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君王祭祀泰山有何意义?文化传承中所诞生的独特价值
创始人
2025-07-05 02:32:06
0

在新石器时代,泰山便被周边先民视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此后随着统治者及民间的不断推崇,泰山上逐渐衍生出人格化的泰山神。从秦始皇开始泰山神被历代多位帝王加封,职司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在唐大中年间传至日本,在近代又随着华人的大规模外迁而传至东南亚。北宋时泰山神有了王宫般的居所——岱庙,并成为最重要的泰山神信仰场所之一。

明清时期帝王、朝廷重臣及地方官仍频繁前来祭祀,并多次修葺庙宇,少数士人也来谒庙,这些活动都留下了丰富的有关泰山神信仰的碑刻,尤以明清时期为多,这些碑刻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岱庙泰山神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一、泰山神信仰与岱庙现存明清泰山神信仰碑刻

(一)泰山神信仰源流

泰山,又称岱宗、大山、太山、岱岳、东岳、岱山等。据考证,史前时期,生活在泰山周边的先民便有了对山岳、太阳等的崇拜,多位考古学者都认为高大巍峨的泰山主峰是当地先民的重要崇拜对象。

有关史前的泰山崇拜,主要表现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人们,对高大神秘、栖息着猛兽的泰山的敬畏与恐惧。在当时先民眼中,正北的泰山高与天接,即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也是先民将之视为崇拜对象的一种可能。

商代,很多甲骨卜辞记载了统治阶层为求雨或止雨,向泰山在内的诸山川祭祀之事,且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先秦统治者始终尊崇泰山,还视其为通往天的道路,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千里迢迢到泰山,是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封禅泰山的统治者,他恭敬行礼于天神、地祗,并刻石颂其帝德。此时的泰山只是封禅仪式的场所。

汉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敬褪去了自然崇拜的色彩,并有了求长生的成分。同样地,汉武帝到阴阳交代、万物起源之地的泰山封禅,除了告功于天地,也求个人长生。而在道教冥界观念影响下,泰山又被道教视为地府,由“东岳泰山君”管理。因此在民间,泰山还被中原百姓视为死后魂灵的去处。

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遣祭山川神的制度,泰山神有了“帝”的称号。随着这种不断加封,泰山神具有了帝王化倾向,并且在国家和民众中确立了显赫地位。在宋代东岳庙中兴建多个宫殿奉祀泰山神的子嗣,宋徽宗还为神灵居所即岱庙筑起高墙,其建筑规格与帝王宫殿相媲美。

元世祖再加封泰山神为“天齐大生仁圣帝”,然而明初“规定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仅称“东岳泰山之神”。明清官方虽未再加封,不过仍遣使祭祀、修葺岱庙,康乾二帝还多次亲祭,可见泰山神在当时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岱庙现存明清泰山神信仰碑刻概况

今泰山脚下的岱庙,做为泰山神灵宇,历史上多位官员、士绅乃至帝王到此瞻拜并立碑,因而是保存泰山神信仰碑刻最丰富的地方,其他地方的个别碑刻、残碑,为了能有效保护也多迁入岱庙。

岱庙现存三百余通碑刻、题字,经有关学者实地调查,并结合陶莉《岱庙碑刻研究》、张用衡《泰山石刻全解》、郭笃凌《岱庙百碑墙考》等资料,整理出岱庙现存明清泰山神信仰碑刻(包括残碑)共35通,远远多于前代,且以官方刻立居多,它们对研究明清泰山神信仰有重要价值。

岱庙现存明清泰山神信仰碑刻的时间分布上呈不均衡性,保存较好的集中于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且由各碑刻的刻立日期发现,各碑均无固定时间。

岱庙泰山神信仰碑刻纪年集中于明清,其他朝代碑刻并不多,包括残碑在内,究其原因,一是明清距今较近,碑刻能更好地保留下来;二是蒙元初(1249)代祭制度在明代更加盛行,清代又沿袭下来,祭官多在祭祀后立碑记事,其中以清代康乾时期留存最多,除这一时代较长外,与当时出现的康乾盛世不无关系。

此外这几位帝王也多次亲临泰山、拜谒岱庙,或题诗,或遣官致祭,或修葺庙宇,并留下多通诗刻题字。

现存泰山神信仰碑刻集中分布于天贶殿大院、配天门与仁安门间的院落,以岱庙中轴线为中心,这也是明清时期泰山神信仰活动的主要区域。明清岱庙泰山神信仰碑刻按其内容,可分为遣使致祭碑、重修岱庙碑、帝王与士人题刻三类。

总之,泰山神信仰起源较早,影响较广,做为泰山神信仰重要场所的岱庙,存有多通明清时期的相关碑刻。不论遣使代祭碑、重修岱庙碑,还是帝王与官员士人题刻,均有重要价值,为我们在探究明清岱庙的信仰群体及活动时提供了丰富资料。

二、岱庙现存明清泰山神信仰碑刻所见信仰群体与活动

(一)明清岱庙泰山神信仰的主要群体

明清岱庙的泰山神信仰活动群体主要有帝王、遣祭官员以及地方官。其中,以遣祭官和地方官的祭祀活动最频繁,还有少量士绅群体也曾前来拜谒,亲至岱庙的帝王有康熙、乾隆二帝。

明清岱庙内的祭祀缘由多种多样,各群体的祭祀缘由各有不同。首先,亲祭的康乾二帝,其缘由以祈社会和睦或国家安宁为主,乾隆还曾为战争胜利报谢神灵,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四十一年(1776)两次谒庙。另外他们还为庆贺本人或皇室成员的生日亲祭泰山神,在庆生的同时也祈祷国家社会长期安宁,乾隆留下的部分诗刻即有这两方面的内容。

其次,遣祭官的祭祀缘由,一为祈战争胜利,或报谢神灵护佑平叛。二为祈雨、祈百姓丰收,或为祈雨灵验而报谢。三为“祈涝灾消退”,水灾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因此明清官方也屡屡因涝灾而遣祭泰山神,祈求河道能恢复正常。四为帝王登基。

最后,自明至清,地方官常规祭祀活动基本是“依时祭神”,非常规的祭祀也多为当地百姓生活安定,如地方有旱灾时向泰山神祈雨。

综上,明清时期,岱庙内的信仰群体既有帝王,也有中央大臣、道士及地方官员。各信仰群体的祭祀缘由有相通之处,明廷在战争时期祈战士凯旋,旱灾频繁时祈雨、修庙,均是借致祭神灵给予人们心理安慰,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遣祭人员及地方守土官在岱庙的祭祀活动在大多数时期都延续着,遣祭官身份也在不同阶段有明显差异。在康乾二帝多次亲祭泰山神的活动下,岱庙的泰山神信仰在清前中期迎来短暂发展高峰。

总之各类群体在岱庙留下的丰富碑刻题字,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明清岱庙中的泰山神信仰活动。

(二)明清岱庙泰山神信仰的活动种类

岱庙明清碑刻所见的信仰活动以修葺庙宇与祭祀活动为主。另外民间有各种庙会活动,然而据周郢分析现存的泰山香社碑,内容多与碧霞元君、王母等神灵有关,无一通关涉东岳庙会与泰山神。无论何种民间信仰,往往都有着功利性色彩,即民众认为某一神灵如果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便将其奉为信仰对象。

明清官方替百姓修岱庙,也是为了民众世俗性需求,让神灵能造福于民。但明清官方重修岱庙几乎不征用民间人财物力,朝廷多次以国库资金修葺,各级官员也主动投身于重修工程,捐资捐物。

明清岱庙的修葺活动及祭祀活动,实质上皆由朝廷主导,多是为百姓而祈福,求神灵护佑。其仪式简洁而规范,修庙均为官方出资,祭品以牲牢、美酒为主,也有香帛、香花、水果等供品,帝王亲祭时还会献出精美的神袍、瓷器。

三、明清岱庙泰山神信仰特征及其成因

明初礼制复古改革,使官方垄断泰山神祭祀特权,民众无权再来岱庙祭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末,从而使明清岱庙的泰山神信仰体现出浓厚的官方色彩。这在祭祀对象、祭祀缘由及修葺庙宇活动上均有体现。

另外在遣祭人员身份变化上也体现出一系列特征,如道士逐渐在岱庙信仰活动中淡出、遣祭官员的官职在明清时期均有相似的由高及低变化、及清乾隆朝前遣祭官以汉官为主而此后以满官为主,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当时自然、政治及经济环境状况,还有与这些因素紧密关联的帝王对岱庙泰山神信仰的态度变迁都有一定关系。

(一)浓厚的官方色彩及成因

明清时期,岱庙的泰山神信仰活动与碧霞元君等泰山其他祠庙活动不同,前者有更浓重的官方色彩,具体表现在祭祀对象、祭祀的缘由及修葺岱庙三方面。

明清时期的岱庙,其所祀对象被赋予了官方色彩,仅允许官方致祭,从而使岱庙的祭祀活动多为祈求社稷安定、战事顺利、风调雨顺;或为祈雨应验后的报谢。岱庙修葺活动从主持者、修葺经费到役工人员都出自于官方。

该特征的形成主要源于国家权力直接影响。历代统治者多推崇神道设教,如借祭祀某一地的神灵或修复其祠庙等途径维护地方秩序,在该地乃至更大区域的社会中树立朝廷权威。明清帝王若能重视当地的泰山神信仰,对有效控制山东各州县必将带来积极帮助。

此外,明清遣祭泰山神的人员做为朝廷代表者,在岱庙诵读皇帝祭文、献祭、修庙等,直接主导各类信仰活动,无不代表着朝廷形象,是国家权威的体现。

明清多数统治者都重视泰山神信仰,并频频遣官致祭岱庙,使岱庙泰山神信仰在政治权力的影响下始终发展。致祭官们以求雨祈福等方式,传达统治者的祭祀理念,管理地方社会、树立权威,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遣祭人员身份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明清时期,岱庙的泰山神信仰群体包括帝王、代祭的道士或中央重臣,及山东巡抚、山东布政使等地方官。其中,遣祭人员的身份有较明显变化。明清岱庙中的遣祭人员在身份上有着较明显变化,除道士逐渐淡出于祭祀活动外,遣祭人员的官职在明清两代的晚期阶段均有逐渐降低的特点,且清顺治至雍正以汉族官员担任遣祭活动中的主祭者,而乾隆开始以满官为主。

此外,除遣祭人员身份的变化,明清泰山神信仰碑刻所见的撰文者身份也有变化,如明代出现地方官撰文题字,此现象在岱庙的清代碑刻中更为多见。

这些特征的产生,与当时自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状况及其与之紧密关联的帝王对岱庙泰山神信仰的态度等方面变迁有着一定的关系。尽管少数动荡时期,发生在岱庙内相关信仰活动不多,但整个明清时期却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或为百姓及社稷祈福,或因祈雨应验、社稷长期稳定而报谢神灵,而最终落脚点都在于对其统治根基的维护。

结语

泰山神信仰在我国历史悠久,做为泰山神的居所,岱庙是最重要的泰山神信仰活动场所之一,并因此留下了丰富的有关泰山神信仰的碑刻,尤以明清两代最丰富。明清时期,尽管民众与岱庙渐行渐远,然而帝王、遣祭官、地方官员等群体时常来岱庙祭祀或修葺庙宇。

通过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发生在岱庙内的泰山神信仰活动及其相关群体,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系统理解明清时期的泰山神信仰状况,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其变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怎...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百家姓趣谈》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 无论国...
原创 开... 在世人的心目中,开国上将杨勇,三杨之一,绝对是一个铁打的硬汉子。他一生穿过枪林弹雨,多次负伤,没有喊...
原创 若... 三国烽火,历经风雨的刘备,虽建立了蜀汉政权,但其实他的江山并不像表面看来那样稳固。刘备的一生充满了遗...
原创 传... 大家好,龙傲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讨古代历史以及闲评文学作品。我们一起来探讨三国时期的这段历史。第一百二...
原创 开... 在众多开国将军中,许世友是一个个人色彩特别突出的传奇将军。 很多人知道许世友是出身少林。 但关于许世...
原创 安... 唐玄宗开创了盛世之后,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专宠杨贵妃,不理朝政,国家混乱。最终胡人节度使...
原创 四... 解放战争时,四野师长丁盛发觉135师已被桂系“钢七军”重重包围,他没有命令后撤,也不就地筑垒坚守,反...
原创 张... 公元前202年,随着刘邦正式称帝,汉朝正式开国,历史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在这一年五月,刘邦...
原创 洪... 在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或者小说中,出现了种类非常多的兵器,这些兵器里面有的是斧、有的是刀、有的是枪,在他...
原创 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多少王朝历经兴衰,他们兴起时像繁星般耀眼,灭亡时又好似流星划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