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阎锡山,同是山西老乡的徐向前和王世英有着不同的看法。王世英认为阎锡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会选择投降,因此想要亲自前往太原劝降。
然而,徐向前却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建议王世英不要轻易前往。最终,事实证明,徐向前的意见是正确的。
徐向前:你要进城,脑袋早搬家了
1948年,临汾解放后,整个晋南地区全部回到了人民手中。对此,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感到十分惶恐。
为了维护在山西的统治地位,阎锡山将手中的全部5个军部、14个师、3个暂编总队及22个保安团、21个保安警备大队共约13万人的兵力,构筑了同蒲铁路忻县(今忻州)至灵石段为骨干的晋中防御体系,并在各城镇要点和交通要道上,修筑了大量的碉堡群,封锁了晋中四周的山口,以此来加强太原的防卫。
此外,阎锡山还组建了“闪击兵团”,进行机动作战,想要趁着麦收季节,大肆抢麦抓丁,以解决军粮和兵员方面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卫晋中地区的麦收,削弱阎锡山集团的有生力量,创造夺取太原的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政委徐向前,统一指挥第1兵团、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太岳军区部队和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各一部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所属晋绥、吕梁军区部队各一部,共47个团6万余人,发起晋中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徐向前指挥人民解放军部队,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连续解放了14座县城,在广袤的晋中平原上,一举歼灭了阎锡山的10万余人。
晋中战役的胜利,大大压缩了阎锡山的生存空间,其部被压缩在山西省会太原城内。而且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一时间,阎锡山的国民党部队体验到了四面楚歌的情境。
这样的胜利,让所有的人都非常兴奋。很快,当地的人民群众便传着:“徐向前的队伍要攻打太原了!”“阎锡山土皇帝快坐不住了!”
此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阎锡山的命运,拿在了徐向前的手里。”
然而,山西是阎锡山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地方,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在乎,又怎么会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举手投降呢?
对此,同是山西老乡的徐向前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阎锡山虽然失去了山西大部分的土地,但对太原绝不会拱手相让,阎锡山还指着在太原坚守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呢!
虽然,“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是蒋介石传给他的,他也不大相信蒋介石这个人,但在对山西的统治上,他愿意相信蒋介石传过来的这句话。
因此,在7月21日,蒋介石冒雨飞抵太原的时候,两人达成了坚守太原的一致意见。
见面的时候,为了坚定阎锡山守卫太原的决心,蒋介石承诺了许多,其中就包括空运援军。
此外,蒋介石还召见了在山西的高级军政要员,把太原说成是“反共模范堡垒”,号召所有国民党将领,向阎锡山学习。为了鼓励他们顽抗到底,蒋介石还给从陕西调过来的国民党第三十师团以上军官,每人发了5000元金圆券。
在蒋介石的一系列动作面前,阎锡山表示要绝对服从命令,并承诺用“火海战术”打败徐向前的“人海战术”。
然而,蒋介石的心里也十分清楚,如果把阎锡山换到山西以外的任意一个地方,这样的承诺,就只是一个承诺,他阎锡山才不会对自己死心塌地呢!
这一点,徐向前也深信不疑。
从当下来看,解放军不仅是要攻夺太原这座“碉堡城”,还要准备进城以后的许多工作。两者相较,后面的才是最重要的。
对此,徐向前还风趣地说:“打太原不是那样难,又不是那样容易,把阎锡山现有的部队拿到野外,不要三个钟头,就可以完全消灭!但阎锡山不是傻瓜。晋中战役时,他本钱还大,还敢出来,现在本钱少了,吃了亏后,也聪明了,所以,他就要死守太原,工事又筑得多,这就不好打。能不能不打?非打太原不行!胡子白了也要打下来。说胡子白了,是表示我们有决心,并不是真的要打到胡子白了,那还得了!”
正是考虑到这些,为了统筹考虑,解决夺取太原后的实际问题,徐向前才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抱病工作,做好万全准备。
此外,徐向前还根据实际情况,向中央军委做了汇报,希望主力部队在临战前能够得到两个月的休整。
在中央军委的批准下,除了负责监视国民党军的部队外,主力随即转入休整,并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组成了中共第一兵团前敌委员会,徐向前任书记,周士第为副书记。
7月23日,徐向前主持召开前委第一次会议。
会上,徐向前提出了夺取太原的作战指导原则,即:“切实完成太原市的包围围困,控制南北机场及若干外围工矿,断绝其外援及粮弹燃料的补给;在军事上逐步攻取必要的外围据点,消灭其有生力量;从政治上瓦解动摇敌人,以造成攻城有利条件;开辟攻城道路,完成攻城准备,然后一举攻取。”
此外,按照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双管齐下的原则,华北局和华北军区派出工作组,来到太原前线,为争取太原的和平解放而努力。
对于和平解放太原的问题,徐向前也曾有所考虑。早在晋中战役结束后,徐向前便和周士第向中央及华北局提出:“阎锡山如能降服,减少我方伤亡,保存太原军工及各种建设,其人力物力统为我用,利益甚大。拟命赵承绶劝降,其内容及条件如何,请速指示,以便遵办。”
对此,中央表示同意,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后来,为了争取和平解放太原,华北军区特意派来了军区副参谋长王世英等人组成的工作组。
对于王世英,徐向前是知道的,他也是一个山西人,老家在洪洞县。王世英很有才华,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当过太原八路军办事处的处长,与阎锡山等人经常打交道,自认为对阎锡山比较熟悉。
然而,此时的阎锡山,早已不是抗战时期的那个阎锡山。对此,徐向前是知道的,但王世英却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研究。
王世英来到太原前线后,想要利用他在太原的熟人和一些旧关系,亲自潜入城内,找阎锡山谈判。
得知王世英的想法后,徐向前等人多次研究,认为阎锡山的手上仍然掌握着数万兵力,想要依靠太原坚固的工事据守,他还幻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呢!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阎锡山会不会与中共谈判,徐向前的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徐向前看来,王世英一旦进入太原城,风险是很大的。
于是,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请阎锡山的一位老师,先去探探底。这位老师已经年仅八旬,是一位清末的老秀才。按照阎锡山尊师重教的过往,他即使不愿意谈判,至少不会对老师下毒手。
不久后,老秀才便带着徐向前致阎锡山的信,进入了太原城。在这封信里,徐向前说太原已是孤城,劝他认清大局,以太原30万人民生命为重,最好还是和平谈判解决。
没成想,阎锡山真就将那位老秀才杀害了。据分析,阎锡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想给蒋介石留下口实,他还想利用蒋介石得到更多的利益呢,所以他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了自己的老师。
阎锡山杀害老秀才的消息传出来后,许多人都对阎锡山杀害老师的行为感到震惊,大家都义愤填膺。
痛定思痛之后,徐向前对王世英说:“你看,你要是进城去,脑袋早已搬家了!反动派不打不倒,我们只有一条:打!”
9月,徐向前奉命来到西柏坡,参加会议。期间,毛主席召见了徐向前,向他谈起了争取和平解放太原的问题。
那天,当着徐向前的面,毛主席说:“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就尽力争取,阎锡山如同意和平解决,你们请他把军队开到汾孝一带,我们的部队开进太原,麻烦就少了。”
听了毛主席的话,徐向前说:“恐怕不大容易,他连老师都给杀了,可见顽固得很。我们的立脚点放在打上,但也不放松争取工作、瓦解工作,尽量减少麻烦吧!”
对于徐向前的意见,毛主席表示完全同意。就这样,在解放太原的问题上,定下了军事为主,政治劝降为辅的方针。
事实证明,徐向前的判断是对的。自1948年10月5日起至1949年4月24日,历时6个月零20天的解放太原的战役,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城市攻坚战。
当然,在战争过程中,政治瓦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后瓦解了国民党部队近三万人,大大减少了解放军战士在战争中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