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乾隆皇帝病重,和珅伏在病榻前长跪不起,乾隆秒懂和珅的心思,便给了他一道保命诏书,同时叮嘱道:“非紧要关头不可拆。”
和珅千恩万谢,就此一颗悬着的心算放下了。不久,乾隆驾崩,当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嘉庆火速清扫路障,首刀就伸向了和珅。
紧要关头,和珅慌忙呈上保命诏书。哪料,嘉庆看过后竟然面色一喜:“就用诏书上的法子杀掉你。”
诏书本来是乾隆用来保住和珅性命的,为什么成了害死他的罪魁祸首呢?在诏书上究竟写了什么,被嘉庆解读成杀掉和珅呢?
和珅出身官宦人家,自小就被父母送到咸安宫学习,咸安宫里都是非富即贵子弟,所以和珅在这里起初表现得很平常。
10岁时,和珅的父母先后去世,家道中落导致和珅在咸安宫里备受鄙夷和欺辱。自身境遇的变化,让和珅明白一个道理:
要想摆脱困境,就得出人头地,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
自此和珅勤奋学习,门门功课都拿头筹,但他的努力还不止这些,他还挤出时间临摹皇帝的字迹,为以后入仕做准备。
很快和珅就脱颖而出,人人都知道咸安宫有一个大才子和珅。而这名气,也让当朝尚书英廉注意到了他。
英廉觉得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就有这样的心机和城府,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于是英廉果断将孙女嫁给和珅,还把他介绍给皇上做了三等侍卫。
皇上身边能人多多,和珅在其中又泯然众人了。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和珅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一日乾隆看朱熹注解的《孟子》,由于字体小,乾隆看得费劲,就让人把油灯拨亮些。和珅一听觉得这是个机会,立马就滔滔不绝将《孟子》原文及朱熹的注解都背了出来。
乾隆很惊诧,他不相信一个小小的侍卫居然有如此才学,于是又出题考了一下和珅,和珅都对答如流。
这才华折服了乾隆,于是乾隆立马下旨封和珅做官,由此和珅正式走上仕途。
和珅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很擅长揣摩圣意,所处理的事务件件符合乾隆的心思,和珅顺理成章就成了乾隆离不开的人。和珅的官职也是越做越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和珅也是利用皇上的袒护大肆贪腐,他采取各种手段得来的钱财竟然达到清朝廷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不过他的钱财,不光用于自己奢靡,也给乾隆出游提供经济支持,因而即使乾隆知道他贪腐,但也默许。
可以说,和珅在乾隆一朝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过在这过程中,他也得罪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嘉庆。
那么和珅为什么会得罪嘉靖,他难道不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吗?
其实和珅比谁都知道提前投资的道理。他为此做出过很大的努力。
和珅在1795年,就探听出,未来皇位继承人是嘉庆,和珅得知消息后,马上翻出家里上等贡品玉如意,送给嘉靖示好。奈何嘉庆表面开心收下,内心却依然对他厌恶。
为什么嘉庆会对和珅成见这么大呢?
原来乾隆一生贪恋权力,86岁时,将皇位禅让给嘉庆,但依然放不下权力,于是就想出了太上皇训政的主意。他在朝中处理国家大事,嘉庆在旁边看着。
可乾隆此时已经高龄,耳聋眼花,满朝上下只有和珅能领悟他的意思,于是就由和珅当“嘴替”传达乾隆的旨意。
而在这过程中,和珅忘乎所以,丝毫不顾嘉庆的脸面,而这一举动深深刺伤了嘉庆,由此他便记恨上了和珅。
嘉庆可以容忍和珅贪污受贿,但决不能容忍天下人只知道有和珅,而不知有他嘉庆的局面,他在等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将和珅斩杀,树立自己为君王的威信。
1799年,乾隆驾崩,嘉庆终于等来了机会。
乾隆丧礼一过,嘉庆立马指示大臣们揭发和珅的罪状,总共罗列出二十条罪状,条条都切中和珅的要害。
和珅被抄家,抄出白银8亿两,全部充入国库,随后将和珅投入大狱,择日问斩。
危急关头和珅急忙将乾隆亲赏的保命诏书拿出来,嘉庆看过后,冷笑一声:“就按父皇的法子来杀你。”
原来圣旨上写的是“留全尸”。和珅当即吓晕,待他缓过神来,只得用三尺白绫悬梁而亡。
为什么乾隆在临终前没有下发保全和珅性命的圣旨呢?其实乾隆早已料道,和珅保不住了,他贪污的钱财太多,和珅不倒,国库空虚就补不上。
其次,和珅的权势太大,他若活着,嘉庆的皇帝威严就是树立不起来,一个没有威严的皇帝如何能治理好国家。
所以,和珅必死,这早已在乾隆的算计中。但和珅毕竟侍候过乾隆,乾隆念着他的好,就想让他死得体面些,所以就留下了“留全尸”的诏书。
可惜,和珅到死才明白,他的结局早就在人生得意时埋下了,如果,和珅少一些贪心,多一些内敛,人生或许是另一种结局。可惜,世上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