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萧条前,利用美债,美元完全可以取代英镑,美国咋还主动放弃?
创始人
2025-07-04 11:32:32
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影响巨大,特别是它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格外突出。

由伦敦建立的国际经济体系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再也没有恢复到战前的统治地位。

虽然伦敦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取代,但是英国已经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影响和左右世界经济了。

1、一战后的美债问题

1920年美国的对外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程度,出口额高达82.5亿美元,进口额也达到57.5亿美元,顺差25亿美元,顺差惊人得占到进出口总额的17.86%。

一战期间,美国向欧洲盟国提供了70亿美元的战争贷款,战后又提供了33亿美元的战后重建贷款。美国希望这些贷款在战后能够立刻得到偿付。

然而经过战争蹂躏的欧洲盟国根本无力偿还贷款,它们几乎所有的黄金储备都已经在1914至1917年间运往美国用来购买战争物资。

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要求赔偿330亿美元,这在当时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天文数字。

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债权国,它的生产能力、黄金储备和充裕的资本使自身成为最为强大的经济体。

来自美国的决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具备当初英国的实力。

然而战争改变了国际债务的性质。

2、美债与美元霸权

战争使某些政府欠下其他政府巨额债务,它们远远高于国际私人投资的价值,并且完全建立在新的原则之上。因为这些债务的产生并不属于生产性投资,而是用在战争消耗上,因此就不能期待它们会产生足够的利润来偿还本息。

战争产生的债务是为战争对资源的破坏融资,而不是为资源的创造融资。

因此,美国资助盟国军购的贷款和欧洲战胜国要求德国支付赔款不能产生任何收入来分期清偿。

与私人投资不一样,政府间贷款和赔款不能以生产性资产作为担保而获得。

因此,无论是德国还是盟国,它们都无力以其现有的产出和收入来清偿官方债务。清偿的手段只能是提高税收或者借入更多的外债。由于战争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提高税收的方法根本无法实现。

所以,一战后的国际债务问题主要围绕如何减免债务和获得更多的国际贷款展开。

如果美国能够减免或推迟一战的战争债务,欧洲国家的复兴将会更加迅速。

然而无论是国会还是公众,甚至包括很多政府机构,都认为这些债务是商业债务,必须偿还。此外,美国政府还担心取消欧洲国家的债务会影响美国国内经济。

美国国内的高税收政策已经影响了美国的商业扩张,债务免除将会对财政赤字造成更加复杂的影响。

总统希望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国会害怕增加人民的赋税,这导致无法在战争债务上作出妥协。

虽然“美国提供的战争债务包括商品,但美国要求盟国以美元或等价的美国政府有价证券清偿。这些债务的面值是200亿美元,超过了全世界的黄金储备价值”。

鉴于欧洲的黄金储备已经在战争期间用来购买美国战略物资,无论美国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欧洲的商品和服务,以便向欧洲提供美元外汇。

3、关税与美元霸权

美国也认为为了恢复欧洲、稳定汇率、成功收回外债,必须扩大进口外国商品,因此应该降低关税。

换句话说,为了得到欧洲清偿债务的融资,美国不得不演变成为一个贸易赤字国,允许欧洲通过扩大对美国的出口,占领美国的市场,实现贸易顺差来为偿还债务筹措资金。

然而这些观点在国会受到坚决抵制,因为大多国会议员的支持者来自农业和小企业,他们要求国家提高关税保护本国产品、美国政府试图让欧洲通过减少消费,而不是海外商业扩张的手段来履行其偿债义务。

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和明显的手段就是提高关税,以此来限制欧洲对美国的出口。

1921年哈定总统签署通过了曾经被威尔逊总统否决的提高关税的法令。该法令的目的在于反制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以保护美国制造商免受国外竞争,特别是来自债务国的竞争,因为它们企图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强出口能力。

1922年美国政府开征福德尼-麦克坎贝尔关税,它恢复了1909年的佩恩-奥尔德里奇法案所规定的高额进口关税,平均进口关税被提高到38.5%,而在1913年该数字只有27%。

这使债务国试图通过扩大对美出口来清偿战争债务的努力立刻化为乌有。

尽管这些国家的货币不断贬值,出口产品越来越便宜,但是所有这些努力在美国提高进口关税的情况下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美国已经拥有世界上的大部分黄金,又拒绝以贸易赤字的形式向欧洲国家输出美元,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拒绝接手英国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责任和领导地位。

“英镑时代已经过去,或者似乎已经过去,但美元时代还没来临。美元成为世界金融运行的决定性因素的那天还没有到来。…在世界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扮演了债权国的角色。”

4、美债的“三角循环”

为了迫使债务国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偿还债务,1925年美国财政部报告明确指出:

禁止美国各州、市及私人企业向拒绝调整或拒绝作出合理努力来调整其欠美国债务的外国政府提供贷款。

由于美国不愿意提供长期贷款,不愿意在战争债务上作出让步,欧洲的困难更加严重。

很快欧洲市场就出现流动性枯竭,既然无法向美国出口商品来赚取美元,也就无力购买美国商品,更无力偿还债务。

盟国能够获得资金来清偿美国债务的唯一可行途径只有坚持要求德国赔款。德国要负担一大笔赔款,以补偿盟国在战争期间遭受的大部分损失。该赔款总额超过德国企业的总资产,所以德国根本无力支付盟国所要求的巨额赔款。

因此,盟国也就无法偿还战争债务。

为了使德国免于崩溃,也为了使国际债务清偿能够得到保证,1924年各当事国协商制定了“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该计划不仅结束了德国经济的混乱状态,解决了德国继续赔偿的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而且也使美、英、法等围绕德国赔款问题、战争债务问题的矛盾、斗争以及相持状态得到了大大缓解,于是各国间的债务赔偿问题得到了暂时性的解决。

道威斯计划实施后,以美国为主的大批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德国资金奇缺的问题得到解决,加上从美国得到大量物质装备和技术帮助,其经济趋于稳定和恢复发展。

法、英等国也从德国收到一些赔款,开始有能力支付美国的债务。

由于英法等盟国和德国都无法通过对美贸易顺差来获得支付债务所必需的美元,因此它们的选择只能是通过美国私人部门的借贷来融资。

政府间债务向私人债务的转变采取的是收支三角形流动的形式:

资金从美国流向德国,再从德国回到英法的欧洲国家,然后后者再用这些资金来偿还美国的债务。政府间债务由此部分地转化为私人投资借贷。

美国劳工组织支持欧洲在美国的私人部门进行借贷而不是向美国出售更多产品的政策。

美国劳工联盟、的副主席马修·沃尔指出,美国政府只是:

“机械地收取这些债务。欧洲将一手支付、一手借回去,还是和原来一样地继续使用这些资本…对我们来说,这样比实际获得表现为商品形式的支付更好,因为那(商品进口)会干扰我们自己的产业”。

欧洲的债务偿付提高了美国的信贷基础,使美国的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出借给德国和其他国家。

然而这种三角收支循环并不稳定,因为支撑债务所要求的资产根本就不存在。

5、疯狂的美股

对德国和盟国来说,同意支付国际间债务的唯一动机就是有机会获得新的来自私人市场的贷款,因为如果不支付就无法继续获得这些贷款。

在缺乏真正的资产增值带来利润的情况下,随着交易次数增多,交易时间变长,国家间的债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因为利息增加而变大。

财政部收到巨额的外债偿付,但同时又无法购买足够的外国商品,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这也不可避免地部分地压低了美国的利率,最终催生了美国金融市场上的投机繁荣。因为贷款利率远远高过其他的市场利率,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全国各地和海外的金融中心被吸引到纽约的股票市场上,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不断被提高:

“在股市的繁荣趋于结束时,新发行的普通股股票的数量是惊人的——1928年是21亿美元,而1929年则高达51亿美元;相形之下,从1921年到1927年总共只有33亿美元,而后来在1961年的战后高峰时期也只有45亿美元。”

美国投资者从外国债券转向了国内股票市场,因为后者才是获得最大收益的地方。股票价格上升也将欧洲的资金吸引到美国市场,更加刺激了美国股市的疯狂。

6、美债如何收割世界羊毛?

随着流出欧洲的资金超过了流入欧洲的资金,在1928年到1929年间,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收支循环开始崩溃,因为债务不可能无限度堆积。欧洲可以从美国投资者那里无限度地借入资金、清偿战争债务和赔款的幻想破灭了。

实际上,这种幻想是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大变高的债务金字塔上,这是一座只有不断被堆得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才能维持不倒的金字塔。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导致大量纸面资本的消失,彻底断绝了国际借贷的渠道。

1931年的国际短期借贷减少了33%到40%,各个债务国中共有约60亿美元退出了商业借贷市场。

维持债务资本循环的金字塔崩溃了,世界范围内剧烈通货紧缩开始出现,最终导致世界价格和贸易崩溃。

随着商品的美元价格下降,以美元计价的债务陡然倍增。

当时价格水平大概下降了50%,因而造成必要的债务财富转移支付大约翻了一番。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曾指出:

“在英国、南斯拉夫、芬兰、希腊和其他债务国中,因为(本国)货币贬值而出现了(美元)债务负担的额外增加。”

以英国为例,“在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处于平价的情况下,英国财政部需要用2000万英镑来购买1932年12月到期的美元债务,而在1英镑兑3.22美元的汇率下,它需要近3000万英镑。”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靠增加出口还是借入新的私人资金,债务国都无法筹措足够偿还到期债务所需的外汇。

然而,美国国会依然一再拒绝免除欧洲盟国债务,拒绝承认欧洲盟国债务与德国赔款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甚至拒绝盟国提出的延期偿付建议。

在美国看来,只要债务国愿意降低军费,减少消费,就完全能够偿付其债务。

以英国为例,美国人认为英国:

“拥有辽阔的殖民地,持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资金,它的博物馆里充斥着价值数以亿计的艺术宝藏”,暗示英国可以通过出售艺术品和殖民地来偿付债务。

毫无疑问,这样的想法在任何国家都难以被接受,只能招来当事国的愤怒谴责。

随着债务问题愈加严重,世界范围内的大破产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政府陷入破产或者濒临破产。

英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葡萄牙、希腊、埃及、日本、与英国有主要贸易关系的几个南美国家以及整个英联邦相继放弃金本位制。

于是,世界范围内的关税和货币战开始出现,世界被割裂为各个独立的关税区。

各关税区内实行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关税区之间则纷纷提高关税壁垒,组织对方国家向本地区销售商品。这使国际贸易雪上加霜,大幅度下降,世界经济更加动荡不安。

经济恶化带来的社会动荡成为各种极端主义思想产生的温床,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情绪也开始在各国萌芽、泛滥。

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缺乏殖民地的国家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它们既无法向殖民地倾销商品、转移社会压力,也无法进入英、法等国的殖民帝国体系进行正常贸易。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恶化更加严重,社会动荡加剧,最终极端主义思想进入国家政权。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相继走向独裁专制、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7、英国的英镑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英帝国凭借自身的超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特别是其金融实力,承担了世界银行家的角色。

一方面,英国积极介入欧洲大陆事务,努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以避免欧洲大陆出现霸权国。例如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英国总是不遗余力地主动卷入欧洲的混战,资助反法力量,阻止法国建立欧洲霸权。

另外一方面,在帝国体系内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提供必要的贷款,并保证体系内部的市场开放,以维持英国工业所需的国际分工。

国际经济系统的建立和维持取决于英国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和投资。

1914年以前,英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长期失衡,进口多于出口,但是资本账户的巨额对外投资回报弥补了经常项目的损失,实现了总体的收支平衡。

1914年英国对外投资额是美国的八倍,能够确保拥有足够的资金以支持长期投资项目(通常通过购买外国政府债券)或弥补国际贸易赤字。

此外,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也是该国际经济体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因素。

英镑的成功在于两点:

第一,世界范围内的英国进出口贸易和大规模投资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英镑供给;

第二,英镑因为以国际金本位制为基准,因此保证了币值的信用和稳定,就像黄金一样。虽然该体系并非完美无缺,但是因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合作而长期运转顺利。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扰乱了国际经济运行所依靠的各种组织机构,例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人等等。金本位制也被束之高阁。国内经济危机也使国家中央银行很难再追随实现国际金融稳定的政策,而是纷纷采取有益于本国利益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实行大规模货币贬值以刺激经济。这些措施大大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霸权持续衰落,已经无力保障国际清算系统。

美国成为最有实力的债权国,完全有实力取代英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向全世界提供美元,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双边或者多边贸易体系,以此使其他国家变为自己的经济卫星国。

8、为何美国放弃承担世界霸权?

然而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从英国手中接过这一责任,既不减免其他国家的债务,也不允许债务国以出口的形式向美国偿还债务。

美国放弃了承担世界霸权的责任。

这实际上并不符合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世界目标,也使美国失去了建立世界霸权的机会。

大概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原因导致美国选择放弃国际责任。

第一,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深受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影响,因此在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进行贸易战的情况下,很难说服民众来支持开放美国自身市场。第二,当时世界依然处于殖民帝国时期,政治上分裂成各个独立的小体系,特别是大英帝国内部存在“帝国特惠制”,所以实际上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这些地区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美国如果单方面开放国内市场、向世界提供反向贷款、输出美元,虽然有助于稳定世界经济,但并不一定能够打破其他欧洲帝国的贸易壁垒,至少无法打破大英帝国的“帝国特惠制”。

帝国特惠制是大英帝国内部的英国本土和英国各自治领、殖民地之间互相减免进口税的优待制度。

它始于1877年加拿大给予英货的减税待遇。

此后,新西兰(1903)和开普殖民地、纳塔尔、奥兰治和德兰士瓦等4个自治殖民地(1904),以及澳大利亚(1907)等地区,先后采取同样措施。

1932年渥太华会议上,帝国特惠制最终确立,目的在于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防止其他国家向帝国内部市场渗透,同时促进英国国内经济发展。帝国特惠制在世界陷入贸易战时,对保护和促进英国的经济发展和维护大英帝国及其体系内国际分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然被英国政府坚持多年。大英帝国虽然实力衰落,但并未瓦解崩溃。

9、政治短视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的短视和现实的困境使美国没有动力承担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责任。美国同其他国家一样,将本国经济利益和政治考量置于国际经济稳定之上,但是由于它超强的经济实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贸易和金融两个领域,美国政府所奉行的保护主义政策迫使欧洲国家从世界经济中撤退,将一体化程度已经很深的世界经济重新割裂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

世界经济被分裂为各个独立的民族主义单元。当各个单元都力求独立于国际贸易和收支,尤其是独立于美国经济的时候,美国作为世界债权国的地位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有意义的收益。相反,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世界收支体系崩溃、竞争性货币贬值、关税战以及国际性闭关自守将成为主要特征,必然造成世界动荡,威胁到所有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1930一1931年间,世界经济、金融和政治动荡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股市崩溃,引发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急剧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依然坚持要求战争赔款,拒绝降低关税,大萧条已经不可避免,最终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动荡,革命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1932年缩减到危机爆发前的一半,工业产值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1500万人口失业,数百万人口无家可归。

在国际上,美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渐受到挑战和侵蚀。在拉丁美洲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和边境冲突危害到美国在当地的战略利益;日本开始有计划和步骤地侵略亚洲国家和地区,例如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美国的传统欧洲友邦也正在遭受同样的痛苦。

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深受贸易、投资急剧下降和汇率动荡的打击。1932年的国际贸易下降到只有1929年的60%。同期,美国出口额从52.4亿美元下降到6.1亿美元,降幅达到88%。

1929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8%,1933年急剧下降到10%以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武... 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
原创 关... 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关羽为了寻找刘备,经历的所谓千里走单骑和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也从...
原创 朱... 有人曾经说过,优秀的人优秀的原因总是相似的,而那些误入歧途的人则是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朱总理是一个非常...
原创 中... 三国是一段乱世春秋,但也正是在这段烽火之中,中国历史的底色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天下大势,本来便是合久...
原创 宋... 开国大典前夕,宋庆龄第一次见到江青,说了7字评价,与江青接触过的人,十分认同宋夫人的说法,认为这七个...
原创 为... 在1925年时,奉军大将郭松龄突然在河北滦州聚集7万奉军反叛奉军大帅张作霖,并通电全国要求张作霖下野...
原创 乾...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几代帝王的努力,由他们所缔造的“康乾盛世”已为大清帝国累积下了不少的财富和国力。...
原创 雍...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在皇位上时间最长的大清皇帝(乾隆虽然实际掌权63年,但在皇位60年)—康熙帝在畅...
原创 隆...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隆科多这个“舅舅”之于雍正,不仅仅是从人伦层面对母家男性长辈的称呼,更是从统...
原创 一...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九日,此时距离清世宗雍正皇帝去世仅两个多月,雍正的儿子乾隆皇帝在登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