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诸多小说,其中以四大名著最为名声远播,堪称是小说界的天花板,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四部小说其实都不能算是正面描写,其中的西游记其实就是五个犯下大错的人通过取经来赎罪的故事。
三国演义则是在东汉皇室昏庸无道的状态下一群诸侯抢夺州郡和土地的故事,红楼梦则是呈现出了封建社会时期最张扬跋扈的四大家族走向穷途末路的事情,水浒传则堪称四本小说之中最离谱的存在,它所描述的,乃是一群落草为寇的土匪拉山头的故事。
但因为当时宋朝的没落,这群在梁山之上群雄聚义的山贼土匪们竟然成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英雄好汉,总共一百零八位,正好对应天上星宿,不过由于自身的迂腐性质,这群好汉们也难逃树倒猢狲散的厄运,浪子燕青在归隐之时竟然还挑走了一担珠宝,这是为何?
梁山好汉的内部隐忧
从原著对这些好汉的塑造中看,这一百零八人走上梁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迫不得已,比如武松是为哥哥武大郎报仇之后被贪官污吏所陷害,不得已走向梁山,而林冲和宋江等还有一众人也是处于这样的原因,这一类人主要都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还有一类好汉,他们之所以上梁山并不是因为和官府不对付,而是和一些好汉产生交集,后续也逐渐走上了梁山,比如卢俊义,燕青等人,根据走上梁山的原因的差异,他们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人,而也正好是梁山好汉两代的领导人。
第一类人,是以第一代领导人“晁盖”为主心骨的好汉们,他们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和朝廷站在了完全对立面,比如晁盖此前就是因为抢了朝廷押运的生辰纲直接沦为了通缉犯,朝廷自然会派兵追捕,在这种情况下才落草为寇,岁腐朽的宋朝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晁盖的追随者主要有吴用,公孙胜,刘唐等等,他们对朝廷除了反感没有其他的想法,也是落草落得最为干净的一类人。
第二类人是在晁盖之后以宋江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这一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曾在朝中当官,并且对朝廷抱有一丝幻想,渴望有朝一日重新回朝当官。
比如风雪山神庙的林冲,若不是自己生命受到威胁,他在最后时刻依然幻想着自己教头的身份,还有作为兵马总督的宋江,直至最后都在为自己重回朝廷当官而努力,而这种迂腐的想法,引发了内部的分歧,最终也成了梁山众人分崩离析的催化剂。
分道扬镳的梁山众人
其实其他人存在这种想法影响并不是很大,但身为领袖的宋江如果有这种思维,仅凭好汉们有难同当的秉性,都足以让这支队伍彻底走上迷途,朝廷在得知宋江的想法之后,特地派遣使者前去招安,特地承诺封侯的报酬和官位,宋江果真因此动了心。
此时的他尚且不知道这是朝廷的二虎相争之计,便直接答应了征讨方腊这一封爵赏地的前提,随后便带着自己的兄弟集体远征,这是一个让大宋朝廷头疼很长时间的反叛势力,这一点从梁山众位英雄的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就可以看出。
即使是之前和官府以及其他势力的斗争,也没有对梁山集团造成如此的损伤,但方腊一战之后,半数以上的好汉战死沙场,小霸王周通,浪里白条张顺,急先锋索超等六十五位好汉,都殒命在这次战争之中,这次的险胜虽然除掉了方腊,但梁山一方也难回巅峰。
朝廷的这条毒计堪称一举两得,不但除掉了方腊,还直接废了梁山,两大势力都不再具有威胁,剩余的好汉也是病的病,残的残,此时的宋江依然做着重回官场的美梦,但有一部分人已经看穿了阴谋纷纷选择离开。
比如武松在征讨方腊归来后选择了出家为僧,最后也算是寿终正寝,此外,浪子燕青也选择了离开。
燕青的个人形象与抉择
燕青之所以毅然决然的离开,是因为自身本就是在约束中上得了梁山,不可能再回到禁锢的牢笼中去,他是奴仆出身,本来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所以在最后的座次之中,只排在三十六天罡的最后一位,虽然分布如此,但他的能力不亚于前置位的那些人。
燕青之所以被称为浪子,是因为他文武双全,不但人长得帅,还精通诗词歌赋,多方语言,堪称八面玲珑的多面手,而又从奴仆这样的社会最底层做起,这样的人注定是“老油条”一个,可以说燕青的存在对梁山是有极大好处的。
燕青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忠诚,或许是早年的奴仆生涯所养成的习惯,燕青既忠心于宋江,也忠心于自己的义父卢俊义,宋江乃是后来梁山好汉的“老大”所以燕青对他十分维护,甚至为了宋江的名声,燕青动手干掉了强出自己许多的人。
即使在后来面对招安的时候,燕青作为梁山好汉之中的社交小能手也是非常巧妙地在朝廷和梁山之间运作,促进了招安的进行,并且在后续打仗的时候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燕青的忠心绝不是像李逵那般不顾一切唯命是从的愚忠,而是在效忠二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主见,比如在看清自己的义父卢俊义即将上当受骗之后,燕青首先进行了劝阻,但是卢俊义并未听从。
燕青便意识到单纯劝说是起不到作用的,所以便果断采取了贴身保护的手段,甚至还为了卢俊义多次流泪,这就更体现了燕青的重情义,此外,燕青的独立人格还体现在战胜方腊之后的自我抉择上面。
从燕青和卢俊义的关系来看,两人是结义父子,情感基础丰厚,正常来说,卢俊义的抉择燕青应当全力拥护和追随,但在最后卢俊义决定回朝廷去当官的时候,燕青却拒绝了。
当时正是剩余的梁山众人“得胜而归”,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燕青主动找到义父卢俊义,丝毫不拖泥带水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自幼便受你的恩德,服侍你很长时间,如今大事已成,不如一起找个僻静的去处,隐居山水之间如何?”。
这里便可得知燕青此时已然看到了剩余梁山众人的结局,并提出了安身之法,但卢俊义不但没有听他的,反而直接是一顿抱怨,指责燕青说,我们归顺之后打了那么久仗,死去了那么多兄弟,今天好不容易赢了,怎么能就此放弃。
听到这话的燕青对卢俊义进行了最后的劝说,甚至直接挑明了话语,直言只有隐姓埋名才是最好的结局,要不然就是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谁知卢俊义听了这话之后直接发怒了,说燕青今日弃他而去,乃是辜负自己。
此时的燕青也知道卢俊义没有归隐之心,便给他和宋江各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以作最后的劝解,当夜就离开了,走的时候还挑走了一担珠宝,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之所在
其实燕青这么做并不奇怪,从眼前的情况来看,征讨方腊是朝廷给出的条件,而获得胜利之后,利诱也罢,稳定众人的权宜之计也罢,这些珠宝是赏赐给梁山好汉的,燕青作为其中的重要功臣,获得这些赏赐理所应当。
再者是从长远方向考虑,从一针见血指出朝廷的阴谋我们就可以知道,燕青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虽然劝解不了他人,但也需要为自己今后的生活考虑,归隐山林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表面看是归隐,其实无异于白手起家。
并且是在朝廷的针对之下白手起家,而这对于奴仆出身的燕青来说,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难解决眼前的问题,白手起家最重要的是什么,钱财,说法虽然俗套,但却是不争的事实,要想隐居的长久,必须要有更多的钱财。所以燕青在走的时候才会挑走一担珠宝。
最后一点原因是消除自己的心理负担,因为在燕青走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剩余梁山众人的结局,而他自己却没办法改变现状,这对于忠心于宋江,卢俊义的他来说是一种煎熬,自己明明看到了结局,也做了几番劝导却始终无法改变现状。
或许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罪感和愧疚感,燕青选择带走一部分珠宝,其实这些珠宝相比于朝廷的赏赐来说压根不值一提,但对于燕青来说也足以让他心安。
所以燕青毅然决然的带走一担珠宝,并不是他贪财,身为奴仆的他首先要考虑到之后的隐居生活,毕竟没有钱财连饭都是吃不起的,其次也是为自己苦劝无果的义父和哥哥们讨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