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立之初,刘备雄心万丈,凭着精兵良将多年艰苦奋斗,终于在川中一隅拥有了自己的根基。临终时,刘备谆谆嘱托诸葛亮以及魏延、李严、赵云三员猛将,共同辅佐幼子刘阿斗,继承蜀汉大业。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英雄迟暮多淒凉。最终只有赵云一人守护蜀汉,魏延、李严二将竟然殒命于诸葛亮之手,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师徒反目,亲手除去昔日战友?蜀汉的命运又将如何?
一. 诸葛亮建立新军纪,引发军心不稳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深知国之将兴,必有强军把持。于是乎,他遵循先帝遗训,严加军纪,以求有纪律可循之武力。但他的做法,却引发了军中部分旧将的不满。
原来,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多出身于农家,为求生存,年少习武,终于凭着一身本领在乱世中杀出重围。他们雄心勃勃、个性桀骜,行军打仗惯于山野,向无拘束。及至蜀汉建都成都,诸葛亮方重整队伍,颁布新纪律,规矩森严,礼义有加。
比如诸葛亮定下了军中将士不得私自杀伤俘虏,要将俘虏安全解交军法大臣的规矩。又如要求军士们行军远征之时,不得擅自掠夺平民家园,对於无辜百姓,只作投降安抚。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新规矩。部分年富力强的老将看不惯如此拘束,认为诸葛亮在营地里管理有加实在是小题大作、苛刻过当。
诸葛亮自有高见,他深知在大军无纪律可循之时,即便再精锐的武力,也难以遂心如意。经过多年的战火硝烟,他早已看腻了混乱无序的军阵。他希望通过新纪律的制定,塑造一支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的精锐部队。这既可确保战时的统一指挥,也能在战后维护民心民生,不失为一着长远计较。
可老将们却看不到诸葛亮的用意,只感到新规矩太过拘束自己战阵中的自由作风。况且诸葛亮身为文人,对军旅之事又能了解几分?于是不满的声浪渐起,军心开始动摇不安。
二. 魏延与诸葛亮战略分歧加剧矛盾
魏延原是徐州人士,自幼习武,英勇善战。他于曹魏时期便已小有名气,后来投靠刘备,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器重。及至蜀汉开国,刘备临终之前,将魏延留下辅佐幼子刘阿斗。
魏延虽然勇猛,但性格乃是桀骜不驯之辈。他寻常作为,多有违军纪,为非作歹。诸葛亮欲重整蜀汉军纪,自然与魏延这等将领产生了分歧。而在北伐战略上,二人更是意见相左,矛盾愈演愈烈。
时值蜀汉建国初期,诸葛亮原拟先固本垒后,等待时机成熟,再图伐魏夷平天下。只是魏延性子急躁,屡屡斥责诸葛亮过于消极怯懦,坚持主张先发制人,趁魏国未彻底根据,积极进攻,方可扭转战局。
诸葛亮于是提出分兵前往汉中、陇西等地驻扎,以切断魏国南面通路,待时机成熟再发动总攻。但魏延并不赞同,他认为应该直捣黄龙,采取诡道破敌之策,由自己亲自统帅一军直趋关中,与诸葛亮沟通会师。如此一来,兵贵神速,必可取胜。
此计固然高明,但诸葛亮却深恐魏延自恃勇猛,一意孤行,最终酿成大错。况且若是半路被魏国发现,插翅难飞,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诸葛亮断然拒绝了此计策。
双方自此反复争辩,各执一词。魏延愈觉得诸葛亮过于迂阔谨小,无勇无谋;诸葛亮却认为魏延鲁莽冲动,必遭覆殽。二人的矛盾就此公开化,蜀汉朝野也就分成了两派。
终于在诸葛亮弥留之际,魏延背离军令,擅自行动,被杨仪所杀。可以说,他的一意孤行是导致惨死的根源,也给蜀汉前程增添了无谓的变数。
三. 李严粮草延误受到严惩
三征吐蕃之役,诸葛亮亲率大军北上,企图一举攻克关中,夺取天下。其时军中供给最为关键,一切军资器械,全赖李严肩负运输任务。李严原为蜀汉名将,深得先帝刘备器重,临终前亦嘱托李严辅佐幼子。
不料征途艰难,遭遇暴雨狂风,军中运输线路阻塞,李严一时失于应对。本欲及时调遣马队迁徙,谁知惊涛骇浪中,粮草被泥淖浸没,马匹伤亡过半。军中糗储告罄,诸葛亮只得停驻途中,并遣人急召后续军粮赶来。
李严闻讯大惊失色,慌不择路奔至军前,匍匐地上请罪。诸葛亮见状虽怒难遏,但终究体恤李严平日功勋,并无苛责。只是严令李严须尽快弥补过失,不可再有半点延误。
谁知李严自恃资历尚高,竟然置若罔闻,反叱军吏有作有为,偏安一隅逡巡挣扎,宁失宁缓。诸葛亮听后大为惊骇,方知李严竟如此无谋,岂不是酿成大祸于无形?当下便命军中文武将士严阅粮草储备,直至无半点遗漏,方纔罢休。
果不其然,军中俱觉当初李严玩忽职守,延误军需。就连曾信任有加的诸葛亮也改观于此,认为李严实在太过专横猖狂,难以为蜀汉效命。于是判处李严革去军职,贬为民人,决不容他再摇摇荡荡蜀汉根基。
此役归来,蜀汉饱受损伤。李严虽免于一死,但自知前程已无重起余地,便郁郁而终。临终前还曾仍对诸葛亮怀有芥蒂,认为自己是被人诬陷了。不过诸葛亮早已归去,也无从申辩。
四. 赵云矢志不渝始终效忠
赵云乃是蜀汉的当代名将,他自幼拜在张飞门下,学习武艺。后来投靠刘备,屡立战功,成为蜀汉上将。临终时,刘备亲自将他留下辅佐幼子刘阿斗。
彼时诸葛亮与魏延、李严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朝野阵营几乎已然分裂。就连诸葛亮的亲信关羽、黄忠等人也难免对他有所疑虑。但赵云却一直坚定不移地效忠于诸葛亮和蜀汉政权。
赵云自知诸葛亮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蜀汉长治久安。虽然有时手腕或许过于严厉,但终归是出于一片赤子之心。因此无论诸葛亮如何处置旧将,赵云都毫无二话,全力去执行。
就连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无法说动赵云的决心。有人曾对赵云说:"诸葛亮如今越来越独断专行,已然生猜忌之心,难保你我不被牵连。不如及早另寻高就,何必陷于这场内乱中?"赵云听后陷入沉思,但终究还是坚持效忠于诸葛亮大业。
赵云忠心耿耿,深明先帝遗嘱,只有团结一心,方可造福百姓。所以不惜顶住各方压力,坚持不渝。诸葛亮亦知赵云之忠贞,无不佩服有加。后来更是亲自托孤于赵云,命他辅佐刘阿斗坐镇蜀汉。
赵云自当承蒙重托,接掌蜀汉大权之时,更是一心为民作却,多有惠政恤民之举措。他同时也竭力打理军务,岁岁督阵,使得蜀汉军威不减。后人更是盛赞赵云是"忠义之师,真男子也"。
五. 蜀汉衰亡根由殷鉴不远
蜀汉虽然名垂青史,但终究一朝覆没。究其根由,还在于诸葛亮专权过甚,刚愎自用,导致旧将离心离德,这正是昔人所说"赫赫之师,淄淄之师"的写照。
诸葛亮为求蜀汉根基稳固,苛求严纪,着实颇有过当之处。魏延、李严等人本就个性狷介,终于对诸葛亮的种种作为忍无可忍。赵云虽勇武过人,但终究只是一介武将,与诸葛亮心术上的矛盾也是一步步积累而来。
蜀汉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大,矛盾也就此固化。诸葛亮虽然竭力想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但他的做法总是与诸葛亮的旨意背道而驰。蜀汉内忧外患,终于在魏蜀交战中渐渐力不从心,最后只能自乱阵脚。
反观曹魏、东吴,虽然也时有内讧,但毕竟皆有群臣共同理政。相比之下,蜀汉就显得过于专制,缺少团结一心的力量。诸葛亮虽能智勇双全,但终归孤掌难鲁,最终使得蜀汉举步维艰,不得不自生自灭。
要之,诸葛亮固然是蜀汉的英雄,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过于自恃才能,又狭隘地只听从亲信,忽视了大局。这一切缺陷,正是蜀汉衰亡的根由所在。希望后人能引以为戒,英雄气节固然需要,但真正治国有方,还需阖族共举,团结一致,方能造福百姓,赫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