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落后的技术、经验的不足、知识的匮乏,导致新生的中国举步维艰。
毛泽东为了早日将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共产主义新中国,决定放下身段,摆正自己“小兄弟”的位置,正式确立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国策。
第一批苏联的高级顾问
就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夕,毛泽东派刘少奇踏上了苏联土地,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小兄弟”第一次向“苏联”老大哥全面提出,我们渴望学习的愿望,这也是新中国准备全面学习苏联的试探和铺垫。
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专门召开会议,给即将访问苏联的代表团成员明确此次任务和要求。
毛泽东十分清楚,马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需什么,他在会议上指出:“首先就是让苏联和斯大林改变对国民党的态度,就在谈判中就要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
但毛泽东话锋一转,我们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争取外援,建设新中国,所以在谈判中要尊重“老大哥”,说话的方式要委婉,不要伤害同志之间的感情。
最后毛泽东表示:“我们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方针,又要虚心听取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同志的建议,努力寻找外援。”
随后,刘少奇率领中国代表团踏上了苏联的国土,在前往莫斯科途中,刘少奇就给斯大林写了两封正式的信函,主要向斯大林介绍了中国国内的情况,并征求斯大林的意见。
在信中,主要提到了新中国希望得到军事、贷款、外交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习苏联各方面成功的经验。
刘少奇还在信中表示,希望苏联帮忙建设学校,就像过去的中国劳动者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专门建设和管理型人才,这所学校就是后来苏联帮助中国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
这两封信中,还提到了中方派出人员,到苏联参观学习一段时间,这些人可以随意参观学习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同时还希望苏联派出各种专业的教授、专家来到中国,为中国提供专门的建设人才……
可以说,这两封信,包含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准备全面苏联,这也是新中国和毛泽东一直酝酿的宏伟建设蓝图。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按照毛泽东和刘少奇所提出的各项建设和援助,苏联方面基本上全部满足了中国的需要,这为中国快速铺设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代表团顺利抵达苏联后,斯大林亲自迎接并举行会议,在这场会议中,斯大林赞扬了刘少奇明白中国当前缺少什么,并且表示,他的信函苏共的同志已经看过,而且完全同意里面全部的援助项目。
斯大林还在会议上说明:“中国和苏联的共产党是兄弟党,而不是上下级,正因为是兄弟党,就要相互关心,所以对于中国兄弟的一些事情,我们有些时候说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是在供你们参考,而不是‘指示’,你们首先要明白这一点。”
刘少奇听到斯大林的承诺,想到出发前毛主席的指示,他不禁感慨道:“两位国家元首都想到了一起。”
苏联大力援助,也就在刘少奇这次访问苏联中体现了出来。
一个月后,刘少奇乘坐火车返回了沈阳,但同行人员却多出了两百多人,这些都是苏联派出援助中国的高级经济、管理和高级工程师。
刘少奇一下火车就嘱咐道:“这些都是建设新中国的‘宝贝’,你们必须照顾好了,只能和苏联专家搞好关系,出了任何问题,我们要负全责!”
就是在苏联这样无私的帮助下,毛泽东在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刚刚成立不足三个月就抵达了苏联,开始对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表示感谢。
也就是在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情况下,中苏两国终于重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等文件。
在毛泽东、周恩来准备启程回国的前夜,苏联举行了盛大的告别晚宴,70岁高龄的斯大林也破例参加了告别晚宴。
周恩来的祝酒词让在场的所有人激动不已:“中苏友好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中苏两党两国兄弟般的团结是对世界革命最大的贡献,感谢苏联无私的援助,中国要向‘老大哥’学习……”
在周恩来总理慷慨激昂的祝酒词中,告别晚宴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第二天,在莫斯科车站,毛泽东也表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是永久的,不可破坏的,没有人能够分离的,这种团结必将影响到人类的将来、全世界和平与正义的胜利!
正是这次中苏两国领导人的见面,确立了苏联经济文化和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这些也都是建设新中国的模板。
在即将回国的时候,毛泽东再一次振臂高呼:“世界革命导师与中国人民的挚友——斯大林同志万岁!”
回到中国后,毛泽东在一次扩大会议上,高度评价了中苏条约,这个条约不再是1840年开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让两个民族两个大国以同盟的形式真正团结起来。
毛泽东激动表示,只要我们好好地学,拜苏联先生为师,我们一定能够很快建设成社会主义。
在全党的号召下,全民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
毛泽东二次访苏,幽默解嘲
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一系列反常事件,像秘密报告事件、波匈事件等等。
毛泽东其实不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但为了了解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不得不再次踏上了前往苏联的专列。
在和苏联新任领导人赫鲁晓夫沟通后,毛泽东决定在1957年11月2日开始出访苏联。
毛泽东在确认了访问苏联的时间后,亲自接见了苏联驻华大使尤金。
见面互相寒暄之后,毛泽东就直入主题,他向尤金说到:“自己将要出访苏联,我现在有个请求麻烦你和赫鲁晓夫同志沟通一下。”
尤金疑惑地看着毛主席,问道:“请问您有什么请求让我转达赫鲁晓夫同志呢?”
毛泽东平静地说道:“我的请求是,希望在我访问苏联的时候,你们将机场的迎宾仪式统统撤掉,来接机的人不要多,不要仪仗队,最好是一下飞机就走!”
听到毛泽东的请求,尤金瞬间愣在了那里,最后难为情地对毛泽东说道:“毛泽东主席,您的这个请求恐怕不行吧!”
“所以才麻烦你向赫鲁晓夫同志汇报一下,看看他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意思是不要铺张浪费,一切从简最好。”毛泽东笑着对尤金说道。
尤金听到毛泽东请求,最后说:“毛泽东主席,这件事我做不了主,我立刻向我们党和赫鲁晓夫同志报告,请他们作出最后的决定吧。”
说完这句话后,尤金自言自语的小声嘀咕:“他是中国的领袖,是伟大的毛主席呀,没有欢迎仪式怎么能行呢。”
为了安排好毛泽东简朴而特殊的生活,中国方面先派人抵达苏联克林姆林宫,将毛泽东住宿的席梦思床拆走了,换上了一张宽大坚硬的大木床,还安装了一个栏杆,因为毛泽东习惯靠在床栏上看书。
随着克林姆林宫的弄出不一样的动静,这就引来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的关注,他肥胖的身子站在那张硕大的木板床前,张着细小的眼睛,他实在是无法理解毛泽东的生活习惯,耸耸肩对身边的米高扬说:“毛是丛林里来的战士。”
接着他走进卫生间,看到几名工作人员将高级的坐式马桶的四周用砖头垫高,然后在旁边铺了一个台阶,好端端的一个现代马桶,变成了蹲坑。
赫鲁晓夫不解地挠了挠头:“难道这样上厕所更舒服一些么?”
与赫鲁晓夫产生困惑不同,身在北京的毛泽东手里点着一支烟,他的身边正围着一群人,都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什么。
毛泽东的警卫李银桥小声地劝诫:“主席,您今天已经抽了很多烟了!”
毛泽东听了李银桥的话,又拿起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对李银桥笑着说:“是啊,你们总是劝我戒烟,这怎么办呢,我又不好不听,只好点起一支,看着它冒烟!”
时间很快走到了1957年11月2日上午,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准时从北京机场起飞,向着莫斯科飞去,这也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国访问。
在以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主席再也没有踏出国土一步。
这一天的莫斯科秋高气爽,能见度也很高,当飞机飞到莫斯科上空时,各种建筑包括蔚蓝的莫斯科河都尽收眼底。
下午三点,毛泽东乘坐的专机准时抵达了莫斯科,赫鲁晓夫和苏联的党政军领导一大群人,都在机场等候毛泽东的到来。
随着飞机缓缓地停在停机坪,舱门慢慢打开,毛泽东魁梧的身影出现在了机舱门口,前来迎接的赫鲁晓夫带头鼓起了掌。
握手、拥抱、献花,规模宏大的仪仗队,但毛泽东似乎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毛泽东快速地检阅了仪仗队,本来长达一个小时的讲话稿,也被他压缩到了10分钟。
发表完讲话后,赫鲁晓夫陪同毛泽东登上了第一辆汽车,通过窗户可以看到,从机场到克林姆林宫的道路两旁,聚集的许多手拿中苏两国国旗和鲜花的群众。
毛泽东看到这一幕沉默了一会后,转过头来对赫鲁晓夫说:“我不是请你们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少来人迎接么,怎么还这么隆重?”
赫鲁晓夫听到毛泽东的问题,笑着解释道:“是的,毛泽东同志,我们收到了尤金的报告,他告诉我您有着这样的请求,所以我们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都认为这是不行的。”
“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都是按照惯例举办的,况且我们是兄弟国家,所以礼遇是不能简化的!”赫鲁晓夫继续说道。
毛泽东听到赫鲁晓夫的解释,解嘲地说:“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我看共产主义实现了,这一套也就没有用了!”
赫鲁晓夫当场愣住了,随即也尴尬地笑了起来,他还不明白中国的风趣和毛氏幽默。
红花虽好但也要绿叶扶持
1957年11月18日,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非常重要的日子,64个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莫斯科召开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一直在劝说,所有的兄弟党要承认以苏联“老大哥”为首,听到毛泽东的话语,赫鲁晓夫是十分感动,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更加激动。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主要包括形势问题和团结问题。
毛泽东说:“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
今年,也就是1957年,我们的天上是一片光明,西方的天上是一片乌云,我们很乐观,而他们却是惶惶不安,所以我们更要紧密的围绕苏联团结在一起!”
讲到中国革命的时候,毛泽东说:“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一个师就有八百门炮,中国人民志愿军三个师才有五十多门炮,但是一打就像赶鸭子一样,几个星期就把美国人赶了几百公里,从鸭绿江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去了!”
“后来双方同意讲和,在什么地方呢?美国人说在一条丹麦的船上,我们说在开城,要在我们的地方,他们同意了,因为在我们的地方,他们每天来开会得打着白旗来,开完会再打着白旗回去,后来感到不好意思了,说改个地方吧,就改到了板门店。”
在场会议代表都被毛泽东的风趣幽默给逗乐了,赫鲁晓夫更是带头鼓起掌来,会场里发出愉快的喧哗声。
毛泽东自己也乐了,边笑边接着说:“苏联往太空抛了两颗卫星,不是讲美国非常厉害么?吹得神乎其神的,为什么连一个山药蛋也没有抛上去?”
毛泽东确实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感动,他热情地看了一眼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同志,努力一下,能否搞一个五万斤的卫星抛上去!”
毛泽东如此热情地夸赞苏联,赫鲁晓夫听了十分激动,但他还是故作谦虚地说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做到。”
毛泽东笑着说:“当然要靠大家努力,但主要还是靠你努力啊!”
这下赫鲁晓夫拍着胸脯肯定的回答:“这是我义不容辞的!”
在这种热烈友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所有人都被毛泽东特有的美丽所感召,人们激动地站立起来,克林姆林宫的会议大厅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毛泽东在哥穆尔卡特殊目光的注视下接着说道:“我很高兴哥穆尔卡同志之前的演讲,他说承认苏联为首是一个真理,不是人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但他的国家还存在着一些矛盾,给他一些时间,他会处理好的。”
毛泽东说的哥穆尔卡同志,是波兰共和国第一书记,在1956年的十月风波中,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苏联,开始致使波兰和插手波兰内政。
这让哥穆尔卡和波兰人们对苏联十分不满,也大失所望。
通过毛泽东的一番讲话,哥穆尔卡从内心十分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对他和波兰处境的理解。
赫鲁晓夫也在心里感激着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话再一次肯定了以苏联为首的核心地位,就好像给赫鲁晓夫吃了一颗定心丸。
“任何人和国家都要有人支持,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叫‘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中国还有一句成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说到这里,毛泽东回过头看了赫鲁晓夫一眼。
接着幽默地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你这朵荷花虽好,但也要绿叶扶持,我毛泽东这朵荷花不好,更需要绿叶扶持。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比过一个诸葛亮,这合乎我们赫鲁晓夫同志的口号——集体领导!”
哥穆尔卡带头鼓掌,经久不息的掌声再次响彻大厅,此时的赫鲁晓夫也被毛泽东夸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至于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去参加这次“马屁”大会,在会议上还帮赫鲁晓夫说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1957年6月,苏共主席团突然要解除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的职务,这让赫鲁晓夫感到了恐慌。
为了挽回局势,他首先想到了中国和毛泽东,只要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就是一副良药。
于是,在1957年的7月,赫鲁晓夫主动联系中国,提出帮助中国政府制造原子弹,同时也请毛泽东在11月2日,来莫斯科参加出席六十四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
这才是毛泽东最后出访苏联的秘密所在,但在一年后赫鲁晓夫还是撕毁了条约,原子弹最终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