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腐败,仅仅6万八旗军便灭亡了明朝,横扫百万明军"在各种介绍明末战争的文章之中,在贴吧和视频的弹幕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论调。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可悲的现象,这些言论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了浓浓的自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宣泄,他们只要将这句话讲出来就行,这句话究竟是不是正确,他们是不会管的,只要能将自己的不满和负面情绪"分享"给他人,但是这种现象,毫无疑问是十分的危险和可悲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因为他们在这个年纪,他们的三观看待事情的方式正在逐步成型。
关于明清战争,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八旗铁骑来无影去无踪,腐败的明军不堪一击"当然明末的明军确实十分腐败,但清军也并非人们印象之中那么彪悍。如果仅看清朝的记载,你就会发现清军宛如神兵下凡,往往以极小的代价取得胜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以1642年清军在山东一带的作战为例,清军击杀明鲁王及各地官吏数千人,击败明军39处,掠夺黄金百姓无算。但实际上,这次在入关之初,在蓟州与明总兵白广恩小小的接触了一下,就阵亡了三等轻车都尉斋萨穆等五名满洲将领。在1642年的松锦大战,虽然几乎全歼了明朝的塞外主力,但满清的伤亡更是有上万人,二三品的满洲将领死亡竟高达数十人,以至于清廷不得不休整两年,再发动对山海关的进攻。在入关之后,对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政权的作战之中,清军更是损失惨重,攻打李自成时章京哈尔汉,骑都尉嘉龙阿等数人阵亡,攻打张献忠时正白旗参领格布库,西特库,还有多名佐领一起阵亡。南明政权的李定国对清军的打击更大,接连击杀尼堪,孔有德,满洲精兵伤亡惨重。郑成功在厦门海战时,击杀的满洲将校更是多达60余人,即使在最后的茅麓山战役之时,李自成之侄李来亨据险而守,击杀满洲大臣穆里玛第三子,满洲八旗兵伤亡惨重,历史到了乾隆年间,"又上茅麓山矣"在八旗子弟中仍然被用来描述困难的事情,可见当时满洲兵伤亡之惨。
满洲将校伤亡如此惨重,下层士兵则更不用说了。满文老档中对萨尔浒大战,竟然写明军伤亡40万,而后金军死亡不过200。但事实上仅仅在萨尔浒大战的前哨战中明军斩获的首级数就高达400多,而且首级的数量常常远低于对方的实际伤亡,前哨战中,清军伤亡就如此之高,更不用说后面更加激烈的大战了,明将乔一琦甚至杀死了努尔哈赤的女婿。
实际上在松锦大战之时,汉奸部队便成为清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初的李永芳,再到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再到南明弘光政权的刘良佐刘泽清,到最后的孙可望,这些人为清朝贡献了数十万的生力军,这些军人不能保家卫国,反倒成为清庭屠杀镇压人民的工具。究其原因,明朝后期,除了一些军阀的部队,普通卫所士兵的待遇极差,吃不饱穿不暖 还要忍受来自上官的欺压,怎能指望这样的士兵打胜仗?而上层将领大多无保国之心,只顾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和地位,清朝军队一至,便剃发迎降,以为定策之功(刘良佐,刘泽清,李永芳)。
无论如何明朝还是灭亡了,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从其中汲取教训,如果谈论历史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某种情绪,那倒不如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