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比文天祥更忠比岳飞还冤,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他的下场却凄惨无比
创始人
2025-07-05 05:32:05
0

洪武31年6月24日,即公元1398年6月24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忧劳而逝,驾鹤西去于应天皇宫。在明太祖离世的这一年,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的出现,似乎是在冥冥之中应承天命。

而从后来的历史中他所做出的贡献来看,正是因为这个恰好出生的男童降世,才为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强行续命了200年。

于谦,这个仅凭一人之力就强行为大明续命二百年的男人,究竟是如何在土木堡之变后,让本应就此覆灭倒塌的大明朝起死回生的?

在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获后,他又是如何以最快的手段另立新帝,带领明朝公卿大夫打响北京保卫战的?作为比文天祥更忠心,比岳飞还冤枉的民族英雄于谦,在强行为大明续命二百年后,他的下场最终为何却无比凄惨?

公元1398年,在浙江杭州尚有春色之息的钱塘县,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惊飞了柳梢上的鸟儿,一个小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就是于谦。

于谦自幼就展现出不同的一面,不仅天资聪慧、更是志向不凡。在别的孩子咿呀学语时,于谦已经捧着书籍读的津津有味,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父亲于彦昭的教导。

与于谦祖父不同的是,于谦虽然出生于官宦世家,却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反而继承他父亲于彦昭的性子。

于彦昭本是钱塘县的一个小官,因为忍受不了他们官官相护,互相趋炎附势的作态,索性辞去官职,带着于谦归隐山林。

受到父亲的影响,于谦不仅通读四书五经,并且对文天祥十分的崇拜,还把文天祥的雕像摆在自己读书的案几旁边,以便时刻激励自己。

在十二岁那年,在外玩耍的于谦路过一座石灰窑前,看见一块块青黑色的石头经过大火的锤造,化成一点点白色的石灰,深有感触的他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石灰吟》,将自己一腔的热血与为国尽忠的情怀尽数的写进诗中。

永乐十九年,心怀天下的于谦顺利考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开始崭露头角。

宣德元年,二十八岁的于谦被提拔为御史,同年,汉王朱高煦自封为王,聚集兵马试图起兵造反谋权篡位。宣德帝朱瞻基听闻此事,当即御驾亲征平定叛乱,逼得朱高煦不得不出城投降。

作为随行御史的于谦得到朱瞻基的指令,站在城外一一罗列数落朱高煦的罪行,声音铿锵有力,竟然吓得朱高煦不敢出言反驳,只能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不停的道罪该万死。

经过这件事情后,于谦更是得到朱瞻基的赏识,深得朱瞻基的信任。在连续担任五年的御史后,在朝中逐渐站稳脚跟的于谦被朱瞻基派往江西,任命为巡抚。

那时的于谦仅仅只有三十二岁,仕途一片光明,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位居正三品官职,同时还掌控着两省之地。

在此期间,于谦并没有辜负朱瞻基的信任,在巡抚的位置上,于谦一呆就是足足十九年,他任劳任怨,努力发展农民业,帮助百姓围剿祸害的盗贼,甚至平反了数百件冤假错案。

正是因为于谦杰出的能力,为国为家的信念,为官清廉的贞操,使得他在百姓中的呼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爱戴他的百姓更是亲切的称呼他为“于青天”,由此可见于谦所做出的贡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像于谦一样“舍己为公”、“刚正不阿”。朱瞻基之所以大力支持于谦的工作,是因为明朝内部的统治已经腐朽到了一定程度,于谦的出现为枯涸许久的明朝洒上为数不多的甘露。

朱瞻基曾问道:“这朝堂上谁的贪污最为严重?”

“左都御史刘观。”阁臣杨士奇答道。

这个回答大大的出乎了朱瞻基的意料,在明朝,左都御史的工作主要监督、考核百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本该公平公正司法严明的职位,却不顾国家法规反而带头贪污,那么下面的官吏在失去榜样后,其不正之风只会越来越严重。

可惜明君早逝,失去朱瞻基的支持,大明王朝逐步落入落入风雨飘渺的境地。

宣德十年,朱瞻基写下遗诏命朱祁镇嗣位,当天朱瞻基驾崩,年仅37岁。

朱祁镇继位登基,手下的宦官王振一跃成为手握审批大权的实权“皇帝”。原来,在朱瞻基在位期间,为了减少自己批阅奏折的时间,就勒令身边的太监们识文断字,等到奏折呈上来时,就由那些侍奉在一旁的太监念给他听,他只需要“准”或者“不准”,一来二去减少了大量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

等到朱祁镇上位后,他沿用了朱瞻基的做法,但是他却没有朱瞻基一样的魄力与心性,虽然还是由身边的太监念读奏折,朱祁镇却开始逐渐依赖王振,甚至开始听从王振的话,每天在例行完公事后,剩下的抉择竟然全部交给一个太监处理。

得到实权后的王振成为无数人巴结的对象,他的眼界和胃口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要是有别的地方的官员进入京城,都少不得对王振的“孝敬”。

但是一世清廉的于谦并没有和他们一样同流合污,每次进京时都是两手空空,面对王振同党的威胁,他甩了甩自己空空的衣袖,笑言道:“我只有这两袖清风。”

这一举动引得王振十分不满,但是他又抓不住于谦的手柄,只能一次次望着于谦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终于在一次还朝时,王振暗暗的向朱祁镇蛊惑,在于谦头上扣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朱祁镇并不认识于谦,听信王振谗言的朱祁镇甚至连审问都没有,大手一批就把于谦打入牢内。然后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举不仅是治罪了于谦,还引发了山西等地受过于谦恩惠的百姓的不满。

在当地官员的组织下,百姓们推荐出代表带着“万言书”来祈求皇帝网开一面,就连当地的藩王也上奏请皇帝收回命令。

说到底还是莫须有的罪名,在众人的强烈抵制下,朱祁镇不得不放出于谦以此来安抚暴动的百姓,出狱的于谦又重新担任巡抚,造福一方人民。

一直到正统十三年,这时的王振不敢再对于谦使绊子,于谦这才被诏回京城,朱祁镇将其受封为兵部左侍郎。然而谁能想到,正是这个决定,不仅拯救了自己,更是将大明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重新扶持回来。

公元1449年,一场超脱所有人意料的战争,彻底改写了明朝的结局,明朝畜养了几代的底蕴和兵力,在这一战中不仅全军覆没,更是动摇到国家的根基,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在1402年,永乐大帝朱棣在登上皇位后,边境少数民族对明朝的危害就逐步的体现出来了,明朝五次远征漠北的军事行动,虽然巩固了自身的地位,收拢了兵权的掌控,但是对明朝国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前,游牧民族瓦刺部落,就曾多次骚扰明朝边境,而当时的明朝所面临的外敌,不仅有瓦刺部落组成的敌对势力,而且在云南和缅甸等边境地区也常常发生内乱,叛乱,明朝的兵力在镇压完一个地方后,往往又要马不停蹄的赶去另一边,甚至有时候还要派遣驻守在京城里的部队。

而明朝就是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瓦刺部落才能迅速的壮大起来。

公元1449年,土木堡战争正式爆发,同年七月,晋北地区、辽东、大同等前后遭到瓦刺部落的攻击,明朝边境硝烟四起战火纷飞,各地的文书也纷纷上交到京城由朱祁镇过目。

面对气势汹汹来者不善的游牧军队,朱祁镇却丝毫没有担忧之心,反而想要效仿朱棣皇帝的作为,远征漠北拿下来犯的异族。

听见坐镇京城的皇帝要御驾亲征,朝堂上下的群臣纷纷上奏求皇帝三思而行,但是被热血冲昏头脑的朱祁镇,加上王振的鼓动,年轻的朱祁镇连异族的实力都没有估算,调取到十二万的兵马后,急急忙忙的赶到前线。

同年,由朱祁镇带领的士兵在抵达边境时,境外就已经传来战败的战报,三万驻扎在城外守卫城池的精锐士兵被突袭的瓦刺民族击破。

但是这并不能打消掉皇帝的信心,在得知消息后,他率领兵马向西而行,他的一意孤行也使得跟随他的将士全军覆没。在漫长的途中,遍地都是战败后明军的尸体,刺鼻的味道冲淡了些朱祁镇的热血。

然而就在他下令准备折返回京城时,庞大的明军数量早就受到了敌人的注意,在察觉朱祁镇的意图后,也先部队率先对明军发动了进攻。

慌乱的朱祁镇连忙指挥着吴克忠率领士兵前去抵御,毫无作战经验的朱祁镇尽管手下有着精锐的士兵,面对诡计多端的也先部队,汉人溃不成军。

这一次的失利加剧了朱祁镇的恐慌,但是这并不能打消朱祁镇对战场的向往,接连不断的指挥失误导致明军作战频频战败,士气一片低迷。

八月三十一日,朱祁镇和残余的明军在土木堡附近遭到埋伏,面对突然杀出的异族,士气低落情绪消极的明军毫无抵抗之力,被打的溃不成军。

朱祁镇的心腹见着形势不对,带着朱祁镇就想突围,但是很快就被随之追来的铁骑冲散队形,留下孤零零的朱祁镇一人。这位从未上过战场的皇帝在失去引导者后,竟然一人呆坐在原地,等到铁骑回来时轻而易举的就将他俘获。

皇帝被抓,京城内无人坐镇,一边是主张南迁的投降派,一边是死守京城的进攻派,京城乱成一团,诺大的明朝文武百官却没有一个带领者站出来平息内乱。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只是冷眼看着眼前文武百官,既冷静又决绝的吐出了四个字:“南迁者,斩!”于谦仅用短短几字就表明了自己的意见,他的这一喝更是惊醒了不少犹豫不决的大臣。

听闻此话,代理皇帝朱祁钰也再无犹豫,将主动权交由于谦,并让朝堂上下听从于谦的差遣。

在于谦的调遣以及大臣的配合下,九月初时,所有的兵力和粮草全部到位,就等待于谦的一声令下。

作为瓦刺俘虏的朱祁镇,被瓦刺摆出来当成筹码与于谦对峙。可惜的是他们低估了于谦的决心,面对异族的威胁,于谦当即做出决定:“再立一个皇帝!”

本是代理皇帝的朱祁钰顺势坐上了皇位,改年号为景泰。从此刻起,大明以朱祁钰为尊。至此,京城再也毫无畏惧,静待异族来袭,一决胜负。

正统十四年,异族率领大军而来。

于谦让一众士兵全部前往九门外,自己披上盔甲亲自镇守德胜门,与于谦交战的是也先的弟弟孛罗。从一开始,于谦就没打算和骁勇善战的瓦刺直面,在稍微的露出一点劣势后,来不及思索的孛罗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殊不知这正是他的诱敌之计。

等进入到宫门后,埋伏已久的明军提枪冲出,瞬间枪声大作,首当其冲的孛罗在混乱中被长枪击中而死,他所带领的骑兵更是尽数覆灭。

孛罗的死让士气高涨的瓦刺民族如当头浇下一盆冷水,乱了阵型的也先还没有看清局势,就下令让瓦刺大军全部分散进攻京城九门。

失去一位首领的瓦刺大军没了先前的气势,被分散兵力后又被于谦逐一击破。兵败如山倒,来势汹汹的瓦刺大军去时狼狈不堪,只留下满地的尸体。

战败后的也先彻底认清自己的实力,不仅愿意求和,更愿意把朱祁镇送回明军手中。等到使者把朱祁镇接回宫中后,已经坐上皇位的朱祁钰便将他打发到了南宫,只字不提皇位的事情。

景泰八年,异变突起,趁着朱祁钰病重,拥护朱祁镇复位的石亨等人串通一气竟然重新夺下皇位,朱祁镇重新坐上了他日夜思念渴望的宝座。

而朱祁镇的上位,也就意味着大明朝堂,会迎来一次彻底的清洗,原先拥护朱祁钰的人纷纷被朱祁镇报复杀害,而朱祁钰也最终病逝于宫中。在这一次的清洗中,于谦却仿佛置身与风暴之外,但拥护朱祁镇复位的人并不放心于谦呆在他们身边。为了名正言顺的处死于谦,他们更是不惜扣上“拨乱反正”的名号。

同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斩于崇文门外。

在大明最危难之际,强行为大明续命的于谦,就这样被奸佞之人陷害致死,但尽管于谦死了,却依旧有人不想放过他,他的家底被锦衣卫翻了个遍,却连一点值钱的财物也没有,只有孤零零两件皇帝赏赐的东西。

等到八年后,于谦的案子才被平反,被授予谥号“忠肃”。

可怜于谦为大明辛苦一辈子,在数十年的为官中,坚守自己的底线践行自己的志向,尽管身居高位,却从未想过玩弄百姓,反而一直立志造福人民。

于谦用自己的生命让苟延残喘的大明又重新续上两百年,于谦之后,再无这样的忠臣。

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莫须有被冤枉致死,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就义,从于谦在风谲云诡的朝堂之中,以雷霆手段快速拥立新君,到为大明强行续命二百年,再到最后被奸佞污陷致死的凄惨结局。

在中国历史上,好似忠臣与民族英雄的下场从来都是悲凉的,他们从来不能如平常百姓人家一样过上无忧无虑的舒心日子,反而是与那些污浊不堪的人做斗争,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如此、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如此、再到粉骨碎身浑不怕的于谦亦是如此。

那这些民族英雄们,为何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呢?

岳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靖康之耻对于自己的国家、对于自己的民族而言代表着怎样的屈辱,所以他要不遗余力的收复山河,与秦桧为首的奸佞斗争。

文天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外族之人来犯,作为南宋子民他要抛头颅洒热血的抵御来犯之敌,作为南宋官员他要忠君爱国,他要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曾经太祖朱元璋的理想是何,他知道自己性格刚直也预料过自己就算挽救了大明朝,他的死期也会将至。但哪怕如此,他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因为他知道“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正如当年明月十几年前,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的那样:“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人去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那首诗一样,坦荡且豁达,堪与日月同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东... 1965年,南京象山出土了一处六朝时期的古墓。经过专家根据古墓里的墓志铭等随葬品分析,专家确定了墓主...
原创 李... 杨广和李渊本来无冤无仇,甚至关系还比较和睦,之所以彻底闹翻是因为时代背景的推动。 杨广的母亲独孤伽罗...
原创 同...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不高,她们要获得权力,必须依附于夫家,有了母亲的身份后她们也能掌握很大的话语权,这点...
原创 战... 唐朝诗人卢纶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塞下曲》,诗中这样写道: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
原创 唐... 唐朝灭亡时,皇宫里仅存活三十多人,其余都被杀害,皇子和大臣们更是被赶尽杀绝,尸体均被抛到黄河里,堪称...
柬埔寨扳倒佩通坦,泰国大军随时... 正如柬埔寨所愿,佩通坦被正式停职,触发下台机制第一步。泰国放言3周打到金边后,洪玛奈誓言寸土不让,关...
原创 武...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充满波折的一生备受关注。特别地,她晚年的接纳男性宠臣的行为,引起了各...
原创 武... 说到唐朝,很多人会想到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则天的生活中,武则天不仅成为皇帝,而且创造了20...
原创 诸... 文/玉箫苒 编辑/玉箫苒 前言 传言忠心爱国志士必看《出师表》,一篇《出师表》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
原创 此...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还有很多小角色,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技能,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