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只是一部历史类小说,但不可否认的是,书中有许多人物及其事迹等都是真的,一些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也都是真的。因此,后人对这本书有“七实三虚”之评价。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造成了许多争议,有人信《三国志》而排斥演义,有人信演义而排斥《三国志》。以关羽的兵器为例,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只说他曾“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而罗贯中在演义中却说得清楚,关羽兵器就是“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
演义固然不能全信,但正史也不是尽善尽美。在今天的湖北荆州,荆门博物馆收藏有一把青龙偃月刀,分量足足有81斤。(青龙刀重量有三种说法,分别是81斤、82斤和83斤,现在文物中,关王刀皆是如此)巧合的是,这把青龙偃月刀,还就是在关帝庙中石缝内插着的。莫非,这真是关羽兵器?
恐怕并不是,看看这把偃月刀的来历就知道了。
相传,荆门市有一地方名凤凰铺,因为地势险要,所以称为关羽屯兵之地。关羽常在此耍刀,刷完刀之后他就把刀插在一块石头缝中。因此,后来这块石头改名掇(音多)刀石,今荆门市还有掇刀区。
王庭祯《重修掇刀石武庙记》载:自汉以上原名凤凰铺,东汉末三国初,刘备借刘表之荆州后,关公往来于荆襄,曾掇刀于石,后人始更凤凰之名而改掇刀石。
但这终究只是传说,不足为据。
关羽死后,由于其忠义受世人崇拜,从唐代开始,后人开始在关羽掇刀之处修建“关夫子祠”。宋扩建,并更名为“义勇武安王庙”,这是因为历代不断对关羽追封的结果,明代时才改成“关帝庙”。
有了关帝庙,人们又塑造了关羽的形象,并铸造一把重达81斤的青龙偃月刀,竖在石缝中,以象征关羽当年掇刀。
荆门市博物馆收藏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就是当时所铸造的,保存下来的碑刻碑记上还有明代阴子淑、张四维,清代舒成龙、杨永清等人。可以说是给出了答案,如果有讲解,可以说得很清楚,偃月刀是明代所铸,并非出自汉末。
另外,就目前的文献资料而言,当时确实没有偃月刀,偃月刀在宋代才出现。
当然,你可能会疑问:也许汉末确实有偃月刀,只是关羽个人所用,今人没发现呢?这不可能,今天资料繁多,搜索便捷,如有记载,不可能找不到。再说,如果今天都搜索不到,罗贯中那时候就更不可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