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3日,中国台湾省的日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国民党一级上将白崇禧将军,于昨日突发心脏病,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消息一出,四方皆惊。蒋介石假惺惺地为这位曾经的政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民党高官也各怀鬼胎的前去吊唁。
关于白崇禧晚年的各种遭遇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讽他晚年遭遇皆咎由自取;也有人叹其叱咤一生却虎落平阳。面对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蒋介石只是淡淡地说道:白健生很幸运,他是善终。
而作为白崇禧至交战友的李宗仁,看到报纸上的头版头条时,没有想象中的愤怒和憎恨。只见他沉默半晌,意味深长地说道:白崇禧想要搞南北朝,还要炸大陆,被暗杀不值得同情!
面对故友的骤然离世,李宗仁为何做出这般冷血的评价?白崇禧之死下又隐藏了什么玄机?
赴台之后,举步维艰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身为桂系二号人物的白崇禧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因此人送外号“小诸葛”。1948年6月,他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彼时的他手握几十万雄兵,盘踞在汉口一带,与好搭档李宗仁一内一外,独掌大权。
解放前夕,毛主席曾通过友人向白崇禧转达挽留之意:
“白崇禧,小诸葛,喜欢带兵的话,就给他40万军队让他带带吧!”
谁料他当时心比天高,自恃雄兵在握、前途大好,继续负隅顽抗。然而随着解放战争摧枯拉朽般的胜利,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政治资本一朝灰飞烟灭。
成了孤家寡人的小诸葛,只能仓皇逃窜到对岸。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正是一切噩梦的开始。
白崇禧初到宝岛,颇受蒋介石礼遇。但老蒋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在大陆几十年,桂系与其一直貌合神离,他更是多次充当反蒋的“排头兵”,虎落平阳孤身赴台,难免会成为蒋介石的“掌中玩物”。
蒋介石先是委任他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副主任,后来又任命他当“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说白了都是些闲职。
1952年10月,国民党召开会议,所有在台的国民党六届常委都被选为“评议委员”,唯独白崇禧被排除在外,显然是老蒋故意给白难堪。
眼看白崇禧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曾找到蒋介石试图为其说情。蒋介石每次都是好生招待,但聊起白崇禧又模棱两可地说道:
“健生的事,我知道,我知道,我有安排!”
之后往往再无下文。
白崇禧不但没有说话的自由,就连人身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蒋介石曾命令他不得离台半步。
由此可见,他已经成为蒋介石的阶下之囚,蒋经国甚至直接派特务搜查白家。他们丝毫不留情面地在家中翻箱倒柜,连地板都一块块撬开检查,他和外界所有往来的信件全被拿走。
叱咤一生的白崇禧怎能忍受这般羞辱,气愤地给蒋介石打电话,没想到对方却不咸不淡地回道:
“我知道此事,不止你如此,大家都要这样来一次。”
事实上,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只有他一人。
既然白崇禧已是笼中之鸟,为何蒋介石还要留着他,只对其“困而不杀”?
这就体现出了蒋介石的阴险之处,虽然很想除掉白崇禧,但仍不忘榨干他最后一滴价值。
同属桂系的李宗仁尚在海外,蒋介石仍想用白来牵制李,以至于后来很多场合,都强迫白崇禧出面,指责李宗仁的背叛。李在美国一有个风吹草动,白就得“奉命”出面批驳。
这种畸形的平衡,随着李宗仁的回国彻底破碎了。
李宗仁回国、白崇禧暴毙
1955年秋天,李宗仁在美国发表《对台湾问题的建议》,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注。在党中央“爱国不分先后”的感召之下 ,他萌发了回国定居的念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李宗仁得到消息,再也抑制不住归国之心。1965年7月20日,他带着妻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李宗仁回归大陆,白崇禧的利用价值完全丧失,于是老蒋决定除掉棋子。
当时,白崇禧有预感,十分痛苦地对身边人说:
“德邻投匪,我今后在台湾,更没有脸见人了。”
新仇旧账一起算,蒋介石很快命令军统头子毛人凤对白崇禧直接制裁,他真正的末日到了。
毛人凤得到命令后,把任务交给了有“活阎王”之称的谷正文来做。这可是一个狠人,他曾直接参与策划了刺杀周总理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得知要除掉白崇禧,他立刻强调了一个原则:绝不留下半点痕迹,以免被外界发现这是一起政治谋杀。
通过他们对白崇禧的研究,还真找到了绝妙的刺杀机会。白崇禧戎马一生,晚年酷爱打猎。被买通的杨副官则迅速向谷正文通风报信:某日,白先生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
考虑到白崇禧已年逾古稀,上下山时必定乘坐铁轨登山。于是侦防组成员决定在他下山的必经之路,破坏一小桥,到时候铁轨连同台车一起侧翻,跌落悬崖死不见尸。
千钧一发之际,同行的另一名副官拼死相救,白崇禧才得以捡回一条命。谷正文后来又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也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没有就此打消谋杀白崇禧的念头。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特务机关的一则消息让他眼前一亮。
白崇禧与原配马氏的感情十分要好,马氏为他生下10个子女,是贤妻良母,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当年传言丈夫与孙传芳激战身亡,马氏独自从上海走到南京万里寻夫。
后来马氏病故,时间一久,白崇禧难抑心中寂寞,竟与自己的护士发展成了情人关系,两人夜夜笙歌。
但白崇禧年纪大了,需要经常吃补药。谷正文利用这一点,“买通”药房的赖少魂,威胁其加大药量,让白崇禧做个“风流鬼”。
不明所以的白崇禧仍命副官每日前去抓药,加大药量之后他觉得拥有了第二春,结果被女色掏空,命丧黄泉。
1966年12月1日晚,护士像往常一样来到白崇禧的住处,两人都十分兴奋。第二天当副官找到他时,他已经赤身裸体地趴卧在床,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粉碎,床头还有未喝完的药酒,护士早已不知所踪。
不知是出于愧疚还是别的原因,蒋介石为白崇禧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白崇禧死亡的消息很快传开了,李宗仁却显得并不意外。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再看看如今白崇禧凄惨的结局,他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白崇禧想要搞南北朝,还要炸大陆,被暗杀不值得同情!
李宗仁对昔日战友做出这番评价其实也不意外,当年桂系集团军被歼灭之后,白崇禧竟提出退往中国台湾省。两人25年的手足之情一朝破碎,之后更是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白崇在对岸妄想东山再起,李宗仁回国静看河山蜕变。
晚年的李宗仁曾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反思:
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使我与毛泽东划江而治,中国就会陷入像韩国、德国一样南北分裂的悲惨结局。又因中国地大物博,这样一来,我们所经受的苦难就要远超前几个国家,民族所受的创伤甚至几代都无法治好。试想一下,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了,在我们祖国未来的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
晚年的他,更是将当年的一意孤行的勇迈,追悔为“致军民多受不必要的牺牲和痛苦”的一种罪孽。由此可看,李宗仁倒算得上是个英雄。而同一时间段里,曾经并肩作战的白崇禧在想什么?
根据白先勇先生在《父亲与民国》一书中介绍,白崇禧晚年:
“一心所向,仍是复国大业。”
这是李宗仁认为白崇禧咎由自取的根本原因,后者并不以家国为大。不过,白崇禧分裂大陆、跨江而治的设想不是“流亡”台湾省后兴起的,而在停战谋和时就已经打好了算盘。
负隅顽抗、划江而治
1949年初老蒋的主力被解放军击溃之后,“李、白”二人接过了这块烫手的山芋。
在白崇禧的授意下,李书成、李伯刚在1月23日见到了刘伯承、陈毅等解放军领导人。他们不但讲明了“蒋、白”之间的矛盾,更是粉饰了白崇禧对“局部和平”的态度。
他之所以高谈“消弭战祸”,是因为其下埋藏着一颗分裂祖国的不轨之心。
“跨江而治、实现南北朝”就是心中的上上之选,所以他给毛主席的信件中不止一次提出“政治可以过江、军事不能过江”的建议。
但他心中也有预感,解放军统一全国之势不可逆转,断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分而治之。
因此山穷水尽时,白崇禧利用和谈做借口,实则是想借此喘息之机,争取到美国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再建一至二百万的新军,从而可以与共产党周旋于江南。
各省市、机关“和谈”之声高涨之际,白崇禧偷偷在长江前线厉兵秣马。他不但紧锣密鼓地筹备物资、军备,更是密令驻汉口的工兵团,企图炸毁鄂豫交界的铁路,从而阻止解放军南下。
可3月初,李书成一行带回来的消息却将白崇禧的幻想打碎了。陈毅将军明确表达了我党的态度:
解放军一定要解放全中国,决不允许军阀割据,国民党军政人员必须放弃地盘思想,国民党军队必须交由解放军改编。
白崇禧听后,气得一拳将茶缸砸得粉碎。4月中旬,他又赶赴南京探听和谈消息。解放军态度依然坚决,毛主席说:
“政治要过江,军事也要过江,而且很快就会过江!”
白崇禧愤怒的表示:
“一定要过江,那这仗就非打不可!”
反观党中央,直到此刻仍然不愿意再造伤亡,最好是和平解放。为此,毛主席让刘仲荣转告白崇禧:
毛先生说你很能带兵,将来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尽其才,请你来指挥国防军。
刘仲荣话还没说完,就被白崇禧打断:
“个人出处,现在不是我考虑的问题。问题是解放军要不要过江,中共如果执意过江,那决裂不可避免”。
他对自己的未来想得有些过于美好了,心里盘算着手里还有几十万军队,加上长江天险和美国的支持,真要打起来不见得谁输谁赢,但这场梦很快被打醒。
1949年4月21日晚,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百万大军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到此彻底灭亡。
而此时的华中“剿匪”司令部乱作一团,白崇禧一方面做困兽之斗,一方面搜刮钱财准备跑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清形势,他的手下相继举起义旗。15日,解放军的炮声已经在不远处响起。
下午1时20分,白崇禧灰溜溜地赶到南湖机场,与昔日的部下、曾经的辉煌一一诀别。5月16日武汉解放,他自此一去不复返。
在蒋介石的蛊惑下,他终是走上了不归路,跟着老蒋去宝岛是他一生命运的转折点。
不公的待遇、极大的落差、复兴的美梦时刻缠绕着他,催生出了扭曲的、泯灭人性的战争观。
1966年白崇禧写给黄旭初的信中,竟从台湾反攻大陆的角度,建议美国组织东北亚同盟,共同对付大陆。
他甚至提出:
反攻大陆之时,美国应先将兰州、包头两处核子基地连同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全部炸毁。
这种好战分子的狂热姿态令人胆寒,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分道扬镳是必然的。
两人不同的政治观念也注定了破裂的结局,回头纵观他们的一生,李宗仁对白崇禧所做的那番评价,十分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