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我们从明朝中期内阁大学士的过往经历来看,很多大学士是都是担任过庶吉士的,也都有庶吉士的经历。
杨廷和
像杨廷和、张居正都曾担任过庶吉士,所以说庶吉士也是明朝中期典型的一个高官摇篮。
因为当时的明代为了提高人才质量。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会对所选人才在任职之前实行一个培养制度,也就是庶吉士教习。由此可见,其实明代的庶吉士制度也是科举制度一部分的缩影。
一、“列宿曾闻数应天,词垣师授选惟贤”庶吉士制度下任人唯贤
想必我们都熟知明朝的一位伟大诗人——张居正,他也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内阁的首辅。
张居正
因此张居正的一生都在为此奋斗,直到奋斗到30岁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好像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公元1554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以养病为由,请了一个长假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江陵。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在当时的明代进入翰林院工作是十分难得的,明朝时候科举考试中进士当中的一甲,会优先被分配到各部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翰林院进行学习,还有一部分人会被发配到地方进行直接的任职。
接着朝廷会在二甲中会选出优秀的人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这一批人就被称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深造学习完之后会朝廷还会进行第二次分配,对于第二次分配归根结底还是能够继续留在翰林院才是最好的。
在经历第二次分配之后庶吉士还会经过一步步的历练,使自己能够早日成为内阁大学士。
从明朝的庶吉士制度再看清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就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直到清朝末期的时候才开始变革科举考试制度。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各自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察外国政治制度的新内容。
我们可以体会到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的制度。当然,最开始科举考试是始于隋朝的,最终在唐朝得以确立,最兴盛的时期在明朝。
隋朝作为科举制度的起源,隋实现统一之后,统治者为了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主要还是为了能够加强统治阶级参政的要求。
最终隋朝决定把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回到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在隋炀帝时期就开始设置进士科,选择通过考试的方法选取进士。
在当时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考察时事政策以及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相关的政治论文。
这样的考试方法直到明朝的时候才得到了完善,直到明朝的时候才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朝对于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都进行了变革,尤其是在考试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试内容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的主要文体形式。
对于《四书》中相关的题目考试更是规定,所回答问题的字数一定要写到200字以上,当时的应试者为了在众多考试者中胜出,他们会将字数越写越多。
明朝时期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不同的考试层次,每三年都会有一大批学子远赴京城去参加考试,而朝廷就是通过考试来进行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而当时在明朝时期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就是殿试,这个考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结果也最终分为了三个等级。
在最终殿试考试中的胜出者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甲”。当然科举中的所谓“三甲”实际指科举殿试的三个等级,除一甲外每一届人数不等,但大约保持着二甲100人,三甲200人左右的规模。
而庶吉士录取的名额是10名到30名之间,也只有进了前三甲的人可以参与庶吉士的考试。等考上了庶吉士,就可以进入翰林院去学习,而没考上的人一般会被分配官职等待上任。
而考上了庶吉士的这些人也会被发到各个部门实习三年,三年期满之后会吏部再实行科举考试,这样的举措也被叫做“散馆?学”。
考中庶吉士之后他们进入翰林院的学习,而从庶吉士以后当官的最顶峰,也就是最顶尖的官员就是内阁了。
而进入翰林院后的工作就比如皇帝写一个檄文,翰林院的官员就会在旁边进行编撰修写。
如果皇帝一旦看中了你写的修写的文章,他就会让你来到南书房做机要秘书。当然,运气更好的庶吉士还会被直接派到太子府上做太子的老师。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在政的皇帝突然驾崩了,那么便就是太子继位。
如果这位庶吉士又正在做就会太子的老师,自然就会直接进入朝廷中枢,这位庶吉士也会从翰林院出来之后去成为一个一等一的权臣。
庶吉士是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是翰林院里面一个短期的职位,他是皇帝亲自挑选了一个潜力股。
只有先在翰林院实习观察之后以后才能派为大官,从明朝中期开始非进士就不能进翰林,非翰林就不能进入内阁。总体意义上来说只要能当上庶吉士,那你的前途必定是一片光明的。
二、“玉署西瞻尺五天,讲帷何敢次高贤”贤者之下的馆课赋和馆课
明朝就通过庶吉士的制度来为朝廷选拔优秀的人才,并且培养出高级官员,最终让他们为朝廷所重用。
当时在庶吉士的制度之下,所形成的馆课赋和馆课文学对当时明朝的文学文化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而当时明朝的馆课赋也成为了当代文学教育的重要代表。
所以当时有很多人都愿意为了能够进入翰林院工作而奋斗终身。虽然当时的庶吉士并不能被称为一个官职,因为它没有品级。
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人拼了命的去考取庶吉士,因为考取庶吉士以后的成就肯定还是会和其他人不一样的。
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一个道理,在皇帝下面做事,只有把朝廷的事情真正的干好了才是他们真正的本事。因此张居正毕生以来的梦想,就是能够有一天成为内阁首辅。
说到张居正,他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以进士的身份进入了官场。在明朝如果你能够考中进士,那么在之后不管怎样,最一般的人都能做到一个京朝的官员。
所以再看当时的张居在七年的时间内,还是坚持燃烧了自己全部的热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离他成为内阁大学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张居正明白只有将自己的满腹热情都投掷到朝廷建设中去,自己的满腹才华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上被皇帝注意,才有可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众所周知张居正的先祖曾经跟随着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起兵,虽然他这一脉已经远离了军役,成为了普通的耕读人家。
但是先祖以身报国的经历却一直激励着张居正。直到曾祖父的时候,他们生活十分困顿,但他们仍然不忘施舍穷人。
张居正深受祖先的激励,于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
所以在张居正获授翰林院编修的第一年,他就凭藉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上书朝廷,试图从官僚,军备,财政等层面对这个国家进行重新的改革。
然而当时的嘉靖皇帝正忙着修道,而内阁也正忙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看到过张居正的这份上书。
当时因为弹劾了内阁首辅严嵩,与张居正同年的进士杨继盛遭遇了100廷仗的惩罚,并被打入了深牢之中,而他们共同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徐杰却毫无作为。
年轻气盛的张居正看到这一情形就感到大失所望,他决定与其在朝廷中苟且偷生,不如归于山野之中。
三、“一枕孤峰宿暝烟,不知身在翠微巅”人才艰难辈出
在张居正在归隐山林的这三年的时光中,他努力的沉淀自己,三年前的挫败感也早已消失殆尽。
三年的时间中,足够让张居正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怎样才能到达想要的地步,他心中的意志坚定如山。公元1557年的秋天,张居正决定了重新返回翰林院,张居正也正式进入内阁。
那一年也是张居正重返翰林院的第10个年头,十年的时间中,明朝的官场变化很多。他的老师徐阶用韬光养晦的方式,在残酷的内阁斗争中保全了自己当上了首辅。
徐阶
而张居正也逐渐变得和自己的老师一样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用在张居正身上真的显得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些年中,张居正看到了明朝从安定走向了紊乱。这个看似成熟的国家实则已经隐患重重了,他看到政府管理效率逐渐低下,也看到了各种官员的懒散,看到了军备的废弛,也看到了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虽然朱元璋当了31年的皇帝,他也一直将国家的忧虑和危机感一直堆积在自己的心里。
朱元璋也坚持每日勤奋的处理政务,从来都不敢懈怠,只希望能够对百姓有好处。
但是朱元璋感到自己出称为还不像古人那么的博学多识,在亲近善人和疏远恶人方面还差的很远。
当时朱元璋执政的时候,那时候明朝官员的工资是所有朝代里面最低的。因为朱元璋本身就十分的节俭,所以他对于大臣的俸禄也比较苛扣,一个七品的官县一年的俸禄也只有90 石,就相当于70亩地的出产。
在《明史》记载中,有一名庶吉士叫做孔友谅,他给明宣宗上了一道表。他说:“国潮制禄之典,视前代为薄”。
主要的意思就是说这位庶吉士感觉明朝的俸禄比前朝少的很多的很多,而且还不是全额的发放。于是在这之后就提出了斩钞的做法。
其实当时明代立国之后,朱元璋把道德列为国家之本。这对后代臣子影响之深,当时的张居正深知这个国家需要更新制度建设,他就用自己的方式身体力行的帮助国家前进发展。
结语
当时在翰林院进修的这些庶吉士可是当时明朝朝廷重点的培养对象,当时明代的最高机构内阁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来源于庶吉士。
因此庶吉士制度也是内阁机构的重要支撑,同时内阁作为明代当时主要的行政机构,对在内阁的工作人员要求也是十分高的。
由此可见,古代文人想要进入内阁甚至需要付出自己一辈子的时间,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些古代文人志而不得的惆怅了。
参考文献
《翰林记》
《庶吉士铨选》
《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
《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