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魏蜀吴三足鼎立,将整个中原顺势劈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火纷乱绵绵不息。东汉末年汉王室日益衰弱,黄巾起义顺势爆发,拉开了三个政治集团的尖锐矛盾。
然而,在三个国家彼此顺势拉开界限之初,历史上实际划分了四个国家,可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当中,却对第四个国家绝口不提,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事件?
01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宫中也曾一度受到宦官的掣肘,“十常侍”公然买卖官爵,并采取暴力征税,百姓不断怨声载道。有些人无法忍受皇帝的不作为,面对权势当道,鱼肉百姓,他们奋起反抗,黄巾起义一触即发,在民间带动了不少人的加入,队伍越来越大。
然而,东汉末年之后实际上一共出现了四个国家,分别是曹魏、蜀汉、东吴和燕国。魏蜀吴三国,由于彼此势均力敌,纷纷占据中原里的有利地形,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中心,也让东汉在短时间内迅速湮没,进入了混乱的三国时代。
而鲜少人知道的燕国,则位处辽东,距离中原山高路远,在后世的记载中,也很少留下燕国的记录。事实上,远在辽东的燕国,掌权者为公孙氏,最初的创始人名叫公孙度。公孙度从小聪明机敏,又喜欢结交各路朋友,因此朋友缘十分宽泛。
东汉末期,汉王室一天比一天衰弱,加之皇帝对民间压根不管不顾,所以公孙度这一家老小便远赴辽东,来到濒临夷狄的辽东一带。没过多久,公孙度便和辽东当地的权贵打成一片,东北人十分热情,无论做什么,都优先顾及这位中原来的小老弟。
慢慢地,公孙度在当地也混出来个小吏的差事,至少衣食无忧,吃穿不愁。而此时的中原地区,正值董卓一派势力膨胀,辽东许多人都对董卓十分痛恨,并想方设法试图将董卓赶下台去。
可没成想,当董卓得知这件事以后,当即便派人不远万里来到辽东,将那些反董人员一律格杀,辽东很快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作为小吏的公孙度,在董卓面前压根说不上话,更没有多大的权力可以稳住辽东动乱的局面。
如果辽东不太平,那么自己一家老小势必又要被卷入战火当中。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公孙度有一个十分要好的兄弟,名叫徐荣,在董卓面前十分得脸,深得董卓信任。当徐荣了解到公孙度如今的处境之后,马上向董卓举荐他。
02
此时的董卓,也正在为辽东一带无人管辖的场面伤脑筋,经过徐荣这一提醒,董卓立马派人去打听公孙度这个人,却惊喜地发现,此人在辽东当地还颇有声望,重点是心思活络、能言善辩,且一家老小都在辽东。
人又是心腹徐荣极力推举的,董卓没多他想,便答应了让公孙度在辽东一带做了个太守。要知道,古代的太守职位权势很高,基本上可以相当于一个地方诸侯。而公孙度远在物资匮乏的辽东,远不及中原物产丰富,因此董卓打心眼里就没把公孙度当回事。
后来,董卓被打倒下台,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慢慢显山露水,而公孙度却在苦寒的辽东地区,过起了快乐又潇洒的自由生活。辽东自古以来以黑土地著称,但由于人员分布十分稀疏,生产力也十分低下,所以农耕并没有给当地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财富。
公孙度认真审视了辽东的军需实力,在他成为太守之后,花大力气整治官场里的不良气息,同时将储备军需及时更新,积极发展生产力,给辽东铸就了很强的软硬实力。后来,公孙度带着军队向东边的高句丽大举进攻,同时西取乌桓,南占辽东半岛,把自己的疆域越做做大。
但公孙度心里一直十分清楚,此时中原已成水火之势,要想安稳度日,唯有主动依附一方势力,才能偏安一隅。于是公孙度主动向曹魏示好,整个辽东在天下战火纷乱当中,倒也度过了好几十年相安无事太平日子。
然而,当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继位以后,少年郎雄心壮志,年少轻狂,不甘心一直守在极北苦寒之地,也有了想进军中原的想法。而公孙渊的反动行径,却让魏明帝勃然大怒,他当即派出司马懿出兵辽东,不费吹灰之力便灭了燕地的公孙政权。
结语
鉴于公孙燕国在历史上并不显眼,同时也没有过于掺和三国中的纷纷扰扰,因此罗贯中并没有将它写入《三国演义》,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依然不知道三国时期的这第四个国家。
参考资料:《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