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的。当时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才答应了刘备。后人将这个典故说成了三顾茅庐的成语。诸葛亮的一生中,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刘备的江山恐怕不会得到。
诸葛亮的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大业,其次就是在蜀后主时期,北伐中原。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是北伐也是迫不得已的。总体来看,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无论哪一方面都是最差劲的。
刘备死前,进行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托孤——“白帝城托孤”,刘备辛辛苦苦的建立了蜀汉,虽然没有让刘备统一天下,可是没有诸葛亮,蜀汉的大业也不可能成功的建立。托孤之后,诸葛亮一直没有忘记刘备想要统一天下的遗愿。
当时的蜀地并不太平,先有雍闿之乱,越嶲夷王高定紧随其后,同时叛乱。蜀汉内部的大乱让诸葛亮先稳定局势,其次才是出兵北伐。终于在公元228年春时,诸葛亮出兵北伐,攻打曹魏。可是当时的蜀汉国力衰弱,为何诸葛亮要执意北伐呢?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四个字,“以战立国”。要知道当时的刘备在刘璋手中把益州抢了过来,与曹操对峙夺下了汉中,进而自立汉中王。后来曹丕称帝,刘备也称帝,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的皇帝来路不正。
益州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不是诸葛亮一人能够完成的。史书《三国志》中记载,陈寿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有一个问题是诸葛亮的不足,就是诸葛亮管理内政是一把好手,但是军事才能他就一般般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写就是说诸葛亮“穷兵黩武”式地进行北伐,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懂的军事信息太少。举个例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准备得很充分,可他避走陈仓,反而北上街亭。通过这个例子就知道,诸葛亮懂得的军事信息很少。
陈仓距离长安比较近,而街亭较远。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夺取中原。可是曹魏根本不是好惹的,最终的结果让诸葛亮功亏一篑。后面的几次北伐中,诸葛亮都只是在曹魏的边界,没有靠近长安。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为了以攻代守,为蜀汉争取一丝希望。可惜的是,最终的诸葛亮没有成功。诸葛亮一再坚持北伐,不是穷兵黩武,而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