉。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后,十八军随即投入到了内战前线,先是进攻苏北鲁南解放军区,之后进入了山东与陈毅部队作战,曾先后两次被围困于新泰和曹县,最终得外援以脱险。
1948年11月初,第十八军奉命参加淮海战役,于11月25日被东北野战军围困二十天后,尽数被歼。第十八军从此不复存在。
总结历史,不难发现这五支王牌军队的辉煌都停留在了抗日战争时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却因为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皆走向了消亡。虽说军人以服从军令为天职,但在面临事关民族大义的抉择之时,这些曾经的英雄部队,是否是真的没有了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