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好样的!敢在这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你放心,你需要什么武器只管开口,我一定满足你!”
这是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陷入解放军包围圈的时候对他手下110师师长廖运周所说的话,他本以为这个主动请缨的师长挺身而出是为了突出重围,可没想到,就是这个师长,居然携卷了自己最先进的武器起义了!
廖运周
战功赫赫积攒出的绝对信任
黄维能坐上司令的位子,自然也不会是傻子,他决定将整个团的精良武器交给廖运周,自然是因为廖运周一直的表现。
1903年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的廖运周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学生,1938年5月,廖运周率领自己的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同年十月,武汉会战期间,廖运周所在兵团跟随大部队赶往了前沿阵地,在战场上,他英勇杀敌,有勇有谋,日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由于廖运周的哥哥廖运泽和黄维是同学,黄维对廖运周也十分照顾,在武汉会战中,黄维就曾经借给了廖运周八门大炮,帮助廖运周的六五六团拖延了日军的攻势。
廖运泽
除了黄维借给廖运周的八门大炮,还有辛少亭给他调来的四门迫击炮,这让原本处于战斗劣势而士气低沉的官兵们又有了作战热情,在廖运周的部署下,伏击阵地很快就埋伏好了众官兵。
当天晚上,穷追不舍的日军刚进入伏击圈,廖运周就以枪示意,顷刻间,十二门炮弹无虚发,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日军被打的落花流水。
在长达一天多的时间里,廖运周率领部队击毁了20多辆日军的坦克,数百名日军被歼灭,廖运周也因此一战成名,受到了国民党方面的嘉奖,“战果辉煌”廖运周,成为了一代传奇、抗日英雄。
辛少亭
这一战,也让黄维对廖运周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他觉得廖运周有胆识又不失谋略,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刚好淮海战役中,廖运周的一一零师隶属于黄维兵团,两人又有了再次合作的机会,基于廖运周的赫赫战功,黄维才敢把自己最精良的武器借给他。
卧薪尝胆,廖运周:党的英雄!
可惜黄维只知道他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兵,只知道他骁勇善战,却不知道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共产党!
黄维
早在廖运周读书的时候,受靖大康影响,在1927年,廖运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为他背景单纯,组织上决定派他秘密供职国民党,时刻掌握国民党的动向。
一直以来,廖运周通过地下党组织与共产党保持联系,然而在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廖运周被迫与共产党失去联系。
直到1937年,中共北方局组织部长兼军事部书记朱瑞在得知廖运周的党员身份后,决定派他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及时掌握国民党动向。
朱瑞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廖运周被怀疑了!
1939年秋天,由于过度频繁的活动,廖运周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注意,因为怀疑他通共,廖运周被调到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班当了大班长。
这一年多的考察期是他最忍辱负重的时期,他每天都要被监视,一言一行稍有不慎都可能让之前的潜伏工作前功尽弃,所以这一年多里,他卧薪尝胆,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变得更加谨慎。
平安度过考察期的廖运周将眼光放在了自己的一一零师内,他开始逐个击破,联合师内其他地下党员,不断拉拢对党有利的人才。
最终,在廖运周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一零师逐渐成为了共产党的“小迷弟”,表面上看他还是国民党方面的在编军队,可实际上这只军队已经姓“共”了。
可是光是说服了一个师还不够,廖运周和众多爱国官兵还在等待一个机会。
守得云开见月明!
而这个机会,并没有让廖运周等人等待太久。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爆发,8日,黄维兵团在蒋介石的紧急调动下,开始增援淮海战场,廖运周正在其中。
本来黄维兵团这次增援,是完全胜券在握的,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黄维手里不仅有装备精良的部队,还有各种先进武器,当然,也正因为黄维兵团“颇高的价值”,党中央决定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歼灭黄维兵团!
基于此,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产生了。
11月24日,为了让黄维放松警惕,好走进包围圈,解放军主动放弃了黄维兵团前进的必经之地——南坪集,这样一来,黄维误以为解放军回撤是因为打不过自己。
掉以轻心的黄维当即决定继续前进,再加上廖运周所在的八十五军也已经从蒙城离开了,解放军轻易就占领了蒙城,黄维兵团的后方补给线被彻底切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黄维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察觉了解放军的意图,可是太晚了,就算立刻进行部队突围转移,也来不及了,眼看着突围失败,黄维立马找来了廖运周,开始跟他商量新对策。
“空军侦查报告说,早在下午三点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深陷共产党的包围圈里了,现在他们正在挖槽筹备工事,肯定疏于防范,如果这时候我们突击,打他个措手不及,或许还有一线转机,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挑出四个主力师,迅速突围。”
廖运周瞬间意识到,黄维这个谋略,看似孤注一掷,可其实胜算还是不小的,毕竟这个兵团有着最优良的武器,一旦突击,真的有可能成功。
廖运周转念又一想,这次突击是黄维的机会,那自己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共产党的机会呢,如果趁着这个节骨眼上发动起义,那解放军不就能获得一大批优良武器了吗。
为了减小风险,廖运周挺身而出:
“四个师一起出兵太不保险了,万一失败了,留下的肯定打不过敌人,不去让我带着一一零师先冲,但是你得给我最好的武器,等我冲上去,打开了一个口子,你们再上,这样才保险。”
听完这席话的黄维十分感动,自然一口答应了廖运周的要求,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拿着精良武器的廖运周一路率军“直捣腹地”,可是黄维怎么也不会知道,这个不停向自己汇报“突围进展顺利”的一一零师,早就已经举起了起义的小旗子。
等到廖运周起义成功的消息传到黄维耳中的时候,黄维慌了,原本的策略瞬间变成了空壳,黄维只能坐以待毙。
心存芥蒂,昔日好战友,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维被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廖运周则成了开国少将。
本来两个人可以生生不见的,黄维在狱中一直十分固执,不肯配合积极接受改造,所以一直得不到特赦,而廖运周则忙着自己的工作,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貌似怎么也不可能有交集了,然而,万事皆有可能。
1975年,中央决定特赦所有国民党战犯,黄维也在其中,出狱后的黄维成了全国政协文史专员,这也给了他再次和廖运周见面的机会。
可以说直到淮海战役惨败之后,黄维才知道廖运周是共产党党员,如果没有廖运周带领着一一零师起义,自己的兵团也不会临时乱了阵脚,那么自己的命运应该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就算黄维在狱中接受过改造,他也还是对廖运周耿耿于怀,毕竟自己当年那么信任他,不惜拿出自己的看家武器给他,可他却欺骗了自己那么久,而且还直接给自己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所以就算两人在会议上碰面,哪怕是面对面,黄维也从来不跟廖运周讲一句话,黄维的女儿说:
“有时候政协开会,父亲和廖运周先生都参加,两人遇上了也不会说话,廖运周先生还好,父亲可是每次都会恶狠狠地瞪着廖运周先生,看来父亲还是对之前的事情放不下,幸好廖先生不跟父亲计较,不然肯定要有冲突的。”
这两个昔日的战友,在建国后虽然共事,可从来没说过一句话,面对别人的劝说,黄维还是一根筋,他不能原谅当年廖运周的欺骗,也一直心存芥蒂。
站在黄维的立场上,他那么信任一个人,赏识他,在他困难的时候大大方方地拿出自己的武器来支援他,又在危急存亡之际选择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可最后却被无情的背叛了,这放在谁身上谁都很难释怀。
可是廖运周的欺骗,是为了民族大义的欺骗,作为人民的儿子,他遵从了千万个中国百姓的心声,没有他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一一零师不会和平起义,没有他周旋在国民党内部打探消息,发展对象,解放军很难掌握一手动态。
结语
战争时期有许多像廖运周这样的人,他们过得是刀尖上舔血的日子,稍有不慎就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是他们在国民党内部隐忍不发,偷偷播种共产党的种子,才有了最后的胜利,才有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黄维出狱之后,虽然两个人不讲话,可他们没有因此耽误自己的工作,也没有停下建设祖国的脚步,老一辈革命先驱者身上有太多值得学习和赞颂的地方,致敬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