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0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在中国古代,一个君王如果想要改变当时的历史性局势,就应该对国家下发的一系列政治政策进行相应的改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变法是缓解国家矛盾,提高国家综合势力的最好办法。例如在宋朝的历史当中,宋仁宗在位之时就长期处于权力的边缘,朝中的诸多大事都是由太后刘娥来亲自处理的。
在刘娥去世之后,宋仁宗才真正的站在权力的巅峰。与宋朝的前几位皇帝相比,宋仁宗的性格则更为宽厚一些,而且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于是在宋仁宗的一系列举措之下,宋朝的整体发展一直走在一个欣欣向荣的方向。
诚然,在宋仁宗在位之时,宋朝也经历了几次战争,而这几次战争也让宋仁宗意识到了一个重要性问题,那就是宋朝的政治一直处在一个低迷的状态当中。
于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社会局势,宋仁宗推行庆历新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政治性变革没过多久就被种种原因扼杀在了摇篮当中,换而言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想要彻底的改革,其实是困难重重的。
一、庆历新政的背景
其实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为了能够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出现割据一方势力的产生,便下发了一系列政治政策。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在宋仁宗在位之时,官员在朝中的势力与从前相比,已经大不如前了。
而且还出现了一个官职,拥有着多人担任的现象,大多数官员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权利开始明争暗斗,这也导致国家的行政效率逐渐下降,最后形成了官僚集团庞大而又臃肿的消极局势,大多数官员因为缺乏进取心,而无法使得国家的各种政策得以运转。
与此同时,因为当时的民族矛盾,宋朝的统治者不仅要稳定社会的秩序,还要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然而在宋朝建立之初,却废除了唐朝之时所使用的府兵制度改为招募制度。
然而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对军事实力并没有过多的投入,致使军队当中的士兵虽然多,但并非是每一个人都骁勇善战,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削弱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换而言之,尽管当时的宋仁宗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武力来改变当时的历史局势,也是非常不现实的。
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的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了首屈一指的地步,但由于军队以及官员的种种问题,导致国家的财政开支不断增加,使得原本就拮据不已的财政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与西夏和辽国的对抗当中,宋朝统治者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金钱,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换得一方平安,而这也造成了经济上的过分支出。在种种原因的不断加持之下宋朝已经形成了积贫积弱的消极性局面。
二、庆历新政爆发的原因
在宋仁宗执政期间,李元昊突然称帝,建立西夏,而这就意味着宋朝与西夏之间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在李元昊独立的第2年,他派兵逼迫宋仁宗承认西夏的历史性地位,而且还不断派兵骚扰北宋边境,使得北宋边境的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宋仁宗沉默的这段期间,李元昊早已经率领着诸多将领闯入北宋边境,试图攻陷北宋的政权。在无可奈何之下,宋仁宗只好派出手下前去抵抗。
却没想到双方在交战之时,因为宋朝大军没有做好提前准备大败于西夏部队,而且朝中的诸位猛将也死在了战场之上。
李元昊因此大受鼓舞,气势更是非常嚣张,他挥兵南下直逼中原,使得宋朝政府动荡不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次的征战已经使得宋朝的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到达了顶点。从前一声不吭的朝廷之上,犹如沸水煮开了一般变得活跃无比。
欧阳修在这个关键时刻建议宋仁宗改革国家的政治。就在宋仁宗犹豫之时,宋朝政府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以及兵变。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如果宋仁宗不及时作出决定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灭国的风险。
三、庆历新政的结果
这次变革的过程当中涌现了许多朝廷重臣,而他们也根据当时的宋朝局势,做出了相应的变法内容,然而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却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看待不同的问题,虽然整个变法过程当中如火如荼,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无疾而终。
而曾经参与其中的朝廷重臣也被贬了官职,宋仁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废除了变法之时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政策,然后恢复了旧时制度,而这就意味着这次变法彻底的失败了。
宋仁宗在经过一番尝试之后虽然失败了,但却并没有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且土地兼并化也日益严重,使得国家的经济压力越发沉重,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变得十分尖锐。
经过了长期的争斗之后,宋仁宗不得不再一次进行变法,而在王安石等人的帮助之下,又产生了一副全新的篇章。宋朝在经过两次变革之后,也使得中央集权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以及完善。换而言之两次变法时的宋朝,死里逃生。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