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大部分网友都曾在电视里看到过,在古代,有些人做坏事的时候都会用口水沾湿手指,然后偷偷在窗户纸上捅一个洞,随后往里面吹一些迷烟。
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没有隐私,极不安全。这不禁让人产生了好奇,古人为什么要选择用纸糊窗户?用纸糊的窗户在刮风下雨的时候该怎么办?在玻璃引入中国前,古人一直都在用纸糊窗户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讨论一下。
窗户纸的“进化“
在我国历史上,刚开始人们并没有居住在有窗户的房间里。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窗户的重要性,为了采光更好,人们在自己家房子里凿出了窗户,这样很方便阳光照射进来。
古代建筑中最讲究的便是“通透”,在大多数古人看来,流通的气有益于人们的身体。
以“河姆渡人”的原始房屋为例,他们所居住的房屋便是在墙壁上掏了个窟窿,光一个窟窿肯定是不行的。为了填补窟窿,河姆渡人想到可以用兽皮来代替窗户,可兽皮的采光并不好,可见度不高,会很容易遮挡人们的视线,因此,河姆渡人喜爱用的兽皮很快就被淘汰了。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用绸、丝、纱、布等来代替,不过能用的起绸布的,也只有王公贵族,像平民百姓所用的则是自己家中织造的麻布。有的家庭如果连麻布也没有的话就会用茅草将窗户填满,不然到了寒冬腊月,冷风习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瓮牖绳枢,在先秦时期,秦国人的窗户叫“牖”,每当晚上的时候,人们都会用木板把牖给堵起来,穷人的落魄和富人的奢华对比极为强烈,因此,古人总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家里贫困。
从现如今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放马滩纸、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都是西汉的。这说明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纸张在被使用了,但当时纸张比较粗糙,还没有被广泛应用。直到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才让纸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但仅限于一些富庶人家。
据《晋书·文苑·左思传》中明确记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在本文中不难看出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才开始普遍使用,但此时的纸张价格偏贵,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用的起。
唐宋时期,文人总爱用韧皮纸书写,写完后的废纸文人们也自然舍不得丢弃,便用来糊窗。王安石的《纸暖阁》中曾写道:“楚谷越藤真自称,每糊因得减书囊。”
这句话明确表示他将写过字的楚地谷皮纸和吴越藤纸用来糊窗,但这种材质的纸还是比较容易破的,不太适合做窗户纸。
因此,人们便想到了可以用油纸来代替。《唐宋白孔六帖》中曾说:““糊窗用桃花纸涂以水油,取其甚明。”不过油纸虽然比的楚地谷皮纸、吴越藤纸防水性强,但刮风下雨还是会被浸湿的。那么,古人遇到刮风下雨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难道每次下雨都要重新糊窗吗?
遇到刮风下雨如何解决?
纸极其脆弱,它的硬度比较小,遇到水的话是很容易“化开“的,如果只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并不会有什么大碍,但如果是狂风暴雨,就很难承受了。遇到这种恶劣天气时,古人又是如何做的呢?
为了挺过狂风暴雨的“摧残“,古人们便决定在窗户的结构上下功夫。去景点旅游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古代窗框上面的网格十分紧密,留下的空隙很小,其实这么做除了美观以外,更重要的窗棂能在在狂风暴雨来临时帮纸分担一些压力。
但窗棂并不是唯一的“屏障“,古代的窗户结构是分层的,像窗户纸一般都是在最里侧,也是最受保护的,在它的外侧通常有两扇窗板,这些窗板能够保护窗户纸不被吹破。除了在窗棂、窗板上下功夫以外,古人还将房屋结构做了相应的改变。
古代建筑的屋檐都很深,设计的都非常宽大,尤其是有钱的大户人家飞檐都多达3、4层,这种宽大的屋檐不仅能很好的彰显住宅人家的地位还能很好的遮风挡雨。
最重要的是,古人在设计窗子的时候全都设计成内陷式,这样一来,雨水不管怎么拍打都没有办法进入室内,再加上有屋檐的遮挡,哪怕是狂风暴雨,窗户纸都不会被浸湿。
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有雨帘了,古人为了保险起见,会用木板或者芦苇制成雨帘。在即将下雨的时候把雨帘装上,下雨的时候将雨帘拉起来就可以了。等到天气放晴的时候,将雨帘拆掉或者拿一根木头支在窗户处即可,是很方便的,也不会占地方。
有些人家还会在窗户纸上刷桐油,被油浸过的纸张除了能增加窗户的明亮度以外,还能防风、防雨。从古人的这些行为中感受到他们的智慧,真的是不容小觑啊!
但没多久,古人又开始琢磨该如何改进窗户纸,毕竟再怎么结实的纸张也终究是个消耗品,是需要勤更换的,怎么才能找到一个不需要更换的“窗户纸”呢?
在古人的不断尝试下,宋朝不少贵族家中开始出现新的材料:明瓦,在现如今的电视剧中大家或许不常看到,但在当时,明瓦是非常受王公贵族青睐的。
明瓦类似于如今使用的玻璃,但整体的透光性并不强。这是因为,明瓦是由贝壳打薄而成的,江南一带都很喜欢用。
在南京有一个地方叫作明瓦廊,当时这里就是生产明瓦的,可见人们对明瓦的需求量极大。不过也有大户人家不喜欢明瓦,也不喜欢纸。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会用质量较好的纱布来做窗户,一般人做衣服都舍不得用这种昂贵的料子,这种纱窗深受小姐们的喜爱,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中华民族向来勤俭为本,在玻璃还没有普及前,人们总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想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直到清朝晚期,玻璃出现了,明瓦和窗纸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玻璃又是如何在国内兴起的呢?当时的玻璃真的很昂贵吗?
国礼:玻璃
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玻璃是最常见的,在很多人心中,玻璃也很廉价。可你知道吗?玻璃在古代那可是比玉石还珍贵的存在呢!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可以了解到,玻璃最早起源于春秋春秋末期。在越王勾践的佩剑上可以看到其剑格两面镶有浅蓝色玻璃,晶莹剔透,非常好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本土化玻璃饰品在国内流传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流动性较大,许多精美的西方玻璃被带入中原,在市面上大多流传的都是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国产玻璃的数量相对来说较少。
宋代瓷器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产玻璃的发展,大多都是西域传入品。直到唐朝,玻璃制造文化逐渐繁荣起来,从出土的隋唐贵族墓中我们可以看出玻璃是非常精美的。
古人用他们独特的手艺为我们镌刻了不一样的玻璃,在他们的手艺下,玻璃俨然成为了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到了明清时期,玻璃制造业极其繁荣,清朝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宫廷玻璃场所生产出的玻璃制品颇受皇室人员的喜爱,也成为了皇帝的赏赐品。
据史料记载,皇帝曾赏赐给朝鲜使臣一块玻璃作为国礼,可见当时玻璃在我国地位之高。
可随着玻璃技术逐渐在民间普及,玻璃的身价从此一落千丈,玻璃制品也不再稀有,王公贵族们也不再将玻璃视为珍宝,玻璃也变得“平民化“,也被人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结语
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古代窗户文化的变迁,也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窗户纸的变化承载了人们的记忆,也凝聚了文化。
不管是古代的纸窗,还是明瓦窗,亦或者现在的玻璃窗,这都是属于我们中国不同时期的独家记忆,是我们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千姿百态的窗户来窥见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代的工匠用他们的手艺为我们后人完成了一场建筑美学之旅,古人曾视窗为“合内外之道,通天人之际”,透过窗来感受古人精致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