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期间黄埔学生出身的将领们,就已经开始挑大梁,绝大部分中央军嫡系的师长和军长都出自他们。比如国军中3个最精锐的德械师师长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的宋希廉、王敬久和孙元良,精锐第5军和74军的话事人,也是黄埔名将杜聿明和王耀武。
而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这些毕业生已经是国军的中流砥柱,野战战略集团(兵团)级主官也都是他们担任,国军1948年一共21个兵团就有18个是黄埔学生出身。不过就是这么多名将,但除了胡宗南之外,即便是大权在握的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也就挂了一个陆军中将军衔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胡宗南可以一骑绝尘,在上万名黄埔毕业生里面,第一个迈入陆军上将门槛的呢?
首先,胡宗南够资格
不得不说胡宗南作为“黄埔三杰”之一,人家在前期不仅能力不弱,而且资历还不浅。
1926年在北伐还没正式开始之前,胡宗南已经升任北伐军团长(国军第1军第1师团团长),而当时北伐军团长有多牛,可以看看同时期的叶挺就知道。那个时候杜聿明也就是个上尉连长(张治中学生兵团),黄维和关麟征这些人还都是营长,至于胡琏、李弥、廖耀湘这些人还都是新兵蛋子。所以胡宗南从一开始就在起跑线上领先。
而到了1931年的时候胡宗南已经是少将旅长,紧接着升任第1师师长,到了1935年4月9日胡宗南在同批次军官中,第一个被升任中将(铨述中将)。在同期黄埔生中,也就李延年、李默庵跟他是同一批,而跟胡宗南同一批的还有他们的教官张治中。胡宗南也只比汤恩伯晚1天晋升中将,至于之后的黄维、关麟征、孙元良、桂永清、黄杰等人也仅仅不过是少将军衔,杜聿明甚至还只是捞了个上校军衔。
因此早在1935年国军第一次正式授衔,胡宗南就已经是中将,领先身后黄埔一期同学们一个身为,更不要说黄埔二期以后的学弟们了。
按照国军晋升的顺序来说,胡宗南也是要比自己的黄埔同学们更接近上将军衔宝座的人。所以一旦陆军上将空出来名额,胡宗南立马就可以补上,毕竟在抗战中和自己同学同为中将,但胡宗南在中将位置上呆的时间最长(10年),理应要递补进上将。
其次,胡宗南职位高
当然胡宗南之所以可以担任上将,主要也是和职务有关,当年胡宗南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时候是1945年,当时对它这个军衔的称呼并非是正经的“陆军二级上将”(1955年胡宗南去宝岛之后才授予的)。实际上是“由于对上将衔军人有名额限制,估设置此方案,授予履历符合但无上将名额出缺时,先行赋予中将衔人员上将职权,但不绶星,薪奉按中将最高给予。”因此胡宗南这个上将称要称呼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而要想当上“陆军中将加上将”在职务上的要求是很高的。
这些人要么都是做到集团军司令以上,比如刘文辉(第5军团司令)、杨森(第6军团司令)、张治中(近乎警备司令)、余汉谋(第4路军)、孙连仲(26路军)和卢汉(第1集团军司令)等。当然并非所有的集团军司令都可以担任,比如的关麟征和宋希濂两位最早担任集团军司令官的黄埔将领因为资历不够,并未能获得授衔。
要么就是战区长官级别的,比如九战区的薛岳(9战区)、孙震(5战区)和王陵基(9战区)等战区副司令长官。
而到了抗日战争后期,胡宗南作为黄埔系学生中第一个战区司令(1945年),而且再加上已经担任10年中将,胡宗南已经完全有资格入选“中将加上将”。1945年9月老蒋以便于接受日军投降为契机,将其提升为黄埔学生里面的第一个陆军上将(比汤恩伯还早)。除了担任第一战区司令官之外,长期主政陕西,拥兵30万以上的胡宗南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因此权力再加上官职,胡宗南入选上将实至名归。
再看看周边的同学们,39年当上中将的黄维也一直是个军长,36年已经是中将的宋希濂、关麟征等人虽然资历不浅但职位没有胡宗南的高,自然是胡宗南先升任上将。到了1945年熬了数年的王耀武、杜聿明和郑洞国等人才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之前很多时候虽然这些人已经担任军长和集团军副司令官,但在军衔上依然是少将。从而也有了为何解放战争杜聿明到处救火,又是担任徐州副剿总,却为何一直不能当上将。试想一下当上中将才几年的就要当上将怎么可能的事?
最后,胡宗南会来事
当然胡宗南之所以能第一个当上将以及担任要职,主要还是深谙国军内部生存潜规则。虽然都说的顾祝同是忠将,但忠诚度面板上胡宗南还要更胜一筹,胡在老蒋三项用人标准——老乡,听话和忠诚上都达标。而且在校期间会来事的胡宗南旗帜鲜明地反对我军和我党,在黄埔军校内还自诩为“太子”。到了1932年胡宗南还在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通过搞小团体给老蒋拉拢人心,因此胡宗南在抗战前得以担任有着御林军之称的第1军军长。
而在当“西北王”这段时间,看到日军不可能渡黄河的胡宗南也开始在陕西搞摩擦,多次挑衅我军,封锁陕甘宁的边区。到了抗战快结束的时候,胡宗南甚至还制定了进攻延安的计划,而他做的一切,自然让老蒋很受用,故而重用他是板上钉钉的事。
和胡宗南形成反比的是徐庭瑶,其担任中将的时间还要早于胡宗南,而且还是国军机械化部队的创始人,带出了杜聿明、廖耀湘、关麟征等人。但因为作战表现一般,而且长期在后方担任辅助和训练的官职,再加上点和老蒋经常不对付,自然没有胡宗南吃香。
雨田君说
很多人经常拿“三头西北狼,抵不上一个宝岛虎”来说事,否定胡宗南的军事能力,但架不住人家胡宗南会来事,无论是资历还是官职在同期黄埔军官中都是遥遥领先升任陆军上将,甚至在其去世后。老蒋还追授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不过从胡宗南一路的晋升之路,也能看到国军内部一方面在军衔制度上缺乏变通,另一方面也从“平平无奇”的胡宗南身上靠着所谓的忠心和会来事,而在仕途上扶摇直上,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也直接导致国军将领们上行下效,从而导致高级将领们只会钻研关系,忽略带兵作战,从而在战斗中屡战屡败……#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