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这位满族官员可真不简单,横跨乾隆和嘉庆两个皇帝时代,竟然在朝廷里混了整整30年!他用各种办法捞钱,累积了巨额财富,被大家叫做“东方的罗斯柴尔德”,还有人觉得他可是“十八世纪的首富”呢!
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和珅一收手,嘉庆就吃饱。”这话可不是闹着玩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和珅家那奢侈得让人咋舌的生活。当然啦,他那些钱,嘿,肯定不是来路正当的。
谁能想到,这个大贪官居然有个外号叫“3不贪”。正因为有这些他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哪怕和珅再怎么过分,他都能保住自己30年左右的荣华富贵,没被人给处置了!
和珅的底线和原则,到底是什么呢?
【清末大臣和珅生平】
和珅,这位哥们儿可是清朝时候的一个大官儿。他呀,乾隆那会儿出生的,满族正红旗的,老家在直隶保定那边儿。
和珅的爹布彦泰是个挺牛的京官,官阶三品。他老妈呢,来自满族那种超厉害的大户人家,钮祜禄氏。这么说吧,和珅这家伙,简直就是投胎投到了福窝里,生来就过着富贵日子。
但是和珅这出身贵族的身份,也没能让他的童年过得幸福点。他小时候也挺苦的,过得不太容易。
三岁那年,和珅的母亲因为难产离世,他从此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他和同母异父的兄弟俩瞬间变得无依无靠,成了族里人欺负的对象。
和珅本来能过上舒服日子,可现在却得在穷困和失落里拼命。有个叫福保的老奴才,在户部衙门干活,看他这样实在不忍心,就把两兄弟接到了自己那破破烂烂的房子里,给他们一个容身之处。
每天,和珅都得面对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欺负,有些人甚至放话要把他们一家赶出村子。这种日子可真难熬啊!
虽然遭遇了困境,但这也让和珅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人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些困难挑战了和珅,却也磨练了他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看似不幸的遭遇,却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机遇。
和珅挺可怜的,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所以他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啦!他特别用功,总是翻看那些福保收藏的书籍,不仅学满语、蒙古语和汉语,还研究佛家的经典呢!
九岁那年,和珅就苦读《论语》和《孟子》,一边对着墙壁朗诵,一边仔细琢磨每个字的发音。到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用汉语讲话,对古典诗词也是了如指掌。
十八岁那年,和珅就通过了县试,迈出了仕途的第一步,当上了举人。虽然后来他在会试里没考上,但他没灰心。和珅还是一直努力读书,梦想着有一天能再考中举人,甚至进士,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时,和珅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个大转机。时任直隶总督的冯英廉,把自家孙女冯氏嫁给了他这位满族才子。这一喜事让和珅的人生迎来了新的篇章。
冯家在京城可是响当当的大家族,靠着岳父的后台,22岁的和珅就恢复了他老爸的官职,还当上了三品笔帖式,算是正式入了官场。
1775年,和珅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让乾隆皇帝注意到了他。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他提出了“重兵压境”的策略,帮助清军取得了胜利。因此,和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断被提拔,从户部员外郎一路升至内阁学士,皇帝对他越来越重视。
从那之后,和珅就像是皇上肚子里的“小蛔虫”,总能准确地猜到皇上的心思,让皇上心里特别舒坦。他真是把皇上的喜好摸得一清二楚,皇上对他特别满意。
在这种情况下,和珅当然得到了重用,他的权力也水涨船高。渐渐地,他在朝廷里积累了自己的“人脉”,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可是啊,权力一大,道德就容易出问题。和珅出名后,就没守住他那个谦虚谨慎的心了,结果被钱给迷了眼,把自己的梦想都扔一边了。
【“权力的腐蚀”】
和珅在权力的斗争中,越来越显示出他的野心勃勃。不过,皇上当时并没看透他的真面目,还把他当作亲信呢。
和珅真是个走运的家伙,那时候官员们都在搞腐败,皇上就挑中了他,让他去调查云南总督李侍尧贪污的事。
这个本来挺正直的小伙子,在查李府时意外发现了一大堆金银财宝。结果呢,他没能抵挡住诱惑,偷偷藏了点儿没告诉皇上。这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让他后来越走越偏,最后走上了贪污的路。
一开始,和珅只是偶尔搞点小钱。但时间久了,他越来越贪心,总想着赚更多。于是他就想了个坏主意,搞了个叫“议罪银”的鬼把戏。
这个制度听起来挺公平的,官员犯了错得交“赎罪银”,不交就得挨罚。照理说,这些钱应该上交国家。可和珅这人啊,他偷偷把大头的钱都揣进了自己口袋,只给皇上交了一点点。他就利用这个制度,向官员们敲诈勒索,最后捞了一大笔钱。
除了这些,和珅还仗着自己是外交大臣,给外商发了一堆商业特许执照,然后拿这个当把柄,逼他们给他好多好多的钱。他拿这些钱去给皇帝当“贪官赃款”,皇帝还挺高兴,更信任他了,让他干更多重要的事。
乾隆特别欣赏和珅,不仅多次提拔他,还想把女儿嫁给和珅的儿子呢。这样一来,和珅就越来越放肆了,贪婪得不行,明目张胆地搞权钱交易,搞得朝廷乌烟瘴气的。
原本这个官员挺清白的,可后来呢,他被权力给腐蚀了,变得特别贪婪。他不再只是捞点小钱,而是用他手里的权力去疯狂地搜刮钱财。这人啊,真是变了样了。
听说他家藏了超多的银子,加起来都有几千万呢,从北京排到天津都绰绰有余。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对他不满,骂声一片。可和珅仗着皇上撑腰,谁也拿他没办法,只能看着他在乾隆朝廷里耀武扬威。
这个青年本来挺正直的,可后来呢,他被权力给迷了眼,走上了贪污这条路。说起来,这个和珅虽然贪,但他也不是啥钱都贪,他还是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
【三不原则下的权谋“高级贪”】
和珅啊,这哥们儿在满清末年可是个大名鼎鼎的贪官,人们都说他是“千古第一贪”。他在捞钱方面可是有一套的,自己总结了个“三不原则”,这套原则让他在朝廷里混得风生水起。
这个小伙子,虽然家境不好,但他特别刻苦读书,最后考上了进士。他凭着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老百姓一路攀升,最后当上了军机大臣,真是厉害!
想要在满族大佬们的政坛上站稳脚跟,和珅得是个政治高手才行。他搞了个“三不原则”,这就是他的权谋高招啦。
他啊,从不偷偷把科举考试的钱放进自己口袋。科举对读书人来说可太重要了,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少,而且国家选拔人才也全靠它。和珅心里明白,要是科举的钱出了问题,那可就惹毛了那些读书人,那可不好收场。
顺治那会儿啊,因为科场作弊的事,考生们闹得贡院一团糟。最后,7个官员被立马斩了,他们全家还被流放到边疆。和珅看了这事儿,心里真是吓得不轻,觉得这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啊。所以后来,科场里的那些钱,他是一点儿都不敢碰。
他啊,从来都不会动赈灾款的歪脑筋。那时候,灾害可多了,赈灾可关系到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和珅心里清楚得很,这赈灾款可都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要是敢偷偷贪了,那老百姓还不得跟他拼命啊。
以前甘肃有个官员因为贪污赈灾款,被皇帝知道了,结果全家都被严厉惩罚。和珅知道管理粮食储备是国家的重任,所以他绝对不敢有半点不规矩的行为。
和珅这人有个原则,就是不会收那些“肯定办不成”的钱。他明白自己的权力不是万能的,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做不到的事。为啥呢?因为如果收了钱却办不到,那可就麻烦大了。和珅特别清楚这点,所以他总是小心翼翼,不让自己栽跟头。
和珅靠的就是“三不贪”这招,左右开弓,在满清政坛混得风生水起。他既会拍皇上马屁,又会拉拢人心,就这样成了乾隆朝最牛的红人,谁都不敢小瞧他。
乾隆爷一走,嘉庆儿子立马当上了皇帝。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和珅家的大宝库给接管了。那一晚,和珅一家都被关在家里,哪也去不了。
当天刚蒙蒙亮时,文武百官突然闯进他家,将他家里的亿万两白银全都搜刮得一干二净。这巨额的财富,竟然相当于国家11年的税收总和!最终,皇帝下令,和珅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生前的一切辉煌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真是令人叹息。
虽然这个大贪官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过他能在这个腐败的朝廷里站稳脚跟长达30年,离不开他的“三不原则”这道护身符,这也让他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他用权力换取财富,然后又用某种底线维护权力,真可以说是“高级贪污”的代表了。一旦权力成了通往金钱的唯一道路,那么这个王朝也就离灭亡不远了。和珅的兴衰,就是这个时代风云变幻的最好写照。
环境对人有影响,但人的命运还是自己掌握的。成功的关键不只是达到顶峰,更重要的是保持初心。和珅的人生起起落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做人得有原则,这样才能抵挡住名利诱惑,过上真正心满意足的生活。
历史嘛,它既不能帮咱们找借口,也不能随便给咱们定罪。咱们每个人啊,都活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得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重要的是,咱们得保持自己的理想,坚守原则,别光知道跟着环境走。那权力会不会把人的心都搞坏了呢?这个问题啊,咱们就交给以后的历史学家去琢磨和总结吧。
#深度好文计划#