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岛市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两尊高达6米的北魏佛像,而相邻的展厅内,静静陈列着几件青花瓷器。
看似寻常的瓷器,背后却蕴藏着一段与宁波相关的故事。
“这些青花瓷器来自出水于琅琊台海域附近的鸭岛沉船,这条船主要运送瓷器和铁器,考古专家推测沉船应来自南方地区。”青岛市博物馆原馆长邱玉胜说。
邱玉胜,山东水下考古第一人,鸭岛沉船遗址的发掘者之一。鸭岛水下考古的故事,则要回溯到40多年前。
20世纪70年代,当地渔民出海捕鱼时,经常能打捞到瓷器碎片。这个现象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关注。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率先行动,组织潜水员进行打捞,首次“寻宝”,便成功打捞出水29件青花碗、碟等文物。
“2002年,我们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共同调查了鸭岛沉船,2007年,我们又对鸭岛沉船遗址做了正式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来自宁波的王光远、罗鹏、林国聪参与了遗址的发掘。”邱玉胜回忆。
“青岛与宁波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都较早,1989年,第一期全国水下考古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行,1998年,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落户宁波。”邱玉胜说。
据了解,宁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团队先后开展了“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发掘、渔山列岛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等重点水下考古和出水文物保护项目。
在浩瀚的“蔚蓝”之下,青岛与宁波两地的水下考古队伍并肩而行,共寻被岁月遗落的历史珍宝。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记者魏萍单玉紫枫徐丽敏孙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