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康熙最长寿的一个儿子,一生淡泊名利、心性豁达,康熙的其他子嗣进行“九子夺嫡”争斗了二十多年,唯独他没有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中,在宫廷之中独善其身,手握重兵依然泰然自若,从不骄纵,活到七十岁时仍然深受乾隆重视,简直就是一代宫中奇人。
这个人就是胤祹,康熙的第十二个儿子,他究竟有何特殊,为何能在激烈的“九子夺嫡”的斗争中独善其身?
他的个性和他的妈妈,还有他的生长环境有关。
他生于康熙二十四年,母亲万琉哈氏是康熙的一名贵妃,她在后宫中的位置并不高,没有独立宫,万琉哈氏也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儿子。
因为身份低贱,所以万琉哈氏自幼便教导他要乐观开朗,不可与其他亲王相争,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权力。
胤禛遵照母亲的教导,自幼便不爱炫耀,所以在康熙陛下的身边,他总是安静地站着,似乎很是听话。
这也是他最大的愿望,他没有野心,也不爱争斗,他更爱平静,被人无视,省去了很多麻烦,所以,以至于后来的九子夺嫡争斗中,皇子们互相明争暗斗、阴招尽出,就是没人想起要对付胤祹,可见胤祹的存在感有多低。
胤祹出身平凡,为人低调内敛,但实际上,他的成长环境颇为特殊。
康熙二十六年,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一位苏玛拉达。
苏麻喇姑原先是康熙的外婆孝庄太后的宠爱,而且康熙幼年时,苏麻喇姑还亲自指点康熙学习,悉心照料,因此在康熙心中苏麻喇姑既是老师也是家人。
这一年,康熙的外婆去世,苏麻喇姑悲痛欲绝,一心要出家,陪着那盏青色的灯笼。
康熙不忍心这个从小跟在自己身边的特别家庭成员,所以他希望能够将她培养成一个儿子,然后由苏麻喇姑来培养,胤祹让苏麻喇姑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
最终,康熙选了十二个儿子——胤禛,这个儿子很聪明,也很听话,由苏麻喇姑带大,正如康熙所料,胤祹给了苏麻喇姑生命的真谛,她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孙子,把他当成了康熙,教他识
在被苏麻拉姑养大的时候,康熙很看重她,经常来看她,时间一长,他便发现了她的好脾气。慢慢喜欢她。
苏麻喇姑素来对功名漠视,要不然孝庄太后去世后,她也不会有出家之心,在她的影响下,性格开朗的他越来越少和人争权。
这与胤礽的生长环境有关,因为他的母亲和母亲的影响很大,所以他虽然出身皇族,但并没有太多的野心。堪称“出淤泥而不染”。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子嗣无数,除去那些早死的,剩下的都是为了成为皇储。
本来康熙应该把自己的大儿子选为皇储,可是大儿子承祜却没有这个资格,两年前就
无奈之下,康熙把二儿子——胤禛选为皇储。
这一次,在场的几位王子都开始打鼓了,毕竟,按理说,这位胤禩并不是真正的大少爷!我们又不是嫡系,几名亲王虽然蠢蠢欲动,但康熙既然做出了决断,他们也不会拒绝,只是催促自己小心,说不定这次可能是自己!
康熙很看重他,他也明白这个难得的机遇,为了坐上皇位,他要努力学习,练武,骑术。
康熙见到这位太子,心中大喜,自己的眼光,还真是不差!但这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时光的推移,胤禩最大的弱点彻底的显露了出来,他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政治意识
胤禩在许多方面还是有些肤浅,他虽然有能力,却缺少全局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个
康熙见状,也并未感到太多的失落,人无完人,子女还在发育中,或许再等个一两年因此,情况并没有好转。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率领一大批皇子,其中就有皇子胤禛。
一路上,康熙的小儿子胤禛病重,康熙忧心忡忡,没想到他身边的皇子却像没事人一样,康熙看了很不高兴,他记得自己病倒的时候,要说这胤禩真是一根木头,挨了一顿臭骂,竟然还能反驳,这让康熙越发的不爽。
当天夜里,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在白天跟父亲对着干,所以打算在夜里去找康熙赔罪,又怕被人看见,谁知康熙尚未入睡,恰好看到他悄悄接近营帐,登时怒喝一声,以为是这个逆子谋反,返回宫中。
所以,这一次的太子之争,让所有的皇子都兴奋了起来。
康熙一看情况不对,连忙把皇子的位置还给了他,以免他的几个皇子自相残杀。
按理说,胤禩受到了这样的惩罚,也该点记性了,可问题是,他居然还能重蹈覆
康熙五十一年,胤禛时常与支持自己的朝臣谈论自己继任皇帝时的所作所为,被人以各种理由向康熙告状,于是,康熙的九个儿子争权夺利,争权夺利,被誉为“九子夺嫡”
这段时间里,他到底在干嘛?
在一群王爷争权夺利的同时,他的生活也是相当的悠闲。
在母亲和姑妈的熏陶下,他早就培养出了一种沉稳、坦荡的性格,和其他的王爷们保持着距离,不管他们各大王爷之间互相拉拢,相互竞争,唯独没有拉拢到胤禛的意思,就是他的性格太过平静。
胤禛一心扑在自己的事情上,年纪轻轻却有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精神,让所有的王子都对他视而不见,再加上苏麻拉达。
康熙见自己的两位皇子争权夺利,却只有十二皇子能安然无恙,着实让人意外,对他的评价,康熙四十八年册封他为固山贝子,康熙发现自己对他的宠爱与日俱增,经常让他“随驾。
这也是他在皇宫中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康熙五十八年,仁宗皇太后去世,康熙悲痛欲绝,将母亲的葬礼托付给了胤祹,足见康熙对胤祹素来平易近人,受了母亲和苏麻的熏陶,一直以来都很看重孝心,不似别的亲王那样,对康熙也有自己的目标,所以在康熙交代下来的葬礼。
然后,康熙就开始了他的葬礼,每当有大人物去世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去办,一切都安排妥当,就连一些祭祀和祭祀。
胤禛不但有才能,而且性格极受康熙喜爱,任凭康熙如何夸奖他,他也从不沾沾自喜,他向来是尽职尽责,从不
康熙的几个孩子中,他最不担心的就是他了。
次年,康熙册封胤祹为正白旗总管,这可不是一般的官职,正白旗内有康熙的亲兵,还有皇家护卫队,由胤礽而康熙所料,自己的儿子虽然执掌军政,却依然保持着往日的从容淡定,泰然处理政务,没有借此机会插手。
后来,九子龙孙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最终,四皇兄赢了,登上了皇位。
胤礽登基为乾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就是九太子之争的最后阶段,将所有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八阿哥,九阿哥和十二皇兄胤礽面前,胤礽却有些迟疑,他虽然做了皇上,但生怕被人说成是一个昏庸的君主,而且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
康熙六十一年,也就是康熙去世的那年,雍正皇帝陛下下旨,说他处理过很多次皇家葬礼,都是万无一失的,而且皇宫里到了这个时候,九皇子之争已经结束,胤禛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被册封为皇子。
哪怕是被册封为皇子,他也没有丝毫的骄纵,态度依旧,没有丝毫的喜悦。
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册封为皇子,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更多的是想要堵人嘴。
因为他刚登上皇位时,就连累了不少弟兄,生恐被人说成是个暴虐的君主,所以他也未必是出于真心。
接下来的几天,他的推测没有错,胤礽对自己还是有戒备的。
乾隆二年,乾隆皇帝登基一年之后,再也按捺不住,以“疏于职守”的理由,罢免了他的爵。
不过,他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因为他早就做好了成为王子的准备,他不在乎,他依旧是高高兴兴地。
六月间,康熙又推脱了他的爵位,贬为护国公爵。
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刁难,但胤禛却是一点也不生气,在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接受了所有的荣誉和嘉奖,从来没有骄傲过。皇帝去世后,之后的数年里,胤禛一直保持着冷静,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经历,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生气,他的豁达胸怀终于让雍正放下了戒心。
不得不说,他的弟弟还真是奇葩,完全没有半点出身皇族的样子。
雍正八年,康熙将多罗履郡王的位置重新封为胤禛,并对他加以重任。
雍正在位十三年后就死了,到了乾隆登基的时候,他也五十多岁了,他是唯一的舅舅,也是唯一的舅舅,他一直都很尊敬,乾隆更是因为胤祹为皇帝陛下鞠躬尽瘁,年纪大了,所以在入宫上朝会的时候,可以乘坐一辆马车去乾清宫。
而且,他年纪轻轻就有了一个孩子,只是因为他的孩子英年早逝,乾隆担心他太过悲伤。
到了雍正十八年,年过七旬的他被乾隆册封为军事要员,统领军队,负责军事上的重任。
他去世后,乾隆痛哭流涕,命人隆重下葬,并命令永珹为他披上丧服。
从他的经历来看,他的人生很普通,也很特别。
说他普通,是出身于皇族,却出身卑贱,不参加任何权力斗争。
之所以说他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超凡脱俗的心性,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没有忘记自己。
康熙的子孙之中,他的寿命最长,他的生活充满了一种看破红尘的睿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着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