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李定国这两位明末忠臣也算是相当有知名度了,痛击荷兰人的郑成功自不必说,李定国作为张献忠的义子,在他四十二年的人生之中:前二十五年反明,后十七年反清,不仅反抗满洲贵族,还反抗过明朝的地主和贵族,同时也就更符合“英雄”的评判标准,托顾诚顾老先生著作《南明史》的福,李定国之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如果把这两个人对比一下的话,就会发现现在人们其实更喜欢李定国,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就是惨烈的新会战役,很多人都认为李定国两次进攻广东未能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在福建的郑成功未能主动出兵策应。
首先第一个问题:进攻广东战役是谁发起的?攻打肇庆或者是新会的主力是谁?当然是李定国。这就像一个学生认为自己考试考砸的主要原因是送自己的车昨天晚上油没有加满。以次要矛盾代替了主要矛盾,这种说法很明显是不合理。
第二个问题,能提出这种说法的人大概是没有考虑实际战场的情况,首先郑成功的地盘在哪里?今天福建的金、厦二岛,而由李定国在两次广东战役之中,都是从广西进攻广东。第一次进攻广东战役,李定国是在1653年也就是永历七年二月从广西出发,当年三月推进到肇庆城下,到四月中旬明军已经全线溃败。第二次广东战役,李定国于1654年也就是永历八年二月从广西柳州出发,由于他本人突然患病,到六月二十九日,他的本部只有1000人参加了攻打新会县城的行动。到十月,李定国才亲率主力集中于新会县城之下,到十二月初,李定国被清军援军击溃于城下,所部官兵的损失比1653年的肇庆之战损失更为惨重。
咱们再看郑成功于这两段时间之内在干什么,永历七年元月,明清双方爆发了石码镇之战,漳州清军被郑军击溃,与此同时,在北京的郑芝龙派来了周继武劝说郑成功投降。四月,清军逼近海澄县城。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海澄县城城墙之下,五月初,双方开始交战,五月初六,围攻海澄的清军才被郑军击溃。而如果往前推,在永历六年的十月,郑军围攻漳州战役失败,兵员将领损失非常惨重,然后郑成功回到厦门调集民夫加固海澄县城的城防将其作为厦门的屏障。
所以从这六七个月明郑的军事态势来看,郑成功如出兵协助李定国攻打广东,留给郑军配合大西军攻克全粤的时间最多最多只有十天,而17世纪的木制战舰的航海速度很明显无法满足南下广东援助李定国之战对于速度的要求,所以此时动兵南下甚至不能被称为“冒险”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死”,毕竟国姓爷比较稳定的地盘只有金、厦、南澳、铜山等地,李定国在两广吃了大败仗大不了退回云贵,郑成功如果丢了诸岛,他就只能投海殉国了,或者被俘进京和老平国公郑芝龙父子团聚了。
再看第二次广东战役,这次收复广东的战役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1654年的二月份一直持续到1654年的十二月份,咱们来看看在这十个月中,延平王殿下都干了些什么。1654年年初,郑成功在厦门接待清朝使者,开始了这场各怀鬼胎的谈判,同月,张名振开始进攻长江。李定国也派人送书于郑成功,郑成功接待使者,并且回信。三月,郑成功派遣兵马公然在清方控制区中征收粮饷,招募兵员。四月,在厦门诛杀为非作歹的将领黄大振,并且击败清总兵王进功,攻破反郑土寨白土寨,接受清朝福建官员的回信。到七月,各部郑军在福建征收粮饷,八月,郑成功本人仍然在厦门忽悠清朝使者,继续这场滑稽的“议和”,直至十月十九日,郑成功派兵南下援助李定国。
“十九日,藩遣师南下,与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委戎旗勋镇王秀奇为陆师左统领,左先锋镇苏茂为陆师右统领,督率殿兵营林文灿、游兵营黄元、正兵镇陈勋、护卫左镇杜辉、后劲镇杨正、信武营陈泽等官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征。另委忠振伯先到铜山,拨船配兵议粮。遣户科杨英听同忠振伯照议,计发行粮米十个月。”
十个月的粮草,上百只战船,数万官兵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舰队,我想着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看作是“放鸽子”或者是“虚以委蛇”,而此时,李定国本人的主力刚刚抵达新会城下不过十几天。到十一月初二日,郑军又在漳州千总刘国轩的协助之下夺取了漳州的城防。十二月,郑军大将赫文兴击破同安县的清军,到1655年年初,郑成功派遣大将甘辉攻破仙游县。
到1655年的五月份,总督林察带领的舰队从广东返回福建,郑成功怒,呵斥林察说“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留观望而回,朝典何在?!”要将林察等人“正法”诸将劝郑成功放过林察,这才作罢,最终郑成功降了林察、王秀奇、苏茂等人的职位,信武营将领陈泽、游兵镇黄元、殿兵镇林文灿三人在广东期间曾经向林察请命“往至广海,以探王师声援”林察不准,三人被迫无奈和舰队一起返回,郑成功知道此事之后,给三人各升一级,每人奖赏白银一百两,以“嘉其忠义”。
到这儿,真相已经很明显了,能动用数万人上百条战船南下,并且给了十个月的粮草,郑成功为了和李定国合兵收复广州可以说是相当尽心了,林察的部队在广东呆了将近七个月,即使是这样,南下将领中的陈泽、黄元、林文灿三个人还是想继续深入广东寻找李定国部,可见郑军上下对于这次战役的重视程度,然而,到五月,距离李定国战败已经过去了五个月的时间,李定国最终没有再次进入广东,郑军舰队只得返回。
所以我们可以说,以新会或者肇庆战役失败来指责国姓爷自私自利,有军阀作风完全就是毫无道理的指责,而且有一个问题,国姓爷手下的兵力最多的时候有六到七万人,假设广东真的被攻克了,尚可喜像孔有德一样在广州自焚,南明的控制区就此连成了一片,“军阀”国姓爷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兵力在山头林立的南明朝廷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还可以背靠广东以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为基础彻底控制全闽,那郑成功可就是名副其实的“潮王”了,这不比屈身于金厦,顶着全福建清军的围攻要舒服得多?这么简单的道理,“军阀”郑成功会想不明白吗?所以,两次收复广东战役的失败的责任是无论如何都怪不到郑成功头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