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望族,至今为国家贡献一百多位人才,子孙遍布世界五大洲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孤立成长的个体。它是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由此可见家风的重要。
从民国到现在,对中华人文精神作出重大贡献的家族不少,其中名望最大的家族当属钱家,钱家至今为国家贡献了一百多名人才,那么为什么钱家这么优秀?良好的家风传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密钥”。
钱家是一个很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852—932)的后代。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缪,出身贫寒,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24岁时成为临安石镜镇董昌部的偏将,公元896年击退董昌,占据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任镇海军、镇东节度使。
公元907年在后梁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经征用民工,兴修钱塘江、太湖水利工程,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吴越国传5主84年,末代国君则是钱缪的孙子钱弘俶,公元978年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吴越国王钱缪被认为是钱氏以后延续千年辉煌的奠基人。自此,钱家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小视的大家族。
钱氏家族历代名人辈出。钱弘俶的弟弟钱俨,是宋初著名学者。北宋期间,钱氏家族出了大才子钱易,他17岁中了进士,当时被人称之为“有李白才”。宋代一朝,钱家还出现了进士钱昆,他官至秘书监,根据历史记载,他善草隶,能诗赋,有文集传世。 到了明代时期,出现了翰林修撰钱福,弘治年间,他中试和礼部廷对都位列第一。
后来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开也是钱氏后人,钱士开曾经是万历年间殿试第一。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也是吴越钱氏的传人,他是万历年的进士,曾经讲学于东林,有《牧斋集》等传世。
到了清朝时期,乾隆年间有进士钱大昕,他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汉学家,留下了《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等逾四百万字的作品,被后世誉为与顾炎武齐名的“一代儒宗”。康熙四十二年,一甲进士钱名世,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清朝知名学人还有藏书家钱曾、书法家钱坫、诗人钱鲁斯,等等。
到了近代,钱家出现了人才“井喷”现象,如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钟韩、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钱正英、钱其琛等等,皆是其中翘楚。据当前的粗略统计,吴越钱氏的后代当中,仅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就有一百多位,如自动化专家钱钟韩、工程力学家钱令希、采矿工程专家钱鸣高……钱家子孙遍布世界五大洲,除此以外还出政治家、文学家……可以说他们是名门望族,的确实至名归。
在无锡钱氏祠堂的《钱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或许这是钱家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无数精英大师的原动力吧
今天,“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家巨匠?──正在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是啊,我们的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或许我们可以从钱家的家族史中寻求答案,毕竟,一部家族史就是也是社会史和文化史,如何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人文精神,这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资料来源《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