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咏叹四大美女第二名王昭君的千古绝唱,留给后人无限感慨
中国古代有一幅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作为四大美女第二名的王昭君,她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称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五首(其三)》,深入了解王昭君。
对于汉元帝来说,招选宫女之时太过相信画师的图像,没有亲眼核实,以致错失了将绝世美女纳为嫔妃的机会,事后想想也许确实会后悔,但这充其量不过是他人生中一件不如意的小事,产生不了太大的波澜。但对于昭君来说,皇帝的一次马虎、画师的一次贪婪,却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
因为这一事件,她不但无法成为汉元帝的嫔妃,甚至无法留在皇宫之内,低调地做一名宫女,她必须远离熟悉的乡土,嫁到遥远的匈奴,忍受恶劣的环境,接受陌生的文化。
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这样的命运未免太过残酷,但在一个君王决定一切的社会中,这样的命运却必然要有人承受。
就这样,昭君出塞,一去不回。她将身体留在了朔漠,留下春草遍生的青冢;她的魂魄却没有随着肉体的毁灭而逝去,而是寄托在了诗篇和乐曲中,历经千载,绵延不息,始终诉说着自己的哀怨与惆怅。
杜甫在诗中写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也就是现在湖北的秭归,“群山万壑赴荆门”,开篇极有气势,写出了王昭君与庸常之人的不同。
虽然专家们认为杜甫以这么雄伟的起句不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当时深处夔州白帝城的杜甫是看不到湖北的荆门的,他是通过想象描摹王昭君的出生地,以山川秀美,突出人物的不平凡,以此加剧全诗的悲剧氛围。
“赴”字将群山的走向和动势渲染出来,仿佛群山万壑的钟灵毓秀都奔赴至“生长明妃”的村中。于是佳人的灵秀、大气、正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如此绝代佳人的命运竟然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触目惊心的结局与首联的钟灵毓秀形成强烈对照,令人心疼,同时也造成悬念,不知佳人为何薄命?
原来传说汉元帝依画像选宫女,大家争相贿赂画工,昭君不肯,便被丑化。后来汉元帝按图让昭君去匈奴和亲,召见时方知是后宫第一美人。然而成命难收,戎装出发的王昭君只有魂魄才能在月夜归来汉地。
诗歌至此,隐约能够领会杜甫在王昭君这个半历史半传说的女性身上所得到的共鸣了,王昭君天生丽质,却因不随流俗,终至在荒寒的北方沙漠中孤独地虚度一生。
试想,如果拥有与王昭君一般的天生美质,然而也像王昭君一样,终身失意、落寞,那一定能体会“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深沉孤独和“分明怨恨曲中论”的不甘。身在胡地的王昭君那疾风骤雨的琵琶声分明诉说着“怨恨”二字,这怨恨是幽怨的,也是壮阔的。
杜甫“悲昭以自悲”,将王昭君的一生提升到了悲剧的高度,留给后代文人无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